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性科学》2017,(12):64-67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中老年HIV与梅毒共感染的现状和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性病门诊做HIV与梅毒检测的46704例患者进行研究,并对55例≥50岁中老年HIV与梅毒共感染患者的情况做了分析。结果:46704例病人血清检测结果 HIV感染者452例,HIV与梅毒共感染299例(66.15%),其中≥50岁HIV感染64例,HIV与梅毒共感染55例(85.94%)。其中男性51例(92.73%),女性4例(7.27)。年龄以50~59岁为主,占83.64%(46/55),同时感染其他STI 39例(70.91%),离异或丧偶14例(25.4%),初中及以下文化34例(61.82%),离退休人员9例(16.36%)。通过性途径感染47例(85.45%)。结论:中老年感染STI病例逐年增多,有针对性的对高危中老年人群特别是经性途径传播的STI进行综合干预,提高中老年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加强自愿咨询检测(VCT)的知晓率和主动性,是有效防控性病艾滋病在中老年人群传播与蔓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科学》2017,(12):67-70
目的:探究梅毒血清学检测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替代检测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性病检测中心1000例患者血标本,按不同性别、检查次数比较不同人群梅毒及HIV流行情况,并通过梅毒血清学检测评估HIV窗口期感染情况,分析梅毒血清学检测在HIV替代检测的作用。结果:梅毒阳性患者中HIV阳性者7例(23.33%)明显高于梅毒阴性患者HIV阳性者14例(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敏感度相对较低。男性患者HIV检出阳性率(2.91%)明显高于女性(1.11%),而女性患者梅毒检出阳性率(4.44%)明显高于男性(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检查者检测敏感度与重复者相比未见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性别、献血次数对梅毒与HIV发病率存在一定影响,梅毒血清学检测作为HIV替代检测指标的敏感性低,应用价值较差,无法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惠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梅毒及其他性病流行现状及趋势,为开展干预工作以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要求,收集惠州市艾滋病监测性病门诊哨点男性就诊者相关信息,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性病门诊每年调查400人,共2 000人,发现HIV抗体阳性21例(1.05%),梅毒64例(3.20%),HIV、梅毒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淋病等其他性病也有增加。结论:惠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和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男男同性恋就诊者HIV的检出率比较高,应加强性病门诊就诊者的HIV检测及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的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梅毒及性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2020年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性病门诊诊治的男性就诊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高危性行为情况调查,以及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2020年,共监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2 028例,平均年龄(35.46±12.96)岁;在婚占56.71%;本省户籍占85.70%。其梅毒阳性率为11.39%;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8.55%;近3个月与女性性工作者、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者分别占17.31%、20.51%;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占2.91%,近1年曾患过性病占15.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抗体阳性与近1年患有性病(OR=3.51,95%CI:2.48~4.98)和感染HIV(OR=6.33,95%CI:2.96~13.54)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海口地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存在一定的高危性行为,梅毒感染率高。应针对该人群制定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SM)、女性性工作者(FSWs)的性病知晓情况及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现况,并分析感染因素。方法:经知情同意后,2017年4-8月对广州地区MSM和FSWs两类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梅毒及HIV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4例MSM的性病相关疾病知晓率、性病传播途径知晓率、性病防止感染方式知晓率分别为62.10%、44.59%、41.08%,408例FSWs以上知晓率分别为49.02%、22.06%、31.13%。264例MSM参与梅毒及HIV抗体检测,梅毒感染率为1.52%,HIV感染率为10.2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高中及以上(OR=0.360,95%CI:0.131~0.989),知晓性病相关疾病(OR=0.373,95%CI:0.157~0.881)是感染HIV的保护因素,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OR=3.440,95%CI:1.401~8.443)和梅毒检测结果阳性(OR=14.151,95%CI:1.745~114.736)是危险因素。FSWs梅毒感染率为3.92%,HIV感染率为0.25%;场所为中高档是感染梅毒的保护因素(OR=0.166,95%CI:0.052~0.526)。结论:广州地区MSM和FSWs的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性病知识知晓率低,应扩大高危人群梅毒、艾滋病病毒筛查范围,并加强性病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惠州市不同人群HIV感染率及梅毒的患病率。收集2004年4~9月和2005年4~9月一般人群(单位体检人员)、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吸毒人员(戒毒所戒毒者)的血清各800份,用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HIV初筛、梅毒血清学初筛和确证检测。三组人员的HIV感染率分别为0、0.75%和1.75%,梅毒的患病率分别为0.63%、8.75%和11.13%。HIV及梅毒的感染情况在高危人群中较严重,性病门诊HIV感染者中,经性接触感染的例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5,(8):65-68
目的:了解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性病感染流行趋势和高危行为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依照《全国AIDS哨点监测方案》,对性病门诊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2010至2014年共调查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4001人,最近3个月与暗娼、临时性伴、同性发生性行为比例分别为48.0%(1921/4001)、37.6%(1505/4001)、10.5%(422/4001),而既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又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者占7.4%(297/4001)。最近1年内性病患病率为10.32%(413/4001)。HIV、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5%(62/4001)、19.90%(796/4001)。结论: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性病感染率较高,存在快速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并对性病门诊就诊者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遵义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STD)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状况,为进一步做好哨点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调查分析2010-2013年遵义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调查的1 600人中,确认HIV抗体阳性31例(1.94%),梅毒抗体阳性167例(10.44%),丙肝抗体阳性5例(0.31%),三种性病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1.38%,呈逐年升高趋势(P0.05);干预覆盖率为15.06%,不同年份干预覆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D人群非婚性行为频繁,近3个月与暗娼或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占调查人数的31.62%。结论遵义市STD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发生非婚性行为比例高,增加了性病传播的危险;应加强对STD人群的干预工作力度,努力减少性传播疾病在STD人群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梅毒和HI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性病门诊患者和潜在血源传播患者进行检测时发现的梅毒患者和HIV感染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出梅毒患者528例,HIV阳性者11例,混合感染4例。11例HIV阳性患者中HIV感染者7例,AIDS4例。RPR滴度的差异在显性梅毒与隐形梅毒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的检出率在性病门诊组显著高于潜在血源传播患者组(P<0.05),并且两者在年龄分布与临床分期构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92例住院患者分布于骨科、肝胆外科、妇产科等26个科室。结论随着被检测人数的逐渐增多,该院检测出的梅毒患者和HIV感染者不断增多。性病门诊患者与潜在血源传播患者具有不同的梅毒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人群梅毒、HSV-2及HIV感染情况及相关高危因素,为性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人群进行梅毒、HSV-2、HIV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人群梅毒阳性率为19.0%,HSV-2阳性率为31.0%,HIV阳性率为3.7%,女性人群梅毒及HSV-2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男性,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低学历者的梅毒、HSV-2、HIV阳性率显著增高。结论需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与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重点关注女性人群及低文化人群。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及梅毒感染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北京市艾滋病哨点监测MSM人群600例进行HIV及梅毒实验室检测。用ELISA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样本进行HIV初筛,初筛阳性者用免疫印迹方法进行确认;梅毒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方法同时进行,TPPA阳性者即视为梅毒感染者(包括既往感染与现症感染);符合条件的HIV阳性血清还接受HIV-1 BED捕获酶联法(BED方法)检测并计算HIV在此人群中的发病率;对MSM人群HIV及梅毒感染状况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 MSM人群600例,HIV阳性49例,阳性率8.17%;HIV新近感染14例,发病率为4.68%。HIV感染者表现出外地户籍比重大、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特点。梅毒RPR与TPPA均阳性51例(8.5%),感染率(含既往感染)为18.5%(111/600)。 结论 北京市哨点监测MSM人群HIV感染率及发病率、梅毒感染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IV感染与梅毒感染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开展艾滋病梅毒干预检测的效果分析。方法: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CBO)合作,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ing,VCT)门诊对169名男男同性恋者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动员HIV快速检查、梅毒初筛,以及阳性病例告知等干预服务。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MSM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80%(χ^2=137.80,P〈0.01),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率提高81.8%(χ^2=144.07,P〈0.01),多性伴的男同比率降低15.5%(χ^2=4.65,P〈0.05),安全套的使用率提高30%(χ^2=18.97,P〈0.01);169人接受了HIV快速检测,阳性率为7.1%,梅毒初筛阳性率为1.8%。结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CBO合作对MSM人群开展艾滋病梅毒的预防干预、快速检测等服务模式是可行的,并能取得较好效果。建议重视对社区VCT门诊的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对MSM人群的特色服务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治疗半年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的临床与脑脊液特征,探讨其TRUST滴度下降低于4倍或再升高的原因.方法 对本院229例治疗半年后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行腰穿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IgG指数、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检测.结果 229例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20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5例,HIV感染6例.结论 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与梅毒螺旋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要及时腰穿行脑脊液检查以早期发现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14.
俞莺 《中国性科学》2014,(11):69-71
目的:了解无锡市女性性工作者性病发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无锡市2012年收容教育所收教的812名学员进行6种性病检测,并通过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2例收教学员入所时患性病的438例,占53.94%,其中梅毒247例,占30.42%;尖锐湿疣22例,占2.71%;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69例,占20.81%;同时惠2种性病的61例,占7.51%。检查中未发现淋病、生殖器疙疹和艾滋病。出所时梅毒和尖锐湿疣分别下降到3.45%和1.6%,169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全部治愈。结论:女性性工作者是传播各种性病的主要载体,因此做好这类人群的性病防治和行为干预,切断传染源,可以有效降低性病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5.
谢小英  苗文利 《中国性科学》2013,(9):101-103,108
目的:降低暗娼人员艾滋病性病感染风险,推动性一艾预防控制工作可持续性发展,为遏制艾滋病的蔓延提供实践证据。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辖区内低层次暗娼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综合干预,并评价其效果。结果:干预前共调查234例FSWs,发现梅毒感染者33例(感染率14.10%);干预结束后调查FSWs220例,未发现HIV新感染者,梅毒感染者15例(感染率6.81%),梅毒感染率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3,P〈0.05);干预前FSWs对艾滋病预防知识8条知晓率为72.3%,干预后知晓率为89.7%,与干预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1);干预前接受过疾控中心或社区提供安全套的比例为45.3%,干预后为87.2%,与干预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1);干预后每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比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生殖系统相关疾病到正规医院就诊的比例由20.5%提高到45.4%,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FSWs中开展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降低性病艾滋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苄星青霉素治疗合并HIV感染的梅毒和非合并HIV感染梅毒的疗效。方法:对来自VCT门诊男男人群合并HIV感染的梅毒患者(A组31例)和非合并HIV感染的梅毒患者(B组64例)均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分别于治疗后的第3、6、9、12个月门诊随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血清学疗效。结果:治疗后的第3、6、9、12个月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5%、83.87%、82.14%和85.19%,B组分别为81.25%、83.61%、86.89%和91.6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治疗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合并梅毒感染和单纯梅毒感染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李燕  李祥双 《中国性科学》2017,(11):134-137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孕前健康体检育龄女性中梅毒和艾滋的检出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对育龄女性的生育健康宣教提供参考,降低梅毒和艾滋对新生儿的传播风险,提高人口素质。方法:收集泉州地区妇产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孕前健康体检的育龄者56834人的体检报告,整理梅毒和艾滋病的检出率,详细了解梅毒和艾滋阳性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其它健康相关信息并与梅毒和艾滋阴性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影响孕前人群感染梅毒、艾滋的相关因素;对梅毒和艾滋阳性受检者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受检者后续治理方式、受孕情况及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56834例实施孕前体检受检者中共检出梅毒阳性4428例,感染率为7.79%,艾滋阳性668例,艾滋感染率1.16%,214例为梅毒和艾滋同时阳性。将梅毒和(或)艾滋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共5310例,阴性作为对照组共515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背景、职业、官方性传播知识培训率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些因素和孕前感染梅毒和(或)艾滋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未经官方性传播知识培训孕前育龄人群感染梅毒和(或)艾滋的的危险性最大(OR=3.912),其余依次为居住地为农村(OR=3.235)、小学以下学历(OR=2.968)、务农(OR=1.981)。对3717例女性梅毒和(或)艾滋阳性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显示,3717例阳性受检者均采取了梅毒或艾滋治疗措施,其中2567例完成规范治疗后受孕,568例在治疗期间受孕,382例中途中断治疗受孕,200例未受孕。受孕的3517例女性中,3489例顺利产出新生儿,其中86例新生儿出现胎传梅毒,5例出现胎传艾滋。22例孕妇自行终止妊娠,6例孕妇流产。结论:临床应加强对育龄人群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前健康体检的覆盖率,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梅毒、艾滋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ICU住院患者合并梅毒感染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为ICU住院患者预防梅毒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2年ICU住院患者1981例中梅毒螺旋体抗体(TPHA)阳性患者59例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各年检出情况、治疗与预后情况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情况进行探讨。结果:2008年至2012年ICU住院患者中梅毒感染59例,其中早期潜伏期梅毒21例,占35.59%;一期梅毒14例,占23.73%;二期梅毒22例,占37.29%;三期梅毒2例,占3.39%;各年度构成比例分别为3.39%、10.17%、18.64%、32.20%、37.29%,梅毒感染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感染患者占54.55%、男性感染患者占45.45%;女性构成比例较男性患者高(P〈0.05)。感染发生率以年龄段排列顺位分别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通过有效的防护隔离也针对性护理,未出现交叉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病例。结论:ICU住院患者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构成比例逐年上升,有必要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常规梅毒筛查,对于合并梅毒感染者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积极给予驱梅治疗,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与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医护人员自身防护,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莱芜地区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为改变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高危行为,遏止性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2006年6月~2011年12月主动来我院门诊就诊的男性就诊者,包括未患梅毒的男性就诊者的资料,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婚姻情况及受教育程度、个人行为如冶游史、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传染性伴侣的情况、性病史、梅毒防治知识的情况加以收集,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评价影响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婚姻(OR=1.769,95%CI:1.420—2.115)、同性性行为(OR=6.447,95%CI:1.826—22.769)等是莱芜地区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感染的主要促进因素。结论:针对莱芜地区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为防止梅毒感染疫情,应提倡广大大龄男性结婚,降低男男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广西钦州地区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的现状及母婴阻断的效果,为制定本地区的艾滋病母婴阻断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到钦州地区各家医疗机构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的286663例孕产妇,用金标法(快速检测法)和酶联法(ELISA)检测孕产妇血浆的HIV抗体,筛查阳性者送疾控中心进行确认试验.结果:检测的孕产妇286663例中阳性314例,孕产妇艾滋病感染率为10.95/万,高于广西人群感染率;婴儿达到18个月有237例,其中抗体阴性233例,抗体阳性4例,干预后母婴传播率为1.69%.结论:钦州地区孕产妇艾滋病感染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HIV抗体检测率,规范地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使儿童感染降低到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