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陕敏娟  王峻 《全科护理》2020,18(23):2972-2976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病人术后早期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病人术后疼痛危险因素量表,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创伤外科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395例骨科创伤择期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危险因素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职业、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对待疼痛的态度、对待疼痛的心理准备、手术类型、受伤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术前躯体活动、术前肢体固定、手术时间、等待手术天数、术后躯体活动、麻醉方式、术前NRS评分、是否使用镇痛泵以及术前是否使用镇痛剂是创伤性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对待疼痛的态度、对待疼痛的心理准备、术前躯体活动、术前肢体固定、麻醉方式以及术前是否使用镇痛剂是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科创伤病人术后疼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减轻骨科创伤病人术后疼痛强度。  相似文献   

2.
创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也越来越引起关注[1].在我院创伤骨科住院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交通伤的增多,严重创伤、多发创伤导致血糖显著升高的病例显著增多,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的患者增多,真性糖尿病的比例也在增加.在同期住院患者中,一个50张床位的创伤骨科病房,10年前血糖高的患者有1~2例;而1个月前,同一病房中血糖增高的患者可占到三分之一,其中真性糖尿病的患者可达5~10例.由于骨科手术对无菌要求极高,而血糖增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护理使其能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可吸收内固定物在创伤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吸收内固定物在创伤骨科的应用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410002)付玉庆随着社会的进步,创伤骨科的治疗技术也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很多需要手术治疗的骨折病人越来越对金属内固定物固定骨折后需第2次手术取出感到不便和抵触,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内固定物来取代它。经...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节镜外科技术是骨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微创骨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中。关节镜在膝关节疾患诊治中应用最早,病例数最多,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的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切开膝关节腔进行半月板的修复或切除,有切口大、创伤大、病程较长的缺点。近年来,关节镜技术逐渐应用于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并因其具有直观、精确、创伤小、恢复快、检查和治疗同时进行的优点而深受患者欢迎。随着关节镜手术病例数增加和难度增大,其护理也已达到了新的水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科患者尤其是创伤骨折,多数需要行带内植物的手术,且除了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外,择期手术多为Ⅰ类切口。由于此类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创伤较大,容易发生切口感染。为了预防和降低感染率,临床医生从术前开始至切口拆线均全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并逐渐形成常规。临床工作中存在很多使用不合理或滥用抗菌药物现象。2010年卫生部出台《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特别强调Ⅰ类手术切口使用率在Ⅱ级医院控制在30%以内。本院从2012年1月起对骨科带内植物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控制,效果尚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院骨科病区手术患者输血状况。方法通过对2009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在我院骨科病区手术并输血的806名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设计调查表,获取信息,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分析骨科手术患者用血状况。结果 1)本院骨科病区手术5 488例,输血806例,占手术患者14.69%,其中8.31%(67例)术前输过血,75.31%(607例)术中输过血,45.16%术后输过血(364例)。2)总的悬浮红细胞、血浆平均用量以术中为最高,术后次之,术前最少;但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用量间无显著差异。3)术前、术中、术后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的比例分别为76.12%、85.34%和85.44%。4)术前输注悬浮红细胞的51例患者,创伤性骨折手术占78.43%。结论所调查的骨科手术并输血的患者,术前输血多发生于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输血尤其术中输血存在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搭配使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骨科手术依靠手工工具来完成,手术质量的高低全凭医生的技术,现代的骨科内植物需要精确的临床手术进行植入,传统手术方法越来越不适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骨科创伤并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50例作为感染组;选择同期骨科创伤但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50例作为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天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实际感染病例数即入组病例数为标准,分别分析三项血清指标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中单独使用与联合运用情况下与标准的一致性并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的三项血清指标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间三项血清指标比较:术前两组患者三项血清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天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三项指标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联合使用,与标准均具有高度一致性(0.80.9,P<0.05)。结论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指标的联合使用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诊断效能,具有较强的诊断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老年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谵妄防控体系,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参照奥马哈系统管理框架和内涵,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患者人口学信息、病情特征、临床治疗等明确谵妄发生的风险点,制订老年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谵妄防控方案及符合实际使用要求的谵妄防控交接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  相似文献   

10.
王蓓蕾 《护理研究》2005,19(9):1920-1921
随着现代手术技术的快速提高,影像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创伤骨科。经皮固定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一项手术。由于术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深受病人欢迎。我院骨科自2002-2004年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环损伤病人1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选择骨科收治的创伤住院患者421例,回顾性调查研究方式记录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适宜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感染26例(6. 18%),开放性创伤患者,手术时间越长,首次清创时间越长,切口类型越大,术前合并其他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类型越多,住院时间越长,这些因素发生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高。结论临床护理应做好术前评估,加强手术室管理及围术期管理,以降低伤口感染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詹莉 《全科护理》2013,11(20):1884-1885
分析创伤骨科的护理风险因素,采取加强培训、改善服务态度、树立风险意识、提高护士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落实规章制度、提高用药安全、加强风险监控等对策,以降低创伤骨科病人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个性化、精确化、微创化与远程化一直是外科医生所追求的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成为一种可能。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下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01/2008-01在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骨科完成。参试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1例,男3例,女8例。骨折椎体共14个,其中T11 1个,T12 3个,L1 6个,L2 4个。方法:基于患者CT影像数据使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软件Mimics确定手术计划,在c型臂引导下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手术时间;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同时观察椎体高度变化,骨水泥的渗漏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手术时间23~52min,每个椎体平均所需时间23min。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平均8.2分降低为术后的2.9分。与术前相比椎体高度恢复到正常的65%~80%。4椎体侧方软组织下有少量骨水泥渗漏,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术前手术计划进行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时间较短,治疗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发生较少,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骨科手术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应用医护合作培训方法对骨科手术护士进行专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要点为:①邀请专科主任、医生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专科理论及前沿知识授课,并与手术护士一起术前访视患者,讨论病例;②由手术医生讲解、示范各种骨科外来器械、工具的操作和使用,并指导实物训练;③医护配合模拟摆置手术患者的体位并演练;④由骨科手术护理组长以教学查房形式,讲授和示教手术配合的要点、专科特殊器械及仪器的正确使用与保养等。经过医护合作培训,手术护士专科知识考核成绩、对专科仪器尤其是外来器械的操作使用能力显著提高,医生对护理配合工作满意度从82%上升至95%。认为医护合作培训拓宽了手术护士专科知识面,提高了手术配合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是提高骨科手术专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中较为常见且复杂的严重创伤,多由交通伤、坠落伤及重物压砸伤等高能量损伤所致~([1]),复杂骨盆骨折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对手术医生及护士的熟练配合要求高。传统的骨盆骨折手术切口大、术中损伤严重、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非常大,术中使用钢板价格昂贵。CT及X线平片等二维图像不利于观察骨盆的整体结构。然而利用病人的CT扫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并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立体个性化实体模型显得尤为必要。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制造三维实体的快速成型技术~([2])。3D打印技术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在评估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2月于10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 Autar评分、术前 D-二聚体值、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根据术前Autar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10分)、中风险组(10~14分)和高风险组(≥15分).术前分别采用单独Autar评分、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统计分析2种方法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和假阳性率.结果198例患者中,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9.6%).术前单独使用Autar评分评估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为8.5%,假阳性率为91.5%;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为13.7%,假阳性率为86.3%,P<0.05.结论 相对于术前单独使用Autar评分对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可显著提高低风险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降低假阳性率;提示术前 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有助于提高对术前低风险患者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7-9月在本院出院的骨科手术患者住院病例624例,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624例骨科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术前30 min~2.0 h使用抗菌药物为568例,占91.03%,术前≥2 h使用抗药菌物为56例,占8.97%.用药时间1~16 d,平均6 d.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频率最高的分别为头孢哌酮、头孢硫脒、头孢替唑钠,各占49.22%、28.88%、15.37%.结论 本院骨科围手术期抗药菌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当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和培训.  相似文献   

18.
手术室对骨科植入性器材规范性管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手术室规范性管理骨科植入性器材的水平.方法:我院中心手术室2004年来对骨科植入性器材进行规范性管理,内容包括规范化的人员培训、术前准备、术中管理及术后处理,同时对手术室环境、参加手术人员、接受手术患者提出不同要求,严格预防术后感染.结果:2004年以来骨科手术中共使用2 000余套植入性器材,经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保证了植入性器材的安全使用,减少了手术感染风险的发生,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植入性器材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是手术室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滴露沐浴露在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清洁皮肤对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手术患者184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1 d晚用肥皂重点擦拭手术部位3遍,观察组患者在术前1 d晚用含对氯间二甲苯酚滴露沐浴露进行沐浴,使用海绵反复擦拭手术部位3遍。在术前30 min、术毕缝皮时、术后24 h行术野皮肤采样,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感染情况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30 min、术毕缝皮时、术后24 h的术野皮肤菌落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皮肤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清洁选用滴露沐浴露可显著降低骨科手术患者的皮肤感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创伤骨科手术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10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调查分析。结果创伤骨科手术患者各阶段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愿望不一,入院初期最关心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术前对手术名称及方式、麻醉方式的需求程度较高;术后对术中情况的介绍、术后预期疗效、疼痛的控制方法、术后检查结果、功能锻炼指导需求程度较高;出院时以对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家庭护理方法、复诊时间及方式的教育需求程度较高。结论创伤骨科手术患者在住院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健康教育需求,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以提高创伤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