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常由真性或假性球麻痹所致,需置胃管鼻饲给予营养物质,以保证患者生命活动的需要。但胃管鼻饲常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需及时给予处置,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总结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鼻饲经过,就其常见的并发症的护理诊断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科昏迷和吞咽障碍的患者均需留置胃管(鼻饲)营养,由于病情的特殊性,有的需终生留置胃管,相应并发症较多,我们总结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40例次留置胃管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鼻饲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连 《中外医疗》2010,29(7):160-160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意识丧失或吞咽障碍,致患者不能自行进食。临床上一般禁食48~72h后需鼻饲,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及能量供给。但长期鼻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是最常见的一种。通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3例脑卒中鼻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龚彩虹  时雯婷 《新疆医学》2010,40(8):109-110
鼻饲饮食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通过胃管将流质食物、药物和水注入胃内的方法、临床上脑卒中、昏迷、智能障碍患者容易发生吞咽障碍,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和达到治疗目的,需给予鼻饲饮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脑卒中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对鼻饲出现并发症的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胃管脱出20例,堵管5例,误吸9例,口腔炎、口腔溃疡、腹泻各10例. 结论鼻饲是脑卒中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鼻饲放置后,经常会出现胃管脱出、堵管、误吸、口腔炎、口腔溃疡、腹泻等并发症.若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将减少其出现,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7%。传统上通常给予鼻饲达到补充养料,但长期留置胃管,更进一步减弱了吞咽反射,从而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甚则威胁到患者的生存。为了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对45例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配合精心护理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住院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及静脉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经口进食,7~10 d后再进行鼻饲;观察组入院后即遵医嘱给予留置胃管鼻饲饮食,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营养状态等相关情况。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住院14 d进行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便秘、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鼻饲饮食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日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有报道显示脑卒中患者有57%~73%发生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可导致营养不良、窒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的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吞咽障碍严重者需长期鼻饲,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早期有效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我科采用低频电刺激、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卧床病人不同鼻饲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昏迷、智能障碍患者易发生吞咽障碍,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需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鼻饲是肠内营养支持的主要方法。经临床观察,鼻饲可引起食物反流、胃潴留、咳嗽、吸人性肺炎等并发症。为了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鼻饲的过程中,给予延长胃管深度、抬高床头并保持该体位30—60min,发现可明显减低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后球麻痹患者进食方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以提高对吸入性肺炎发生原因及预防的认识.方法 将130例急性脑卒中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鼻胃管组和非鼻胃管组,两组均为清醒病人,接受常规治疗与基础护理.结果 鼻饲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经口喂养组,置管时间>7天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加强对鼻饲患者的护理,尽早拔管给予经口喂养,最大限度地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在急性脑卒中,尤其是在重症脑卒中中的发生率高,可引起营养不良、医院感染等诸多并发症,并使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脑卒中预后不良.研究表明早期鼻饲胃管肠内营养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1].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取2种不同长度鼻饲管鼻饲,并对两种插管长度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是插管长度增加10cm的患者上腹部不适感消失,解决了护理问题.但长期鼻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段蓉 《中国医疗前沿》2011,(16):89-89,96
目的了解由于脑血管意外引起吞咽障碍患者长期鼻饲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通过对症护理使并发症得到及时消除和有效控制。方法对44名由于吞咽障碍而长期鼻饲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出此类患者的并发症,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44名患者中,吸入性肺炎比例最高占72.7%,腹泻占46.7%,鼻饲管堵塞占33.2%,便秘占26.7%。结论对吞咽障碍患者长期鼻饲并发症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并给予相应护理,积极治疗使并发症得到消除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延髓麻痹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鼻饲是解决重症脑卒中病人进食困难的主要办法,但在留置胃管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本文将对留置胃管常见护理问题的原因,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陈星慧 《中外医疗》2010,29(10):165-165
目的探讨脑卒中鼻饲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54例脑卒中鼻饲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观察,分析并发症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本组脑卒中鼻饲营养支持主要并发症为腹泻、反流误吸、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及胃管堵塞,经对症干预处理后好转。结论鼻饲是脑卒中患者摄入营养的主要方式。加强心理护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昏迷、智能障碍患者易发生吞咽障碍以致不能正常进食,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需给予鼻饲,但长期鼻饲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腹泻、恶心呕吐、胃潴留、便秘、腹痛;机械性并发症:误吸、鼻饲管堵塞、鼻饲管脱落、上消化道出血;代谢性并发症:血  相似文献   

17.
老年卧床患者留置胃管鼻饲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金细  黄秀香 《右江医学》2004,32(5):518-518
脑卒中、昏迷、智能障碍等患者发生吞咽困难 ,为了保证其营养供给 ,需留置胃管给鼻饲。鼻饲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物反流、胃潴留、咳嗽、吸入性肺炎等。为了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在鼻饲过程中胃管应保持一定深度 ,抬高床头并保持该体位 30~ 6 0分钟 ,可明显减少了上述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顾家英  韦妹琼  顾春惠 《吉林医学》2013,34(18):3741-3741
<正>重型脑卒中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而不能经口进食,鼻饲是保证获得足够的营养、热量及治疗所需药物的重要手段与途径[1]。由于脑卒中疾病的影响,插管及鼻饲中有其特点,现将2012年9月~2013年1月43例重型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鼻饲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乳剂,探讨肠内营养液改善卒中病人的营养及免疫力的问题.方法 将200例鼻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鼻饲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乳剂胃管泵入.采用测量上臂肌围、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的办法评价患者的营养,通过院感发生率来评价患者的免疫状况.结果 住院21d后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要高于对照组(P〈0.01);上臂肌围没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12.0%,远低于对照组34.0%(P〈0.01).结论 采用肠内营养乳剂鼻饲,系统护理能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的营养及免疫力,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成功脱除胃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2例患者在常规鼻饲护理的同时,给予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性进食等护理干预。结果 72例均无并发症,其中63例成功脱除胃管。结论正确地鼻饲护理、适时地吞咽功能康复护理、及时地治疗性进食,对加快患者恢复自行进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