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量化评估某部新兵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对2013年首次夏秋季入伍的421名新兵进行团体测定。结果:1与地方常模比较,新兵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增高(t=6.311,5,265,2.526,5.514,4.101,5.757;P0.05);与新兵常模比较,新兵在SCL-90躯体因子上显著增高(t=2.241,P0.05),在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降低(t=-3.017,-4,630,-2,451;P0.05);与军人常模比较,新兵在SCL-90躯体、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总分因子上显著增高(t=6.601,7.100,5.414,5.042,6.695,3.215,3.384,4.585,5.264;P0.05);2新兵在应付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上显著高于军人常模(t=42.972,8.122;P0.05),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显著降低(t=-27.736,-17.066,-11.180,-21.248;P0.05);3新兵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负相关(P0.05),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呈正相关(P0.05);4对心理健康影响大小依次是自责、幻想、解决问题、合理化。结论: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应对方式成熟,但存在一些心身上的不良反应,有必要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引导及重视新兵成熟型应付方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焦虑状况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综合性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 I)、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23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分裂症患者父母状态-特质焦虑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状态t=2.57,特质t=2.647,P0.05;母亲状态焦虑t=5.080,特质t=3.947,P0.001)。患者父母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和自尊、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t=0.722,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特质焦虑是状态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较强预测作用,高焦虑的分裂症父母自尊水平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点理工科大学硕士研究生面临毕业时的焦虑状态及其相关因素,为学校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广东某重点理工大学2010级硕士毕业生进行测评。结果男女生状态焦虑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男生t=2.69,P0.01,女生t=4.26,P0.001),且女生特质焦虑也显著高于地方常模(t=2.37,P0.05);高状态焦虑组和高特质焦虑组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低状态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t=2.11,2.89;P0.05和P0.01),而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总的社会支持分则显著低于低状态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t=5.13,6.72,6.31,6.90,7.09,8.02,8.11,8.69;P0.001);按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计算,影响状态焦虑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总的社会支持、考试成绩、自我效能、性别(t=-7.675,2.472,2.268,2.042;P0.001或P0.05);而影响特质焦虑的因素则为总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性别(t=-9.723,2.722,2.372;P0.05)。结论硕士研究生比普通人更容易处于焦虑状态,考试成绩越差,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也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则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也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流动儿童自尊水平及其与状态-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以潮汕地区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流动儿童509名、本地儿童312名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潮汕地区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儿童(t=-4.25,P<0.001)、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1.58,0.71,P>0.05);②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和状态焦虑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t=-0.911,1.010,P>0.05),在特质焦虑上差异显著(t=2.264,P<0.05);③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在自尊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4.470,P<0.01)、在状态-特质焦虑上的差异不显著(F=0.063,0.986,P>0.05);④流动儿童的自尊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都有显著的负相关(P<0.001),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潮汕地区流动儿童自尊水平与焦虑呈负相关,且由自尊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焦虑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军人在参加演练任务期间心理素质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为演练官兵心理素质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部参加演练任务的官兵429名,采用军人心理素质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演练官兵心理素质总分及除勇敢外各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t=2.27,4.83,2.27,6.95,3.32;P0.05);(2)演练官兵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12.27,-9.84,P0.01),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2.48,P0.05);(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心理素质演练官兵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抑郁分差异显著(F=3.15,5.29,5.02;P0.05);(4)演练官兵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抑郁得分与心理素质得分显著负相关(t=-0.49~0.61,P0.01);回归分析显示心理素质忠诚、耐挫因子负向预测状态焦虑(β=-0.24,-0.37;P0.05),勇敢、自信因子负向预测抑郁得分(β=-0.29,-0.33;P0.01)。结论:演练官兵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对演练官兵焦虑抑郁状态影响明显,需要采取选拔、训练等干预措施,提升官兵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震状况下医疗救援人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急性应激反应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54名参加过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医疗救援人员进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急性应激反应量表的测量,评价其心理健康状态结果。结果①抗震救灾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01);②应对方式中除解决问题(t=9.62,P<0.01)和求助(t=2.09,P<0.05)高于军队常模外,其余4个因子得分(P<0.01)显著低于军队常模;③在应对方式中6个因子与状态特质焦虑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特质焦虑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解决问题和求助与特质焦虑无相关关系。结论需要对地震医疗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神经质量表(Nf)对急进高原800名新兵进行团体心理测评。结果:①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0.1%和31.4%,其中,重度状态、特质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1%和2.3%,抑郁发生率为19.5%,其中,重度抑郁为0.4%;②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著高于平原新兵(t=2.462;P0.05)。SAI和TAI得分显著低于平原新兵(t=-3.681,-4.509;P0.01);③急进高原新兵年龄≤18岁组TAI得分显著高于≥21岁组(F=3.534;P0.05),文化程度低组TAI得分显著高于文化程度高组(t=2.426;P0.05);④STAI得分和SDS得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失眠、神经质、高原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286~0.679;P0.01)。结论:急进高原新兵存在状态、特质焦虑以及抑郁。特质焦虑呈现一定的年龄和文化特征,状态-特质焦虑、抑郁与创伤后应激、失眠、神经质、高原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随机选取的某民办高校192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应付方式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和自责;2除求助因子,其他方面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006,5.111,3.781,5.266,3.781;P0.05)。生源地类型与应付方式各个因子无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在解决问题上面有非常显著差异(t=2.694,P0.01);3SCL-90各因子与中国青年常模相比,仅在人际关系敏感(t=-4.073,P0.01)和忧郁(t=-2.104,P0.05)有显著差异;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7.967~-2.483,P0.05)。SCL-90多数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之间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呈现出负相关(r=-0.187~0.417,P0.05);4回归分析表明,应付方式可解释大学生心理健康85.5%的变异量。结论:应付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高三学生的高考前状态焦虑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宿迁市200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高考前状态焦虑显著高于常模(t=7.31,P<0.001);②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01);学业成绩与高考前状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01);③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间的考前状态焦虑存在显著差异(t=-3.65,P<0.001);④高考前状态焦虑不存在性别差异(t=0.30,P>0.05);⑤不同抱负水平下的高考前状态焦虑存在显著差异(t=-2.38,P<0.01)。结论高考事件明显诱发了高三学生的状态焦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官兵应对方式、自我和谐和状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项目调查表、状态焦虑分量表(SAI)、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162名基层官兵进行调查。结果:解决问题、求助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99,-0.242;P均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78,0.343,0.306,0.329,0.503;P均0.01);解决问题与自责、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6,-0.355;P均0.01);与求助呈显著正相关(r=0.430,P0.01);自责与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297,P0.01),与幻想、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2,0.479,0.531,0.285;P均0.01);幻想与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6,0.587,0.236;P均0.01);退避与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2,0.326;P均0.01);合理化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7,P0.01);自我和谐在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状态焦虑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基层官兵的状态焦虑可以通过自我和谐策略来采用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学生自尊水平、状态焦虑情绪的差异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9]、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9]对39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采用自编情绪诱发问卷诱导焦虑反应。结果 1研究所用的情绪诱发问卷成功地诱导了被试的焦虑反应;2自尊水平对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的焦虑情绪反应有预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焦虑状态越低;3无论诱导前后,低自尊组都比高自尊组有更多的焦虑情绪;4无论高低自尊组,诱导后都比诱导前有更多的焦虑反应,但在诱导后的情绪变化幅度上没有显著差异(t=1.328,P0.05);5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男大学生(t=2.934,P0.05);高年级组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低年级组(t=2.263,P0.05),而状态焦虑水平在性别及高低年级组上皆无显著差异。结论女大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比较低,在焦虑水平上性别和年级未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为综合性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33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状态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6.09,P0.001),男性家属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3.20,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特质焦虑是状态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探讨自尊、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性骚扰行为模型问卷》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49名在校大学生以及180名职场人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自尊的高低与性骚扰遭遇的频数差异显著,在总分(t=-2.157,P0.05),胁迫性骚扰(t=-2.158,P0.05),攻击性骚扰(t=-2.145,P0.05)上,高自尊者性骚扰遭遇频数更低;2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数有相关关系。主观支持度越高,描述性骚扰遭遇的频数越高(r=0.099,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胁迫性骚扰遭遇频数越低(r=-0.119,P0.05)。结论:不同自尊程度在性骚扰遭遇频率上有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情绪体验、应激后成长和心理弹性的特点及三者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应激后成长量表(PTGI)、特质焦虑量表(SAP)对某医院就诊196名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的正性情绪与心理弹性、应激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r=0.657~0.705,P0.01),与特质焦虑、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99~-0.439,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负性情绪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472,P0.01),与心理弹性、应激后成长呈显著负相关(r=-0.575~-0.506,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应激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1),与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451,P0.05);结直肠癌患者的应激后成长与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537,P0.01);2负性情绪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应激后成长水平显著低于正性情绪组而特质焦虑则显著高于正性情绪组(t=-2.747~3.218,P0.05);3结直肠癌患者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特质焦虑具有预测应激后成长的可能,解释率为58.7%。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正性情绪体验越多,其心理弹性及应激后成长水平越高,焦虑及负性情绪体验越少,更有助于患者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与焦虑特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46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焦虑组)及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并分析述情障碍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关系。结果 1焦虑组的TAS总分、因子1、因子2、因子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焦虑组患者状态焦虑分、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焦虑患者的TAS-20总分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TAS因子2与状态焦虑分显著正相关,而与特质焦虑分无显著相关(P0.05);TAS因子3与特质焦虑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状态焦虑无显著相关(P0.05);TAS因子1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存在述情障碍,缺乏情感描述能力与状态焦虑关系较为密切,外向性思维缺乏与特质焦虑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对31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失眠症组于症状缓解出院后3~4月回访时重复检查.结果:(1)在睡眠结构上,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呈现睡眠时间减少[(333.71±84.33)min vs.(403.65±19.29)min]、睡眠效率下降[(70.41±17.35) % vs.(83.45±4.42) %]、睡眠潜伏期[(39.48±24.24) min vs.(19.65±8.57) min]和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延长[(106.60±42.89) min vs.(86.80±12.25) min],S_1睡眠时间比例增加[( 25.36±14.22) %vs.(8.86±1.77) %]、觉醒次数增多[(4.45±2.51) vs.(1.75±1.07)].S_(3+4)睡眠[(7.38±9.70)% vs.(13.78±4.24)%]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比例[( 14.54±5.61) %vs.(19.18±2.14) %]减少 (Ps<0.05).(2)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分上,失眠症组状态焦虑[(47.94 ±8.96) vs.(39.15±4.51)]和特质焦虑[(49.94 ±8.90) vs.(42.05±7.13)]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s<0.05).状态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快眼动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和S_1睡眠时间比例均呈正相关(r=0.25~0.44,Ps<0.05),而与快眼动睡眠时间比例呈负相关(r=-0.41,P<0.01);特质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正相关(r=0.37,0.29;均Ps<0.05).(3)回访时患者睡眠结构改善,状态焦虑得分下降,特质焦虑无明显变化.结论:失眠症患者有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和较高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患者检查前焦虑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干预积累临床资料。方法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对80例患者在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前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户籍和检查次数患者检查前焦虑状况。结果 80例患者中,状况焦虑量表(S-AI)评分高于常模上限72例,特质焦虑量表(T-AI)评分高于常模上限13例,S-AI阳性率高于T-AI(χ2=43.683,P=0.000);S-AI与T-AI评分及其与常模的差值显著正相关(Spearman:r=0.483、0.437,P均=0.000);S-AI评分与常模的差值比较:首次检查者高于非首次者(t=6.215,P=0.000);无配偶者高于有配偶者(t=3.489,P=0.001);年龄组中以13~19岁最高,次为50~67岁和20~39岁,40~49岁最低(F=10.703,P=0.000);与患者文化程度负相关(F=7.401,P=0.000);职业组由高到低依次为学生、其他、干部、农民和工人组(F=6.994,P=0.000);与患者性别和户籍无明显关联(t=0.084、0.004,P=0.933、0.996)。结论患者对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普遍存在应激性焦虑,紧张水平较高。首次检查、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无配偶、低文化程度、学生患者焦虑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现状,探讨其与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67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心理韧性总分为(94.24±6.18)分,5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积极认知、情绪控制。t检验显示,实习护生在目标关注(t=3.931,P=0.000)、人际协助(t=14.348,P=0.000)得分高于常模,在情绪控制(t=-3.394,P=0.000)、积极认知(t=-15.011,P=0.000)得分低于常模,在家庭支持得分、心理韧性总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学历是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实习护生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与常模相近,且受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722名新兵EPQ和SCL-90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首批经心理筛查入伍新兵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部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资料。方法采用EPQ和SCL-90问卷,对某集训期722名新兵施测,所得结果与常模对照。结果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EPQ按标准差面积分布,新兵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维在两端典型型上的分布明显低,E、N、L维则呈现出显著高分布。结论首批心理筛查后新兵多具有情绪稳定、开朗、乐观,对军队有主动性趋于认同的个性特征;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反映出人际敏感、敌对等仍是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潜在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以铜仁为例的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开展这类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编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铜仁地区45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并以41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照。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焦虑(t=2.042,P0.05)、孤独倾向(t=5.130,P0.001)、恐怖倾向(t=2.155,P0.05)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上存在极显著的学年段差异(t=5.510,-3.987,-7.005,-3.829;P0.001);3留守儿童男生在学习焦虑(t=-2.017,P0.05)、自责倾向(t=-3.752,P0.001)、身体症状(t=-2.669,P0.01)3个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留守儿童女生。结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但从各因子得分看,其心理健康仍是我们要长时间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