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观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行急诊PCI,且术后TIMI血流3级的STEMI患者127例,以ST段回落是否≥50%,分为ST段完全回落组和ST段回落不良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ST段回落不良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ST段回落不良组入院心率大于ST段完全回落组(80.3±11.9比73.3±17.5,P=0.023);其他基线资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症状发作到冠状动脉开通时间(OR:0.998,95%CI:0.996~0.999,P=0.014)、左冠状动脉闭塞(OR:0.341,95%CI:0.122~0.951,P=0.040)是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灌注治疗时机和病变解剖部位与STEMI患者ST段回落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浆ApoB/ApoA1比值和D-二聚体(D-D)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血栓形成(LVT)的预测价值,并建立列线图模型。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7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术后28天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LVT组和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血浆ApoB/ApoA1比值和D-D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STEMI患者PCI术后L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 [结果]血浆ApoB/ApoA1比值升高(OR=1.320,95%CI:1.057~1.648)、D-D水平增加(OR=1.031,95%CI:1.020~1.042)、术前TIMI为0级(OR=4.141,95%CI:1.018~16.849)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OR=0.906,95%CI:0.853~0.963)是PCI术后L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上述指标预测LVT形成的AUC分别为0.792、0.800、0.623和0.726。基于以上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表明,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926,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结论]STEMI患者血浆ApoB/ApoA1比值升高和D-D水平增加与PCI术后LVT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LVT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对高危患者的识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预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75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最终应用R语言建立预测术后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病程(OR=3.040,95%CI:1.249~7.403)、左室射血分数(LVEF)(OR=2.953,95%CI:1.135~3.363)、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OR=2.171,95%CI:1.194~3.946)、主动脉断流时间(OR=2.494,95%CI:1.025~2.923)、体外循环时间(OR=1.754,95%CI:(1.010~3.046)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紊乱(OR=2.488,95%CI:1.230~5.031)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成功建立列线图模型。验证后发现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提示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随后采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C-index为0.781(95%CI:0.725~0.836),说明该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效能高。结论:病程≥10年、LVEF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断流时间90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紊乱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个体化预测学龄前儿童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学龄前哮喘患儿226例,分为哮喘急性发作组98例(观察组)和非急性发作组128例(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哮喘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学龄前儿童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并作ROC曲线探索列线图模型对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预测效率。结果特应性体质(OR=3.079,95%CI:1.25-7.58)、近1年呼吸道感染次数(OR=2.343,95%CI:1.84-2.99)、哮喘家族史(OR=6.099,95%CI:2.01-18.52)、被动吸烟(OR=2.722,95%CI:1.01-7.34)及未规范用药(OR=4.135,95%CI:1.58-10.85)是学龄前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一致性指数为0.856;ROC曲线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0.821-0.955)。结论本研究基于特应性体质、近1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家族史、被动吸烟及未规范用药这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学龄前儿童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帧数(CTFC)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60例STEMI行急诊PCI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血管造影资料、心电图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以CTFC 23为界限,将患者分为高CTFC组(65例)和低CTFC组(95例)。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辨别高CTFC的风险因子,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OR 2.111,95%CI 0.818~3.198,P=0.001)、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OR2.821,95%CI 1.660~4.797,P0.001)、ST段回落(OR 1.962,96%CI 1.023~3.962,P=0.002)是高CTFC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β系数给予以上变量各赋值1分,构成高CTFC临床预测模型——NQST(y=1.37x_1+1.62x_2+1.22x_3+0.297,x_1、x_2、x_3分别代表NLR、QTcd和ST段回落)评分,而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 0.791,95%CI 0.705~0.877,P0.001)。结论NQST临床评分模型能很好地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后的高CTFC风险,提高该人群临床预后判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术后结石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144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结石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组(n=130)和复发组(n=14)。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绘制相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绘制校准曲线评估预测列线图的可靠性;采用Harrell一致性指数以量化预测列线图的判别性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评估该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44例患者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4例(9.7%)术后复发结石。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了4个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家族史(OR=3.245,95%CI:0.752~13.567,P=0.104)、饮食的规律性(OR=3.752,95%CI:1.067~14.141,P=0.041)、结石的均一性(OR=5.871,95%CI:1.636~25.390,P=0.010)和药物依从性(OR=0.225,95%CI:0.057~0.799,P=0.024)。列线图模型在建模样本中的一致性系数(C-index)为0.835(95%CI:0.732~0.938),在验证样本中的C-index为0.7925,说明本研究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预测列线图的AUC值为0.835,表明该列线图预测价值较高。结论家族史、饮食的规律性、胆结石的均一性和药物依从性是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术后结石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联合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在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等关于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GPI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选择试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研究,共1 223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OR=0.55,95%CI:0.35~0.88,P=0.01)明显降低;TIMI 3级血流(OR=4.01,95%CI:2.55~6.32,P0.01)及ST段回落情况(OR=2.55,95%CI:1.89~3.44,P0.01)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OR=7.22,95%CI:6.03~8.42,P0.01)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联合GPI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急性STEMI患者MACE发生率,增加TIMI 3级血流,改善术后ST段回落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发表于2000年1月至2013年7月关于血栓抽吸术对STEMI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冠脉TIMI 3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ST段回落大于50%、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以及有无再发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为11篇,包括1 376例患者,其中单纯PCI治疗727例,PCI治疗+血栓抽吸术649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PCI相比较,PCI治疗+血栓抽吸术冠脉TIMI 3级比率高(OR=2.46,95%CI 1.663.65,P<0.001),ST段回落大于50%比率高(OR=6.30,95%CI 3.223.65,P<0.001),ST段回落大于50%比率高(OR=6.30,95%CI 3.2212.33,P<0.001),心肌灌注显影分级高(OR=2.78,95%CI 1.8912.33,P<0.001),心肌灌注显影分级高(OR=2.78,95%CI 1.894.07,P<0.001),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低(OR=0.40,95%CI 0.274.07,P<0.001),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低(OR=0.40,95%CI 0.270.59,P<0.001),再发心绞痛比率低(OR=0.28,95%CI 0.080.59,P<0.001),再发心绞痛比率低(OR=0.28,95%CI 0.080.97,P=0.045)。结论 STEMI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心肌灌注,提高单纯PCI临床治疗效果,改善STEMI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MEI)以及STEMI患者溶栓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6-01-2018-07确诊STEMI行溶栓治疗及同时期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冠脉狭窄程度小于50%的患者各152例,分为STEMI组和冠脉粥样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再根据患者溶栓后急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溶栓成功组及溶栓失败组,作同上分析。结果:男性(OR=4.689,95%CI=1.359~16.171,P=0.014)、白细胞(OR=42.662,95%CI=19.346~94.078,P0.001)、PDW(OR=4.271,95%CI=1.748~10.436,P=0.001)是STEMI的独立预测因素;当PDW截断值为15.65fl时,预测STEMI的曲线下面积(AUC)=0.723,敏感性=61.2%,特异性=78.3%(P0.001)。152例溶栓患者中有95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62.5%。PDW(OR=3.417,95%CI=1.199~9.741,P=0.022)和GRACE评分(OR=3.922,95%CI=1.582~9.719,P=0.003)是STEMI患者溶栓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当PDW截断值为16.85fl时,预测溶栓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0.707,敏感性=54.4%,特异性=84.2%(P0.001)。结论:PDW水平与STEMI以及溶栓失败独立相关,监测PDW水平对确诊STEMI及预测溶栓结局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罪犯血管发生自发再灌注(SR)患者临床特征及造影特点;探讨梗死相关动脉(IRA)发生SR的预测因素;评价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急性STEMI并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06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按照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TIMI 2~3级定义为SR组56例,TIMI 0~1级定义为未自发再灌注(NSR)组15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造影特点及预后情况,探索自发再灌注预测因素。结果 SR组发生梗死前心绞痛、心电图(ECG)的ST段回落50%、IRA位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的比率均高于NSR组(P0.05),而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和存在肌桥比率低于NSR组(P0.05);SR组术前胸痛缓解评分、发病到用药时间、肌酸磷酸酶(CK)、肌酸磷酸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l)、肌酐(Sc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均低于NS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梗死前心绞痛、发病到用药时间、ECG回落5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发生自发再灌注的预测因素;SR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NSR组(P0.05),三个月后随访心脏功能优于NSR组(P0.05)。结论急性STEMI行PCI治疗之前有一定的自发再灌注率;梗死前心绞痛、发病到用药时间、ECG回落5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可作为自发再灌注的预测因素;SR可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有益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相关影响因素,初步构建POAF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OPCAB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POAF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应用Bootstrap法进行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评价模型区分度;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78例OPCAB患者并发POAF26例,发生率为33.3%。年龄[OR=0.769,95%CI(0.599~0.998)]、体质指数[OR=0.798,95%CI(0.651~0.997)]、左房内径[OR=1.701,95%CI(1.383~2.091)]、射血分数[OR=1.433,95%CI(1.139~1.804)]、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1.091,95%CI(1.042~1.142)]、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OR=0.999,95%CI(0.998~0.999)]、术后乳酸[OR=1.068,95%CI(1.015~1.124)]是发生POA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POAF的一致性指数为0.912。对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ROC曲线评估,AUC为0.92。结论:本研究结合年龄、体质指数、左房内径、射血分数、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术后乳酸这7项独立影响因素,初次建立了预测POAF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实现可视化、个体化预测,直观地甄别POAF高风险患者,制订针对性干预对策,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并诊断为NVAF患者共325例,其中观察组共123例(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对照组共202例(单纯心房颤动且未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然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n=228)与验证组(n=97)。在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应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建立临床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中123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37.8%。NLR(OR=1.48,95%CI:1.18~1.84)、同型半胱氨酸(OR=1.09,95%CI:1.02~1.17)、D-Dimer(OR=1.88,95%CI:(1.28~2.77)、cTnI是否升高(OR=2.05,95%CI:1.02~4.12)、NT-proBNP(OR=1.04,95%CI:1.00~1.09)和LAD(OR=1.10,95%CI:1.04~1.16)是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应用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应用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在建模组中ROC曲线的AUC值为0.88,95%CI::0.834~0.919,灵敏度0.839、特异度0.731、阳性预测值0.646、阴性预测值0.886;在验证组中ROC曲线的AUC值为0.805,95%CI:0.693~0.884,灵敏度0.611、特异度0.742、阳性预测值0.710、阴性预测值0.759,P0.05;说明建立的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和区分度。列线图风险模型校正曲线提示在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具备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NLR、同型半胱氨酸、D-Dimer、cTnI是否升高、NT-proBNP和LAD大小是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能更直观、简洁为NVAF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共纳入绝经后女性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00例,根据心肌再灌注后有无复流发生分为复流组77例和无复流组23例。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心肌再灌注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或TIMI血流3级且心肌呈色分级(MBG)≤2级。所有患者均术前抽血检测内源性性激素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内源性性激素水平与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雌酮、雌二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则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灶长度、血栓负荷评分≥4分、雌酮、雌二醇和hs-CRP水平与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发生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栓负荷评分≥4分(OR=4.994,95%CI:1.987~10.518,P=0.035)和雌二醇水平(OR=4.091,95%CI:1.105~8.582,P=0.046)是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绝经后女性STEMI患者中,高水平内源性雌二醇和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内源性雌二醇可能是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d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预后不佳组(40例)和预后良好组(1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8例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MACE发生率为23.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OR=1.326,95%CI 1.168~1.505)、冠心病家族史(OR=1.852,95%CI 1.369~2.505)、病变支数(≥2)(OR=1.682,95%CI 1.382~2.047)、Killip′s分级Ⅲ~Ⅳ级(OR=1.693,95%CI 1.428~2.007)和发病至PCI时间(OR=1.785,95%CI 1.425~2.236),P均0.01;保护因素有TIMI 3级(OR=0.623,95%CI 0.518~0.749)、应用替罗非班(OR=0.452,95%CI 0.367~0.557),P均0.01。结论:高龄、冠心病家族史、病变支数≥2、心功能差和发病至PCI时间长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IMI 3级和应用替罗非班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自发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STEMI并在12 h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05例。根据PCI术中IRA是否自发再通将患者分为非自发再通组(n=160)和自发再通组(n=4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以及各项检验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状动脉(冠脉)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法评价PLR水平对冠脉自发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自发再通组与自发再通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自发再通组患者PLR水平高于自发再通组[(179.99±28.41)vs.(150.12±27.55),t=6.38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OR=0.963,95%CI:0.948~0.978,P0.001)是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最强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PLR预测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曲线下面积为0.767,预测临界值164.97,预测临界值对应的敏感度为71.1%,特异度为68.8%,具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PLR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对预测自发再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急性STEMI患者216例,依照术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划分为发生组(n=33)和未发生组(n=183)。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后用药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不良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发生组NLR、PLR、CAR、CHR水平及Gensini评分、血小板聚集率(PAR)明显较未发生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较未发生组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ensini评分、LVEF、PAR、NLR、PLR、CAR、CHR是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模型较为接近,ROC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 [结论]NLR、PLR、CAR、CHR是影响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惠磊  李樱宁  罗晶晶  吴新安 《肝脏》2022,27(1):28-32
目的探究头孢呋辛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借助自动监测系统,回顾性筛选合肥京东方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治疗的271例患者,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203)和验证集(n=68),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训练集头孢呋辛致DIL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年龄≥60岁(OR=3.497,95%CI:1.177~10.391)、BMI≥28 kg/m2(OR=3.333,95%CI:1.207~9.202)、酗酒(OR=3.399,95%CI:1.129~10.234)、低蛋白血症(OR=3.272,95%CI:1.088~9.837)和用药剂量>2.25 g/d(OR=9.045,95%CI:3.397~24.083)是头孢呋辛致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头孢呋辛致DILI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774和0.758,校正曲线均趋近于标准曲线,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785(95%CI:0.735~0.834)和0.765(95%CI:0.707~0.779),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头孢呋辛致DILI的危险因素较多,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警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头孢呋辛致DIL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风险评分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全部数据均来自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临床注册研究中国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在2013-01-01至2014-09-30期间,该研究共连续入选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07家医院的STEMI患者17 886例。本研究对STEMI患者进行TIMI和GRACE两种风险评分计算,并且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在17 886例STEMI患者中,76.5%(n=13 685)为男性;平均年龄(61.9±12.4)岁;住院天数中位值10.0天;住院死亡率为6.4%(n=1 153);4.3%(n=764)发生过院前心脏骤停;52.5%(n=9382)为前壁心肌梗死/左束支阻滞;53.4%(n=9 555)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时间的中位值为300.0 min,其中10.0%(n=1 782)接受了溶栓治疗,43.4%(n=7 763)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仅有0.1%(n=10)接受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模型计算TIMI风险评分和GRACE风险评分对院内死亡率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56(95%CI:0.7822~0.8090)和0.8096(95%CI:0.7963~0.8230)。结论:TIMI风险评分和GRACE风险评分对中国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预测价值基本相当,但由于纳入变量多,评分较为复杂,妨碍了这两种评分模型在临床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NPAR)联合白细胞/红细胞比容(WBCH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发生心脏破裂(C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STEMI患者,最终筛选纳入CR患者(CR组)126例和非CR患者(非CR组)331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NPAR、WBCHR及其他因素对STEMI后发生CR风险影响,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PAR、WBCHR及两者联合对CR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1.04,95%CI:1.00~1.08,P=0.033)、收缩压(OR=0.98,95%CI:0.97~1.00,P=0.032)、红细胞(OR=0.50,95%CI:0.26~0.95,P=0.033)、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0.36,95%CI:0.18~0.75,P=0.006)、NPAR(OR=2.44,95%CI:1.13~5.30,P=0.024)和WBCHR(OR=1.08,95%CI:1.04~1.12,P<0.001)是CR的独立影响因素。在ROC曲线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