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常见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6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大肠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表收集临床资料,并对中医症状和专家经验辨证证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症状学方面,大便下血、里急后重、大便黏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大肠湿热症状、体征表现尤为突出;其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大便稀溏、舌淡、脉细等虚证症状和体征表现也颇为突出。证型统计以大肠湿热证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脾胃气虚证、气血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虚证证型等。且大肠湿热证常与其他证型以复合证型形式出现,表明大肠湿热为大肠癌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证候类型。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瘀毒阻滞证等在大肠癌证候类型中发生频率较高,似可作为大肠癌的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因今人嗜食肥甘厚味、饱啖辛辣过度,中风湿热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本文通过梳理"浊邪""清窍""浊邪害清"理论内涵与源流,明确湿热是中风发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湿热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湿热合邪,困碍中焦,阻滞气机,上蒙清窍,清窍壅塞,导致头面诸症,甚则诱发中风的发生.叶天士"浊邪害清"理论可视为"湿热致中"的概括性论述,中风湿热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基于"脑肠相通"假说,提出中风湿热证病变核心责之"脑-脾胃-肠",预防"湿热致中",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疗上应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为核心大法."浊邪害清"理论与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法均源于温病学理论与经验,"分消走泄""滋阴生津"等治法在中风治疗中亦多有应用,因此温病学理论与经验或可为中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虚实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粘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从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粘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明显高于脾虚夹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俨〈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夹湿热证多见,与其他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粘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夹湿热证两证型中,明显高于脾胃气虚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虚夹湿热证亦多见,明显多于大肠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总结中医内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证型特点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近20年治疗UC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为大肠湿热证、脾虚肝旺证、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兼大肠湿热证;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其常用药组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UC最常见证型;补虚药、清热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温里药的遣用是其基本配伍结构,理气药、活血药、收涩药、止血药的遣用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芍药甘草汤、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四君子汤是治疗UC内治方的常用基础方。  相似文献   

7.
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核心证候。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点、大肠湿热证症状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证实了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但现有证候诊断标准条目仍以主观为主,客观理化指标、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缺乏有效整合,尚未发现特异性证候标志物。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联合,注重病-证-症相结合,寻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特异性诊断性标志物,建立涵盖主观、客观的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完善中医证候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肠湿热证候积分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6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检测其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比较不同病情UC患者的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和凝血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湿热证积分与凝血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缓解期比较,活动期UC患者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均显著升高(P<0.05),MPV和PT均显著下降(P<0.05);活动期UC患者,病情程度越重,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越高,MPV和PT越低;轻度、中度、重度病情三者间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MPV、P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积分与Mayo积分、PLT、Fib、D-D呈正相关(P<0.05),与PT、MPV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大肠湿热型UC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是清热除湿法改善凝血功能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证候与幽门螺杆菌及Bcl-2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慢性胃炎证候与幽门螺杆菌 ( HP)及胃粘膜 Bcl-2蛋白的相关性 ,探讨证候形成机理。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89例为对象 ,其中湿热蕴脾证 5 3例 ,脾胃气虚证 3 6例 ,1 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HP、胃粘膜 Bcl-2蛋白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 :1 HP感染率湿热蕴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气虚组 ;2湿热蕴脾组和脾胃气虚组 Bcl-2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 ,以脾胃气虚组为高 ,但与 HP感染率的相关性未能得到证实。结论 :脾胃虚实证候与 HP感染存在相关性 ,湿热是 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Bcl-2与证候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基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思想,系统剖析了气虚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常见病机及证候,指出气具有运化、防御、气化、升举、推动、营养等系列作用,气虚体质若调理不当,常出现脾胃运化失常、肌表不固、清阳不升、气机下陷、大肠传导失司、心脾亏损等六大病机,并可见湿浊内生、痰阻气滞、湿盛濡泄、饮食积滞、表虚自汗、表虚血痹、风湿、湿热遏阳、阴火上炎、气津两伤、中气下陷、脾虚下陷、大气下陷、气虚便秘、气血两虚等诸多证候。进一步基于以体统病(证)、以体统方(药)的思想,以气虚体质常见病机为纲,以“体-病-证”的组方模式解析相关方剂14首,系统地阐述了气虚体质相关方剂组方的共性与个性规律,总结气虚体质常用调体药物及针对病证的常用加减,以期更好地把握气虚体质相关病证选方用药整体图景,更加灵活地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虚湿热证三种虚实证候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TGF-β1、IL-17A表达的差异,分析细胞因子表达与UC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分组随机纳入UC患者31例,分为大肠湿热证组、脾气虚弱证组、脾虚湿热证组,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IFN-γ、TGF-β1、IL-17A含量。UC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UC患者血清IFN-γ、TGF-β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虚湿热证组患者血清TGF-β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三种虚实证候组间比较,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TNF-α浓度显著高于大肠湿热证组(P0.05)和脾虚湿热证组(P0.01),大肠湿热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显著高于脾虚湿热证组(P0.01),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显著高于脾虚湿热证组(P0.05);各组间血清IL-17A浓度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患者血清IFN-γ、TGF-β1浓度升高可能与UC发病相关,UC患者血清TNF-α、IFN-γ的含量差异可为虚实证候的辨识提供客观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VitE、CGRP的影响,初步探讨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白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B组)、三仁汤治疗组(C组),每组15只,分笼饲养。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放免法检测大鼠血中VitE、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中VitE、CGRP含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经三仁汤治疗后,降低的血中VitE、CGRP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大肠湿热证模型组相比(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大肠湿热证模型组大鼠血中VitE、CGRP明显降低,中药三仁汤能有效改善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使降低的血VitE、CGRP增高恢复正常,提示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大鼠血中VitE、CGRP的含量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5):1071-1076
综述了岭南地区湿热证研究概况。岭南地区湿热证型多见,临床涉及病种较多。岭南地区湿热证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内因和外感湿邪、热邪、暑邪等外因有关;其症状表现为乏力、出汗异常、皮肤改变等全身症状和耳鸣耳聋、口疮、腰痛、舌苔厚腻等局部症状。岭南地区湿热证可见于各脏腑疾病,脾胃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较多;肺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性感冒等;肾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涉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等;脑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主要涉及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脊髓炎等;皮肤及五官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涉及痤疮、口疮、慢性湿疹、损容性皮肤病等;亦有学者对岭南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小儿脾胃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湿热证的证治进行了探讨。岭南湿热证实质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通过系统总结岭南地区湿热证的研究概况,可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VitE、CGRP的影响,初步探讨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白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B组)、三仁汤治疗组(C组),每组15只,分茏饲养。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放免法检测人员血中ViLE、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中VitE、CGRP含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经三仁汤治疗后,降低的血中VitE、CGRP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大肠湿热证模型组相比(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大肠湿热证模型组大鼠血申VitE、CGRP明显降低,中药三仁汤能有效改善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使降低的血VitE、CGRP增高恢复正常,提示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人鼠血中VitE、CGRP的含量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1]曾对福建省18家医院40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脾胃湿热证涉及西医病种72个,消化系统疾病占多数(38.9%),其次是呼吸系统(13.9%)、泌尿系统(13.9%);209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浅表性胃炎居多,占67.94%;临床观察1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发现湿热证者占77.78%.可见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是福建地区多发病症,我们已对其证、证候、方药及非脾胃疾病--大肠湿热证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胰腺外分泌功能是诊断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诊断方法的不断完善、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证实胰腺外分泌功能应涉及医学的众多领域;而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是否存在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尚未见报道,现仅就其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UC)虚、实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UC慢性复发型脾胃气虚证和大肠湿热证患者共31例及40例健康志愿者,观察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浆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10种,其中UC患者乙酰乙酸、丙酮水平高于健康人,乳酸、肌肽、丙氨酸、异亮氨酸则显著低于后者。慢性复发型UC大肠湿热证患者葡萄糖、苏氨酸、肌肽高于脾胃气虚证患者;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低于脾胃气虚证患者。结论慢性复发型UC虚、实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脂代谢紊乱,UC辨证分型具有代谢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温病湿热证本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湿热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症候群,它具有病机复杂、治疗困难、易于反复的特点。现将近年来有关温病湿热证本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