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股骨近端短缩截骨与不截骨对2~3岁TonnisⅡ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手术后疗效的影响,探讨该类型DDH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8例2~3岁TonnisⅡ型DDH(48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44例,年龄24~34个月,平均年龄28.6个月。根据股骨近端截骨与否分为股骨不截骨组(n=21)和股骨截骨组(n=27)。采用Mckay标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Severin标准评估影像学评分,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发生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根据以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22.1个月(17~27个月)。股骨不截骨组有2例(2/21,9.5%)发生AVN,股骨截骨组有3例(3/27,11.1%)发生AV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858)。股骨不截骨组Mckay评分19例为优,2例为良;股骨截骨组Mckay评分23例为优,4例为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2,P=0.582)。股骨不截骨组Severin评分优17例,良4例;股骨截骨组Severin评分优20例,良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6,P=0.574)。两组均无一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结论对于2~3岁TonnisⅡ型DDH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时不推荐常规应用股骨短缩截骨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6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一期行切开复位+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近端截骨术的联合手术方法的临床和影像学的随访结果,探讨2~3岁行一期联合手术是否会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风险.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一期行切开复位+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截骨术的联合手术,年龄在2~6岁之间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共31例(45髋),进行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的随访研究.所有患儿按照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两组,1组为≤3岁(28髋),2组为>3岁(17髋).根据T(o)nnis分型,Ⅲ型30髋(1组21髋,2组9髋),Ⅳ型15髋(1组7髋,2组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级评价采用Kalamchi-MacEwen分型,临床功能结果采用McKay评分标准.结果 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为(37.22±11.60)个月.术后随访(5.93±0.76)年.最终随访时拍摄的骨盆X线正位片,采用Kalamchi-MacEwen分型判定未发生AVN共31髋(68.2%),发生AVN共14髋(31.1%).1组共19(67.9%)髋未发生AVN,共9髋(32.1%)发生AVN.2组分别为12髋(70.6%)和5髋(29.4%),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560).在1组发生AVN的患儿中,Ⅰ型4髋(44.4%),Ⅱ型1髋(11.1%)Ⅲ型3髋(33.3%),Ⅳ型1髋(11.1%),2组分别为Ⅰ型3髋(60%),Ⅱ型1髋(20%),Ⅲ型0,Ⅳ型1髋(20%).根据McK-ay评分系统,优秀33髋(73.3%),良好7髋(1 5.6%),一般4髋(8.9%),差1髋(2.2%).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944).所有45髋中,只有1例出现半脱位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的发生率为2.22%.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在2~6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长期随访的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结果是满意的.儿童在2~3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并没有显著增加AVN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这说明2~3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28例(31髋)DDH患儿,采用Salter截骨选择性联合应用股骨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3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功能评定根据Mckay临床评定标准,其中优10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2%;Severin X线评定标准:优11例,良1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8%。结论改良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小儿DDH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是治疗DDH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髋臼坐骨切迹周围截骨(periacetahular sciatic-notch osteotomy,PASO)与Pemberton截骨(pemberton osteotomy,PO)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自2004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且随访时间在5年以上的DDH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骨盆截骨方式分为PASO组(47例61髋)和PO组(29例35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矫正髋臼指数(correction acetabulum index,CAI)、末次随访髋臼指数(terminal acetabulum index,TAI)、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 angel,CEA)、Severin X线评价优良率与Mckay临床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PASO组(7.14±1.59)年,PO组(5.77±0.60)年;术前平均髋臼指数:PASO组(39.66±5.46)°,PO组(41.47±3.48)°;术后CAI:PASO组(26.63±7.35)°,PO组(23.92±5.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I:PASO组(12.25±8.17)°,PO组(16.67±4.98)°,P<0.01;CEA:PASO组(35.28±8.50)°,PO组(29.05±7.6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PASO组中优43髋,良13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91.8%;PO组中优30髋,良3髋,可2髋,差0髋,优良率94.2%;末次随访时Severin评价:PASO组中优45髋,良14髋,中1髋,差1髋,优良率96.7%;PO组中优24髋,良8髋,中3髋,差0髋,优良率91.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VN):PASO组发生AVN 1型0髋、2型2髋、3型2髋、4型4髋,AVN发生率13.1%;PO组发生AVN 1型0髋、2型2髋、3型1髋、4型3髋,AVN发生率17.1%。结论与Pemberton截骨手术比较,髋臼坐骨切迹周围截骨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随访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共17例,34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进行分次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18例,36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关节功能、髋臼X线表现、并发症发生率。并测量比较髋臼指数及中小边缘角。结果平均随访9年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最后一次随访Sharp角分别为38.4°±8.23°和37.2°±9.03°;中心边缘角分别为26.7°±8.23°和26.2°±9.03°。按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1.18%,对照组为88.89%;按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88.24%,对照组为94.45%;股骨头坏死率病例组为11.76%,对照组为13.89%;髋关节功能不良发生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82%和8.33%。两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与分次Salter骨盆截骨远期疗效相似,双侧Salter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 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 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期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48例(96髋),为观察组,取同期单侧分次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66例(76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关节功能、髋臼的x线表现、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随访2年至5年6个月,按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6.88%,对照组为98.68%;按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病例组术后优良率为94.79%,对照组为97.37%;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观察组为4.17%,对照组为3.95%;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在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13%和1.32%。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与单侧Salter骨盆截骨疗效相似,双侧Salter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学步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Salter骨盆截骨术在学步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中的治疗指征和手术要点,探讨Salter骨盆截骨术早期干预“学步期”DDH患儿的重要意义。方法2002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DDH患儿29例,3例为多关节挛缩。男8例,女21例;年龄12~18个月,平均16.59个月;双侧12例,左侧11例,右侧6例。共计手术31髋,全脱位25髋,半脱位6髋。所有病例完善术前检查后不作牵引直接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2个月,双下肢皮肤牵引,床上关节活动1个月后下地负重行走。结果所有病例术后2个月,6个月,1年,之后每年1次连续随访。随访6442个月,平均21.76个月。X线疗效按照Severin分级:Ⅰ级28髋,Ⅱ级3髋,Ⅲ级0髋。临床疗效优28髋,良3髋,可0髋,差0髋。结论根据国外的报道和我们的经验,对12~18个月处于“学步期”年龄段的全脱位和严重半脱位类型的DDH患儿采用Salter骨盆截骨术与保守治疗相比,可以在确保髋关节有效复位的同时,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避免二次手术,缩短疗程,对多关节挛缩髋脱位也具有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评价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后的患儿步态功能.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2例(27侧)手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患儿,年龄3~10岁,平均5.3岁;男9例,女13例.开放复位后18个月,应用美国mo-tion公司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骨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5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结果 手术后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与正常儿童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单侧患儿术后患侧骨盆高度较健侧低;骨盆前倾不足;患侧髋关节在术后屈曲不足,并且有明显外旋,术后双膝摆动相屈膝峰值降低;患侧足轻度内旋.术后在行走过程中三联截骨组骨盆较Pemberton截骨组与Salter截骨组显著下降;骨盆在Pemberton截骨组较Salter截骨组显著前倾和向患侧旋转;行走速度、步频、步长与正常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手术髋站立前中期伸髋力矩减小,产能减少.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开放手术后患儿的速度、步频、步长与正常儿童无差异.在整个步态周期中,术侧髋关节屈曲不足;在负重期患侧骨盆降低,骨盆降低程度三联截骨较pemberton截骨与salter截骨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0.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6岁及以上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9例(48髋),平均手术年龄8.5岁,有8例(11髋)为手术后再脱位的患儿.手术方式有Salter骨盆截骨术4例(6髋),Pemberton髋周截骨术19例(22髋),Dega截骨术12例(16髋);Westin截骨术4例(4髋).其中髋臼软骨有明显缺损,软骨下松质骨部分裸露23例(28髋),取自体股骨近端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全部病例均行股骨粗隆下去旋转短缩截骨,短缩2~4.5 cm(平均2.8 cm);去旋转25°~45°(平均32°),保留股骨颈前倾角10°~15°,股骨截骨处以鹅头钉或四孔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36例(45髋).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2年).随访结果按Mckay临床疗效标准,优17髋(37.8%)、良18髋(40.0%)、可6髋(13.3%)、差4髋(8.9%),优良率达77.8%;按Severin X线评定标准,优19髋(42.2%)、良17髋(37.8%)、可7髋(15.6%)、差2髋(4.4%),优良率达80.0%.术后髋臼指数平均降至18°;CE角平均30°;髋臼覆盖率达平均95%.术后半脱位2例(4.4%),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8.9%),髋关节功能障碍(屈曲<60°)6例(13.3%).结论 大龄儿童DDH病理改变复杂,术前应根据X线片、CT等检查予以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松解内收肌和髂腰肌,联合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术,力争达到头臼中心性复位,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髋臼;对关节软骨面缺损明显者,可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予以修复;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持续被动活动等,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Salter骨盆截骨术后远期髋关节发育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30年中,Salter骨盆截骨术作为治疗发育性髋脱位(DDH)的术式,已被普遍接受且成功率很高。本文就Salter骨盆截骨术后远期髋关节各参数变化及预后进行综述,目的在于更深刻认识Salter骨盆截骨术的价值以及治疗中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507例(586髋)DDH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457例;左侧259髋,右侧164髋,双侧163髋。通过X线片评估T?nnis脱位程度分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Bucholz/Ogden分型)、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尝试建立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参考标准,并按该参考标准将患儿分为恢复组(200髋)和未恢复组(386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T?nnis分级、骨化核出现、术前和末次随访的AI和CEA、AVN和Severin分级。采用Cox回归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研究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的概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200髋(34.1%)恢复正常髋关节X线,78髋(13.4%)出现了Ⅱ型及以上AVN。年龄≥24个月患儿恢复率为8.8%(3/34),显著低于<12个月患儿的44.3%(47/106)、12~18个月患儿的35.5%(98/276)和18~24个月患儿的30.6%(52/1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恢复率为27.0%(44/163),明显小于左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9.0%(101/259)和右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3.5%(5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恢复组术前AI(34.8°±4.2°)显著小于未恢复组(36.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5.5年前累积恢复概率大致呈线性增长至56%,此后累积恢复概率的增速明显降低(年增长<5%)。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40°和Bucholz/OgdenⅡ型以上AVN患儿的累积恢复概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髋的平均恢复时间为(36.5±14.9)个月,其中93%(186/200)的髋关节在术后5年内恢复。恢复组年龄≥24个月患儿的恢复时间为(55.2±28.0)个月,显著大于<12个月患儿的(32.2±18.0)个月、12~18个月患儿的(36.9±11.9)个月和18~24个月患儿的(38.6±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nisⅡ级患儿的髋关节恢复时间(32.8±15.7)个月显著小于T?nnisⅢ、Ⅳ级患儿的40.2个月和4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闭合复位术后5.5年内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表现的累积概率呈线性增长,此后到达平台期。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40°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风险因素。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T?nnisⅢ/Ⅳ度会显著增加髋关节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对儿童DDH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骨盆截骨即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操作技术,并初步评价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 Dyspl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骨盆截骨线起自髂前上、下棘中点,与髋臼后上缘平行,并向髋臼后下方延长,止于距离坐骨切迹骨皮质3~5mm处,撑开截骨间隙时产生坐骨切迹皮质不完全性骨折,获得髋臼向前外方向的旋转,再用自体或异体楔形骨块嵌入截骨间隙,从而实现改变髋臼方向和增加对股骨头覆盖的目标。结果我院自2002年以来创用该术式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64例(76髋)。对随访时间大于2年的12例14髋,按照McKay髋关节评定标准和Severin放射学分类评价标准评价其疗效,优12髋,良2髋。结论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兼有Salter和Pemberton骨盆截骨的优点,但手术操作更为安全简便,适应征也比较宽泛。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研究发现,股骨截骨术并非低龄DDH患儿手术治疗所必须的,而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对于18个月至3岁DDH患儿是否要行股骨截骨术。FSODDH项目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设计拟招募200名单侧低龄DDH患儿,随机分成股骨截骨组(n=100)和股骨不截骨组(n=100)。股骨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骨盆截骨术及股骨截骨术治疗;股骨不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及骨盆截骨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至少2年。收集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髋关节正位X线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髋臼指数、股骨头坏死率、再脱位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这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将能为低龄DDH患儿是否需行股骨截骨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Salter骨盆截骨术中是否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治疗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探讨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RAD时是否有必要常规行股骨近端截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骨科行Salter骨盆截骨治疗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共28例(32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分为截骨组(A组)与不截骨组(B组)。其中A组14例(15髋),手术时年龄(41.33±2.38)个月,左髋8例,右髋7例(其中双髋1例)。B组14例(17髋),手术时年龄(40.82±2.23)个月,左髋7例,右髋10例(其中双髋3例)。对比两组患儿影像学随访资料,测量指标包括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c/b比值(股骨近端干骺端最内侧点至中心线的距离/髋臼外缘至中心线的距离)、头部—泪滴距离(股骨近端干骺端内侧角与髂坐骨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头臼覆盖率,中心边缘角(centre-edge angle of Wiberg,CEA)等。结果随访时间:A组为(19.20±8.99)个月,B组为(28.88±7.81)个月,t=3.259,P=0.003;术前与末次随访时AI改善值(ΔAI):A组为(15.77±2.01)°,B组为(15.43±2.99)°,t=-0.372,P=0.712;末次随访时CEA:A组为(33.72±6.53)°,B组为(31.72±8.64)°,t=-0.730,P=0.470;c/b比值:A组为(0.68±0.47),B组为(0.70±0.44),t=1.257,P=0.218;末次随访时头部—泪滴距离:A组为(10.70±1.62)和B组为(11.78±0.87),t=2.380,P=0.024;末次随访时头臼覆盖率:A组为(96.45±4.23)%,B组为(88.93±12.27)%,t=-2.250,P=0.032。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脱位发生。按Severin分级,A、B两组优良比例分别为14/15和13/17,χ^(2)=1.719,P=0.190。结论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小儿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无需常规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盆截骨结合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5例16髋,全部均为女性,年龄平均4岁6个月(3岁~6岁6个月),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截骨及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术。结果 优13个髋,良3个髋,没有再脱位。X线片结果优12个髋,良4个髋,没有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骨盆截骨结合股骨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导航模板,实现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髋臼方向精准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单侧髋关节脱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左侧5髋,右侧7髋;年龄1.5~5.0岁(平均2.3岁)。依据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将健侧髋关节镜像到对侧,将患侧髋关节行计算机辅助模拟Salter骨盆截骨术,旋转患侧髋关节与健侧髋关节镜像重合,根据术中可暴露的骨盆表面形态设计导航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打印模板,指导手术。比较术后患侧髋臼指数(AI)与术后健侧AI、患侧中心边缘角(CEA)与健侧CEA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12例髋关节脱位患儿,建立了制作Salter骨盆截骨术的个性化导航模板的方法。患儿手术时间为40.2~64.5 min[(50.6±8.5)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52 mL。患儿术后检查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无一例患儿出现感染、导板异物残留等并发症。术前患侧AI[(38.4±2.8)°]与健侧AI[(21.6±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7,P<0.05);术前患侧CEA[(-5.8±12.6)°]与健侧CEA[(21.1±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8,P<0.05);术后患侧AI[(21.7±0.8)°]与健侧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7,P>0.05);术后患侧CEA[(21.2±2.6)°]与健侧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05)。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中精准地行髋臼旋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Salter骨盆截骨术后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后的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特点。方法 对本组 4 0例 (4 5髋 ) ,男 5例 ,女 35例 ,进行Salter骨盆截骨术 ,观察术后髋臼指数 (acetabularin dex ,AI)、髋臼指数深宽比 [acetabularindexofdepthtowidth ,AI(D/W ) ]、CE角 (center edgeangle)、臼头指数 (acetabular headindex ,AHI)、髋臼宽度增长率、股骨头增大率和闭孔面积比率的变化趋势 ,结合临床功能和X线片表现进行评分 ,平均随访 5 .7年。结果 术后AI和AHI逐年减小 ,3~ 4年AI稳定于 15°左右 ,AHI达到正常 ;AI(D/W )和CE角逐年增加 ,分别于 5年以后 ,3~ 4年达到正常 ;髋臼宽度增长率和股骨头增大在术后 3~ 4年最明显 ;患侧闭孔面积术后当时明显减少 ,6个月恢复。评分优良率 97.5 %。结论 Salter骨盆截骨术时患儿正处于儿童发育的第一高潮 ,塑形能力强 ,术后3~ 4年髋关节已近正常 ,以后髋关节包容继续加深 ,形态日趋完善。此年龄阶段手术可引起头大而影响覆盖 ,并应避免剧烈运动 ,防止过早发生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症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截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截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截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截骨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截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髋关节疾病中最常见、研究最多、如及早处理也是治疗最成功的疾病.但对青少年和大于6岁的儿童DDH的治疗往往相当困难.由于耻骨联合及髋周软组织结构柔韧度下降,髋臼方向异常往往不能靠Salter等骨盆截骨纠正.三联截骨是相对较新的术式,它除了髂骨截骨外,还增加了坐骨及耻骨截骨,这使髋臼骨段游离,增加了旋转和移动程度,从而达到髋臼对股骨头充分覆盖、还原髋关节正常解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