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龚灵毓  徐群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287-1291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是脑小血管周围充满液体的潜在腔隙。扩大的血 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已成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 公认的影像标志物之一。PVS的量化依赖于MRI,难点在于ePVS与腔隙灶的鉴别。PVS被证明与年龄、 高血压、其他CSVD影像学标志物、认知功能损害、全身性炎症相关,但仍缺乏较为长期的、针对不同 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ePVS与CSVD病程的关系,有助于临床上对CSVD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2.
龚灵毓  徐群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287-1291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是脑小血管周围充满液体的潜在腔隙。扩大的血
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已成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
公认的影像标志物之一。PVS的量化依赖于MRI,难点在于ePVS与腔隙灶的鉴别。PVS被证明与年龄、
高血压、其他CSVD影像学标志物、认知功能损害、全身性炎症相关,但仍缺乏较为长期的、针对不同
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ePVS与CSVD病程的关系,有助于临床上对CSVD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是指各种原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s,VRS)是指包绕血管或沿血管走形、直径3mm的间隙,可穿过半球白质,在基底节下部最为明显。近年来逐渐发现血管周围间隙扩大(dilated VRS,dVRS)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常见特征之一,而逐渐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将就dVRS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脑小血管病是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血管而导致一系列复杂且异质性较强的脑血管综合征。脑小血管病的症状多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根据神经影像学表现可分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腔隙、假定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皮质表面铁沉积、脑萎缩。目前脑小血管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特殊治疗方法,考虑其与脑卒中在危险因素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故临床可借鉴卒中的防治方法,如降低血压、抗血小板等来进行脑小血管病的治疗,但由于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卒中的治疗对脑小血管病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并且还需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综合评估。文章对脑小血管病与卒中防治的异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使脑小血管病典型影像学标志物的检测及量化评估速度增快、准确性提高。本文拟综述深度学习算法在脑微出血、脑白质高信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腔隙、近期皮质下梗死及脑萎缩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以为脑小血管病的精准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个复合术语,神经影像上脑小血管损害是其特征,包括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腔隙、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急性皮层下小梗死和脑萎缩。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SVD与认知功能和步态障碍有关。高血压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物(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相似文献   

7.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又称 Virchow-Robin间隙,是脑部小血管(不包括毛细血管)周围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充满液体的隔间,该管道用于脑脊液( 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间质液交换以及清除脑内废物.常见于基底节(basal ganglia,BG)、...  相似文献   

8.
脑小血管病的影像改变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 萎缩等。步态障碍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临床特征,进一步导致跌倒风险增加。脑小血管病破坏脊髓 运动系统和皮层、基底节纤维联系的完整性,同时存在视空间和执行功能障碍、抑郁状态等多种认 知或精神心理障碍,均与步态异常显著相关。在步态障碍的上述产生机制中,侧脑室周围、额叶深部 白质疏松与运动协调和认知损伤相关;腔隙性脑梗死常见于运动-认知风险人群;血管周围间隙、一 定数量的脑微出血、脑萎缩或脑灌注异常等均会导致认知损伤相关步态障碍。本文根据近期研究进 展,以不同的临床或影像特征为基础,对脑小血管病导致步态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小血管病是指主要累及直径400μm以下的脑微小动脉血管病,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缺血性损害,微出血及血管间隙扩大的多种病因性疾病。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改变与脑小血管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即血管内皮及相关结构功能障碍导致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造成血液成分漏出到血管周围组织和脑实质内,继发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脑小血管病相关的影像学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脑小血管病主要是各种病因累及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从而引起急性脑卒中、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步态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磁共振上主要表现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及脑萎缩。本文对脑小血管病在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由脑血管损伤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临床、影像成像和病理变化,包括脑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1.
脑小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白质高信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等。其病因机制多样,包括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等,这种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限制了临床研究及治疗的进展。目前为止,针对脑小血管病二级预防研究仅皮质下小卒中的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mall Subcortical Strokes,SPS3)一项大型研究对小动脉病变相关卒中的二级预防进行了探索,其他研究多是亚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和多发性硬化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断与治疗的27例脑小血管病和3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别对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进行评分,并以两个区域评分之总和作为总评分,比较两种疾病血管周围间隙评分差异。结果脑小血管病组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评分1(1,2)分、总评分3(2,4)分,均高于多发性硬化组的1(1,1)分和1(1,2)分(Z=7.960,P=0.012;Z=14.033,P=0.001);而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分对0(0,1)分;Z=4.872,P=0.057]。结论血管周围间隙好发于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脑小血管病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数目较多发性硬化患者更多。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发,脑小血管病(c SVD)发病率日益增加。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使越来越多的脑小血管病被识别和发现。脑小血管病系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微静脉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腔隙性梗死(LACI)、脑出血、脑白质高信号(WMH)、脑微出血(CMBs)、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亦称扩大的Virchow-Rob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依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单发腔梗组39例,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44例,并选取经头颅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各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测定,并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影像学病灶增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影像学病灶增多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变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存在变化,可能是其自我保护机制之一,且这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强度与脑小血管病病灶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38-1040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 isease,CSVD)是一种临床及影像综合征,病变累及脑的穿通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临床表现为卒中、痴呆、情感障碍及步态异常,影像学表现为近期皮层下梗死及微梗死灶、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WMH)、微出血及出血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萎缩。脑小血管病是累  相似文献   

16.
血管周围间隙(PV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具有一定生理和免疫功能。扩大的PVS(EPVS)长期以来被视为良性改变,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EPVS与多种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相关,其在脑内的分布特点对疾病的性质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本文将就EPVS的发生机制、影像学评价及其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之一,与其他脑小血管病的病理改变、认知障碍和增龄等有关。笔者现围绕EPVS的影像学特点、磁共振可视化评分及EPV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临床医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老年患者认知障碍和痴呆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其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和脑萎缩。虽然其临床表现通常是隐匿的,但以上脑部病变的存在常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步态异常、膀胱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相关[2]。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在CSV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和内皮功能障碍与CSVD有关[3]。  相似文献   

19.
翟菲菲  朱以诚 《中国卒中杂志》2015,10(12):1020-1025
脑大、小血管共同构成了脑的血管树,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脑 大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延长扩张及管 壁僵硬度增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血管病变的特点,脑白质高信号是脑小血管病重要的影像学表现。 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延长扩张及僵硬度增大与脑白质高信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探讨 脑大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郑占军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2022,17(12):1396-1402
临床中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现象多见,且很多患者合并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本综述对二者临床上的相关性进行总结。脑白质高信号的严重程度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复发的风险呈正相关,增加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总微出血数量与血肿扩大显著相关,可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或腔隙性梗死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多个影像学特征的脑小血管病患者,其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评分越高,临床不良功能预后及脑出血复发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