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培养法检测嗜酸乳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固体培养法将Hp分为Hp临床分离菌株组、Hp标准菌株组、培养基对照组及10 g•L-1乳酸组,分别测定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各组Hp作用的抑菌环大小;液体培养法中,分别计数不同时间嗜酸乳杆菌与Hp单纯培养及混合培养菌落数。结果: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Hp临床分离株及标准菌株生长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2.35±0.05)cm和(2.45±0.05)cm,与10 g•L-1乳酸组抑菌环[(1.40±0.15)c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液体培养基混合培养12、24、48和72 h 时Hp细菌数分别为(3.67±0.07)×104 、(3.48±0.18)×103、(1.70±0.56)×102 和0 CFU•mL-1,与Hp单纯培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嗜酸乳杆菌在固体及液体培养中均可拮抗Hp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用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雷公藤甲素(简称甲素)混合体外培养24 h,然后在光镜下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甲素对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0.5 mg%和 1 mg%甲素组淋巴细胞数分别为4.275×10~5±0.33/ml和2.950×10~5±0.19/ml;显微分光光度计测两组的淋巴细胞 DNA含量,其OD值分别为200.57±68.74和181.99±81.3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培养后的淋巴细胞形态破坏。推测甲素通过干扰淋巴细胞DNA 合成抑制其免疫功能和损害其细胞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抑制小鼠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建立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造模后24h分别给予4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108、1×109、1×1010/ml乳酸杆菌悬液0.2ml/d×10。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FN-γ、IL-12水平,MTT法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计算小鼠肾负荷真菌数。结果: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FN-γ、IL-12水平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肾负荷真菌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乳酸杆菌可通过增强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对其发挥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与乳酸杆菌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为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给予昆明种正常小鼠腹腔内一次性注射环磷酰胺(CY)200 mg/kg,观察其对小鼠一般状况和白细胞数的影响。继之,分别给予前述小鼠尾静脉接种1.5×105/ml(低浓度组)、1.5×106/ml(中浓度组)、1.5×107/ml(高浓度组)的白色念珠菌菌液,建立感染模型。结果:正常小鼠腹腔注射CY后,各组均出现喜静、少动、消瘦、饮食明显减少、多尿、皮毛欠光滑等现象以及白细胞数的降低。小鼠尾静脉分别接种1.5×105/ml(低浓度组)、1.5×106/ml(中浓度组)、1.5×107/ml(高浓度组)浓度的白色念珠菌菌液后,连续观察3周。低浓度组小鼠死亡率为20%,中浓度组死亡率为50%,高浓度组则全部死亡。组织真菌培养证实白色念珠菌已经侵染小鼠内脏,证明感染模型建立成功。结论:CY能够有效降低小鼠白细胞数,导致免疫力低下。在此基础上经尾静脉接种合适浓度的白色念珠菌可建立小鼠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对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和疗效。【方法】将(BALB/c×DBA/2)小鼠88只制成小鼠新型隐球菌感染模型后,随机分成IL-12组、IL-18组、IL-12+IL-18组和对照组(用磷酸缓冲液处理),每组22只。根据处理方法治疗,检测肺泡灌洗液IFN-γ、IL-4、IL-10含量(ELISA法)和肺脑菌落计数,观察治疗后生存率。【结果】对照组、112组和118组小鼠全部死亡,IL-12+IL-18组4只死亡。肺菌落计数对照组(3417±1177)×10~8CFU/L,IL-12组(3914±2178)×10~8 CFU/L,IL-18组(3 416±1 574)×10~8 CFU/L,IL-12+IL-18组(500±260)×10~8 CFU/L。脑菌落计数对照组(21±6)×10~8 CFU/L,IL-12组(15±5)×10~8 CFU/L,IL-18组(16±8)×10~8 CFU/L,IL-12+IL-18组(2±1)×10~8 CFU/L。使用组IFN-γ水平显著升高,IL-4和IL-10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L-12和IL-18协同诱导IFN-γ产生,促进Th1细胞反应,抑制Th2细胞反应,改变了Th1/Th2平衡,对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产生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
白色念珠菌对人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东耀  何今贤  汪爽  吕苏成 《广东医学》2000,21(12):1012-1014
目的 在体外研究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人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白色念珠菌和人肺上皮细胞在体外作用不同的时间 ,固定后经革兰染色 ,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白色念珠菌黏附人肺上皮细胞的黏附数。观察胰酶、白色念珠菌培养上清液、加热等处理因素对白色念珠菌黏附人肺上皮细胞的影响。结果 白色念珠菌的黏附与浓度、时间有关 ,在 5× 10 3~ 5× 10 7CFU/ml范围内 ,黏附数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该黏附作用 15min后趋于饱和。在 15min内 ,白色念珠菌对肺上皮细胞的黏附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白色念珠菌经胰酶或 10 0℃ 30min处理后黏附数降低 ,培养上清液及上清液经加热或胰酶处理后都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黏附作用。结论 白色念珠菌对人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与浓度和时间有依赖的关系 ,是特异性黏附过程。不同因素处理白色念珠菌和肺上皮细胞 ,其黏附数发生改变 ,说明黏附作用与白色念珠菌表面黏附因子和人肺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受体的数量和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经纤维结肠镜分别取30例大肠癌的癌灶粘膜和10例对照者正常粘膜作定性、定量厌氧菌及需氧菌培养。结果显示肿瘤组癌灶粘膜的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类杆菌为7.41×10~5菌落形成单位(CFU)/cm~2,梭菌为3.31×10~5CFU/cm~2,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组总菌数达7.59×10~6CFU/cm~2,约为对照组的7倍,差异意义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肠道微生物改变。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瑞安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BICE患儿45例为研究组,以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瑞安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急性轻度胃肠炎患儿45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粪便轮状病毒检测和大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培养。抽空腹静脉血,测定肠黏膜屏障指标,包括二胺氧化酶(DAO)、一氧化氮(NO)和D-乳酸。 结果 研究组粪便轮状病毒阳性率(48.9%)显著高于对照组(26.7%,P<0.05)。研究组粪便大肠杆菌[(7.8±2.3)CFU/g]、肠球菌[(6.0±2.3)CFU/g]、乳酸杆菌[(4.9±1.7)CFU/g]和双歧杆菌[(5.1±1.5)CFU/g]分别低于对照组的(8.8±2.2)CFU/g、(7.3±2.8)CFU/g、(6.0±2.5)CFU/g和(5.9±1.9)CFU/g(均P<0.05)。研究组血清DAO[(9.84±4.17)U/L]、D-乳酸[(0.92±0.39)mmol/L]和NO[(126.8±48.1)μmol/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49±2.73)U/L、(0.73±0.25)mmol/L和(102.4±40.5)μmol/L(均P<0.05)。 结论 轮状病毒与BICE的发病关系密切,BICE患儿肠道内益生菌数量减少,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补充益生菌或有助于BICE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联合美沙拉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5%DSS 7d建立急性UC动物模型。将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NS)组、美沙拉嗪组、嗜酸乳杆菌低剂量组(106CFU/ml)、嗜酸乳杆菌高剂量组(108CFU/ml)、嗜酸乳杆菌联合美沙拉嗪组,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粘膜肉眼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积分;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量;结果嗜酸乳杆菌可降低实验小鼠DAI积分和改善结肠组织损伤;与模型组、阴性对照组相比,嗜酸乳杆菌低、高剂量组、嗜酸乳杆菌联合美沙拉嗪组JNK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HSP70的表达增加(P〈0.05),其中以嗜酸乳杆菌联合美沙拉嗪组效果最佳。结论嗜酸乳杆菌和美沙拉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都有治疗作用,且二者疗效相当;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的激活、增加结肠粘膜HSP7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黄兴兰  陈晓理  张正 《四川医学》2000,21(7):587-589
目的探讨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单层CaCo-2细胞和失血感染大鼠模型为对象,细菌易位数量为指标,观察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经1×10-6mol/L、1×10-7mol/L和1×10-8mol/L三种不同浓度的组胺处理过的CaCo-2细胞液细菌培养结果分别为8.2×106CFU/ml、4.8×106CFU/ml和14.3C×106FU/ml,其细菌易位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83.8×106CFU/ml)(P<0.05).②动物实验提示,组胺(浓度为1×10-6mol/L)治疗组大鼠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0.88×106CFU/g1.69×106CFU/g.而对照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82.62×106CFU/g和48.46×106CFU/g.其组胺治疗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组胺有抑制细菌进入上皮细胞,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