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为提取纯化后的桑叶总生物碱供试品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建立测定方法及对方法学进行考察。[方法]1-脱氧野尻霉素供试品的含量测定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制桑叶总生物碱供试品3份,经测定,供试品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分别为7.99%,8.64%,7.09%。[结论]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2.
关丽萍  郑光浩  金晴昊  权迎春 《中草药》2005,36(12):1881-1882
桑叶异名铁扇子,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祛风清热、凉血、明目等功效,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疼、目赤昏花等症;历代中医药书籍中记载桑叶能够治疗消渴症,近代医家也常将桑叶用于糖尿病,且取得满意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桑叶有效成分之一多羟基生物碱具有降低血糖等作用[2,3]。1-脱氧野尻霉素(1-DNJ)是桑叶中的一种生物碱,其作为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具有降血糖、抗病毒、抗肿瘤转移等作用[4~6]。目前,1-DNJ主要是采用硅烷衍生化后用GC-MS法鉴定其结构[7…  相似文献   

3.
桑叶中总生物碱和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桑叶中总生物碱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考察不同采摘时间、不同种植基地及药用部位的桑叶药材中总生物碱和DNJ含量。方法采用雷氏盐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应用HPLC-ELSD测定DNJ含量。流动相为乙腈-水(80:20);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漂移管温度55℃;载气(N2)压力:0.15MPa。结果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准确、重复性好。不同采摘时间、采摘部位的桑叶中二者含量差异较大,不同种植基地的桑叶中二者含量变化相对较小。结论测定结果表明,桑叶中DNJ和总生物碱的含量与采摘时间、种植基地及药用部位等密切相关,其中采摘季节、部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测定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12:88,v/v)为流动相,SHIMADZU HRC-NH2柱分离,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164.1/146.1,164.1/110.2两对离子,多反应监测(MRM).结果:1-脱氧野尻霉素保留时间为2.87 min,标准曲线在482~2 41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8%,最低检测限为53.6μg/L.结论: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可为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蚕沙中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光雄  阮杰武  黄美燕  叶文才  何业伟 《中药材》2007,30(11):1384-1385
目的:对蚕沙中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应用大孔树脂、离子交换树脂、葡聚糖凝胶等多种柱层析手段分离纯化生物碱成分,用质谱和核磁等光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蚕沙总生物碱部位中分离得到3个生物碱化合物,根据ESIMS、氢谱和碳谱数据鉴定为1-脱氧野尻霉素(1)、fagomine(2)和3-epi-fagomine(3)。结论:1-脱氧野尻霉素、fagomine和3-epifagomine均为首次从蚕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桑叶的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孟夏  欧阳臻  常钰  杨雨 《中药材》2008,31(1):8-10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HiQSiLC18(5 μm, 250 mm×4.6 mm);流动相乙腈-0.1%醋酸(55∶ 45,V/V);流速1.0 ml/min;柱温25℃;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54 nm,发射波长322 nm.结果不同产地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且同一产地不同品种相差也较大.结论本测定结果可为开发利用桑叶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化法测定金糖宁胶囊中1-脱氧野尻霉素(1-DNJ)的含量。方法:样品经处理过的D001-CC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用氨水洗脱收集后,用2 g·L-1的芴甲氧羰酰氯(FMOC-C1)柱前衍生化,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ODS-C18色谱柱(4.0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睛-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63 nm,柱温25℃。结果:1-脱氧野尻霉素在0.84~8.4μg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精密度RSD0.3%,重复性RSD 0.6%,衍生化后的样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平均回收率109.6%,RSD 0.4%。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金糖宁胶囊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HPLC-MS/MS法,对桑叶总生物碱部位中的各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别,并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UV法测定生物碱部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iQ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以9-氯甲酸芴甲酯(FMOC-Cl)为柱前衍生化试剂,流动相为乙腈-0.1%醋酸(50:50,V/V),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模式;以1-脱氧野尻霉素(DNJ)为对照,外标法计算桑叶总生物碱含量。结果:鉴定了6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DNJ,fagomine,3-epi-fagomine,DAB,Calystegine B2和2-O-β-Glc-DAB;测定3批供试品中总生物碱含量均达到75%以上。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桑叶总生物碱及其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化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1-DNJ)的稀酸乙醇浸提工艺。 方法: 采用HPLC-ELSD测定1-DNJ含量,流动相乙腈-水(90:10),ELSD漂移管温度40 ℃,载气流速3.5×105 Pa。以1-DNJ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浸提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及pH对桑叶中1-DNJ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 7.1.6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66.53%,pH 6.66,浸提时间2.73 h;1-DNJ实际提取率0.194 6%,与理论量最优值0.1%相差较小。 结论: 建立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准确可靠,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桑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桑不同药用部位(桑叶、桑枝、桑白皮)总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桑不同药用部位总生物碱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以半数抑制浓度(IC 50)为评价指标,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以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采用体外抑制模型评价桑不同部位总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桑不同药用部位总生物碱中DNJ质量分数为桑白皮生物碱(30.1%)>桑枝生物碱(25.8%)>桑叶生物碱(21.4%)。桑不同药用部位总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强度为桑枝生物碱>桑叶生物碱>桑白皮生物碱>阿卡波糖。结论:在桑枝、桑叶、桑白皮总生物碱中,以桑枝总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强,为桑资源开发辅助降血糖的药品和保健食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UPLC-TQ-MS同时测定糖尿病模型大鼠和空白大鼠血浆中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柰酚、槲皮素、绿原酸、隐绿原酸、新绿原酸、DNJ、fagomine 10种有效成分,并计算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以阐明桑叶黄酮类及生物碱类在正常和糖尿病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高糖高脂饲料结合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的方法复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灌胃给予桑叶黄酮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浆,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以UPLC-TQ-MS测定血浆中桑叶10种成分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槲皮素和山柰酚灌胃0.333 h达到峰值,说明大鼠口服桑叶黄酮类成分后吸收和分布较为迅速;服药后4 h,两者第2次达到峰浓度,说明其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较长;DNJ和fagomine在胃肠道能较快地吸收入血,血药浓度在0.667 h达到峰值,提示两者进入大鼠体循环后可快速分布。在模型组大鼠体内新绿原酸、隐绿原酸、槲皮素、山柰酚、芦丁的Cmax和AUC0–t降低,新绿原酸、隐绿原酸t1/2缩短,而槲皮素、山柰酚、芦丁的t1/2延长;绿原酸、紫云英苷、异槲皮苷、fagomine在模型动物体内Cmax升高,紫云英苷、fagomine的t1/2延长,提示在正常生理状态与模型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选银桑降糖颗粒中桑叶的提取工艺,为该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 以芦丁提取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及用量、提取时间对桑叶醇提取工艺的影响;以1-脱氧野尻霉素(DNJ)相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及煎煮时间对桑叶水煎煮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芦丁含量,检测波长358 nm,流动相甲醇(A)-0.5%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30%A;5~10 min,30%~35% A;10~15 min,35%~40%A;15~18 min,40%~50%A);利用芴甲氧羰酰氯柱前衍生HPLC-UV测定DNJ含量. 结果: 最佳醇提工艺为加20倍量60%乙醇提取1次,提取时间1.5 h;芦丁提取量1.22 mg·g-1.最佳水煎煮工艺为分别加30,25倍量水煎煮2次,煎煮时间依次为1.0,0.5 h;DNJ相对提取率88.06%. 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兼顾桑叶中黄酮类、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桑叶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反应体系的条件优化及酶动力学。方法采用酶-抑制剂模型法,优化底物浓度、酶用量和反应时间,确定最佳反应体系,研究桑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双倒数作图法研究桑叶提取物的酶抑制动力学特性。结果当蔗糖浓度为40 mg/mL,酶用量为0.2mL(约1.6 U/mL),反应时间为25 min时为最佳反应体系;酶抑制动力学实验表明,桑叶提取物的抑制类型为混合型竞争性抑制,阳性对照为非竞争性抑制。结论桑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桑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混合性竞争性抑制,可以用于开发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4.
荷叶中生物碱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荷叶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荷叶药材经过冷浸、浓缩、索氏提取、萃取、碱析,分离荷叶总生物碱,并以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荷叶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荷叶用含0.1%盐酸的70%乙醇浸泡提取36 h,提取3次后中和、浓缩,再以乙酸乙酯为溶媒索氏提取3 h,再以pH 1的酸水及乙酸乙酯先后进行萃取,所得乙酸乙酯萃取液用40%氢氧化钠溶液碱析,所制荷叶总生物碱质量分数达到90%以上。结论:此提取纯化工艺操作简便,方法可行,重复性好,为荷叶总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桑叶总黄酮抗疲劳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桑叶总黄酮高、低剂量组(桑叶总黄酮1,0.4 g·kg-1)、肌酸给药组(肌酸3 g·kg-1)、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0.9%生理盐水),给药14 d后小鼠进行负重力竭游泳实验(除正常对照组外),采血分离血清,测定与疲劳有关的生化指标,应用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及小鼠肝组织脂质自氧化法测定桑叶总黄酮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小鼠给药桑叶总黄酮后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浓度降低,丙二醛的生成受到抑制(P<0.05或P<0.01).结论:桑叶总黄酮具有抗疲劳、清除自由基、抑制小鼠肝脏组织脂质自氧化的活性.其抗疲劳能力与其较强的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建立测定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9-芴基氯甲酸甲酯标记、配有荧光检测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AMONSIC C18柱(4.60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醋酸(1∶1),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激发光254nm与发射光322nm,正交法考察反应温度、缓冲液pH值、反应时间3个因素对DNJ衍生化的影响。结果DNJ在3.6~36mg·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5),检测限为0.08mg·L-1(S/N=3),平均回收率为99.2%,RSD=3.5%(n=5),在30℃,pH7下反应50min,为DNJ衍生化的理想条件。桑枝富含DNJ,其含量在桑品种、生长季节和老嫩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简便,可用于桑枝及其制品中DNJ含量的大数量样本测定。DNJ在桑枝中具有一定的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大宗中药材桑叶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及保健功效,是我国首批认定的药食同源品种。其量产区主要于广东、广西、安徽、重庆、云南等地,国内外学者对桑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机制等分别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传统上桑叶的功效包括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现代研究显示其主要药效包括抗炎镇痛、调节血糖等,主要效应成分有生物碱、黄酮、多糖类等化合物。从桑叶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机制等分析近10年研究成果,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探讨可表征其质量的成分指标与药理作用的内在关联性,为桑叶饮片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识别桑叶经霜质量标志物(Q-marker),对桑叶是否经霜进行鉴别。方法:建立桑叶经霜前后HPLCDAD-MSn指纹图谱,标记共有峰,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提取桑叶经霜后的特征成分,以含量变化较大的成分作为标志成分,较为稳定的成分作为内参成分,以标志成分与内参成分峰面积的相对比值为桑叶经霜成分特征,实现对桑叶经霜的鉴别,并通过MSn和对照品进行定性研究。结果:建立了桑叶经霜前后的指纹图谱,共标记了33个共有峰,通过OPLS-DA分析,峰1,23,14确定为标志成分,峰12确定为内参成分,通过MSn和对照品分别鉴定为枸橼酸衍生物,桑皮苷F,色氨酸和新绿原酸。桑叶经霜前后枸橼酸衍生物,桑皮苷F,色氨酸与新绿原酸峰面积的比值分别为0. 15±0. 054,1. 0±0. 48; 0. 14±0. 073,0. 98±0. 48; 0. 13±0. 088,0. 89±0. 49。结论:建立的桑叶指纹图谱中,枸橼酸衍生物,桑皮苷F,色氨酸与新绿原酸的峰面积比值作为桑叶经霜的成分特征具有专属性,可作为桑叶经霜Q-marker对桑叶是否经霜进行鉴别。该研究扩展了中药Q-marker专属性的内涵,可为桑叶的质量评价及成药性提供实验数据,并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