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心房颤动(AF)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三联抗栓治疗与双联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180例AF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根据服用的抗栓药物分成两组:三联抗栓组[6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和华法林],双联抗栓组[12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两组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相同。对随访期间发生的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168例(93.3%)完成了至少一年期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未达显著差异(18.3%比11.7%,P〉0.05),三联抗栓组较双联抗栓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3倍(3.3%比0.8%),但无显著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HR 0.59,95%CI 0.40~0.83,P=0.025)和使用华法林(HR 1.33,95%CI 0.88~2.54,P=0.016)是随访1年期间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房颤合并冠心病并PCI术后的患者,三联与二联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虽无显著差异,但三联抗栓治疗严重出血有增加的倾向,而且华法林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于此类患者还是使用二联抗栓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7例符合特定条件的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3)为华法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三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抗栓至12个月,试验组(n=104)为华法林+替格瑞洛(90 mg/d,2次/d)双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替格瑞洛(60 mg,2次/d)抗栓至12个月,两组均给予其他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MACE事件、出血事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华法林联合替格瑞落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相似,且出血风险未增加,提示本研究中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栓策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取不同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NSTEMI合并永久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29例,出院后给予不同的抗栓策略分为4组,A组41例: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B组31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2.597,P=0.37)。结论随着抗栓力度的增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相对出血的风险加大,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房颤患者PCI后应用华法林联合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抗栓治疗常伴有高血风险。在多中心研究中,2725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三联抗栓组,即华法林+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或替卡格雷)+阿司匹林(1~3个月),或双联抗栓组,即达比加群(110mg或150 mg每日两次)+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或替卡格雷)。美国以外的老年患者(≥80岁;日本≥70岁)被随机分配到110mg双联治疗组或三联治疗组,主要终点是随访中主要或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长期口服抗凝剂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栓治疗方案。方法:选择长期口服华法林钠,并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和支架术(PCI)的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用药方案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基线特征,以及支架术后再梗死、死亡、脑梗死及出血等事件之间的差别。结果:符合要求的90例患者分为华法林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组(A组)、华法林钠+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B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C组)。最常用治疗方案是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治疗组患者的再梗死、死亡、脑血管意外、严重出血及输血治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血栓栓塞风险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予三联治疗,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对于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本项调查观察样本量小,证据不够充分。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抗栓治疗方案,才能在获得良好抗栓疗效的同时减少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有华法林应用指征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PCI)后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和华法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入选2006-2011年期间我院75名有明确华法林应用指征的PCI术后患者.根据患者的用药方案,分为三联抗栓组(TA):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组(DA):氯吡格雷+华法林.出院后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终点事件及安全性进行12个月随访.结果 TA组患者51人,DA组患者24人.在12个月随访期间,TA组中有2例患者死亡,DA组没有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安全性方面,两组都没有严重出血病例,TA组有9例患者发生小出血,DA组患者没有发生小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有华法林应用指征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既往有出血病史的患者,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的双联抗栓治疗策略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常规需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而当患者同时存在抗凝治疗指征时,则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三联抗栓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显著出血风险。该文主要介绍三联抗栓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接受口服抗凝药和双联抗血小板药的三联抗栓治疗。然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哪种联合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便成为抗栓治疗优化策略的关注焦点。现就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华法林抗栓指征的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心房颤动(有1项以上危险因素)、机械瓣置换术后和左室血栓的患者,冠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组)治疗,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观察1年总的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选择同期86例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组)治疗,64例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抗凝组)治疗(INR2.0~3.0)进行比较。结果三重抗栓组1年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7.4%,与双重抗血小板组(4.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抗凝组(10.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严重出血事件三重抗栓组显著高于其他两者(13.3%vs 1.2%,4.7%,P<0.01或0.05)。结论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后,应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成功植入DES的心房颤动患者139例,按患者术后抗栓方案分为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组(DT组)62例及三联抗栓治疗组(TT组)77例。收集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DT组与TT组TIMI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 5.2%,P>0.05);但DT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TT组(9.7%vs 16.9%,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 1.55,95%CI 1.281.92,P<0.05),消化道溃疡史(HR 3.51,95%CI 2.216.89,P<0.01),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HR 2.73,95%CI 1.864.52,P<0.01)均是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DT组与TT组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缺血性脑卒中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vs 9.1%,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史(HR 1.85,95%CI 1.312.77,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HR 2.02,95%CI 1.432.94,P<0.05),基线CHA2DS2-VASc≥2分(HR 2.57,95%CI 1.714.02,P<0.05)是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植入DES后,采用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三联抗栓治疗无显著性差异,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三联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伴有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抗栓治疗要兼顾血栓与出血的风险等特点。我国目前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有85%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忽略了心房颤动导致脑卒中风险的存在,不足20%的患者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心房颤动、脑卒中三种疾病既可以独立存在,三者之间又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相互发生的关系,冠心病增加心房颤动发病率,心房颤动增加脑卒中发病率,冠心病与脑卒中亦可同时存在,而对于冠心病、心房颤动、脑卒中统一化管理共识为我国临床治疗空白,本文对PCI术后伴有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脑卒中防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剂量选择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10例,按照年龄将60~79岁130例作为老年段及≥80岁80例作为高龄段。2个年龄段患者按服药治疗不同分为老年华法林组30例、高龄华法林组30例,老年联合用药组50例(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老年阿司匹林组50例和高龄阿司匹林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观察服用华法林剂量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各组患者栓塞及出血发生率。结果高龄华法林组剂量(2.88±0.46)mg,INR 2.29±0.55,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3±0.75)mg,INR 2.3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联合用药组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P<0.05)。与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比较,老年联合用药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P<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老年、尤其是高龄高危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对于不适合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可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常规需要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而当上述患者同时存在心房颤动、左心室血栓等抗凝治疗指征时,常常需要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令的三联抗栓治疗方案.然而,该治疗方案常伴随着显著的出血风险,其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临床医师,也是当前研究者争论的一大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复习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三联抗栓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162例,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分为A组48例、B组37例、C组41例和D组36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B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C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D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4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比较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出血风险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血栓栓塞风险。结果 D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A、B、C组(P0.05);A、C、D组患者出血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D组,D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组,A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A、D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低于B组(P0.05)。结论随着抗栓强度增强,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使用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治疗在老年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将234例入选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三联治疗组18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或600 mg,加用西洛他唑200 mg/d,且西洛他唑用至术后6个月,改为二联治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二联治疗组)116例,术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或600 mg,氯吡格雷应用1年停用,改单用阿司匹林.主要终点随访两年的全因死亡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心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事件,次要终点是再次发生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手术和出血事件. 结果 三联治疗组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各1例(发生率分别为0.85%);二联治疗组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各8例(发生率分别为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x2=4.27,P<0.05).三联治疗组无新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出血事件;二联治疗组新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脑卒中事件各1例,无出血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老年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在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可降低再发心绞痛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预防血管事件研究-阿司匹林(ACTIVE-A)和房颤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预防血管事件研究-华法林(ACTIVE-W)虽已经落幕,但对于不适宜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甚至无华法林禁忌的房颤患者)是否应以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代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患病率约为0.77%~([1])。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房内栓子脱落发生体循环栓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远大于正常人群,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和脑卒中的风险~([2-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4-5])。那么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ACS,理论上应该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三联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