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成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分析影响不同亚型谵妄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成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且均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入院。所有患者均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所有成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了解,从而分析影响不同亚型谵妄的相关因素。结果 40例成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谵妄和未发生谵妄的例数分别为21例、19例,所占比率分别为52.5%、47.5%。活动增多型谵妄和活动减少型谵妄发生例数分别为15例、6例,所占比率分别为71.4%及28.6%。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未发生谵妄患者和活动增多型谵妄患者相比,与治疗前服用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苯二氮类药及碳酸锂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与年龄低于60岁的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容易发生谵妄;与非首次治疗患者相比,活动减少型谵妄容易在首次治疗患者中发生。结论对于活动增多型谵妄患者来说,开始治疗前对碳酸锂进行使用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活动减少型谵妄容易在年龄超过60岁患者中发生;首次无抽搐治疗的患者与减少型谵妄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不同麻醉深度下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 后的谵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加深 麻醉对改善 MECT 后谵妄的作用。方法: 将 2017-09~ 2018-12 期间,在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接受 MECT 治疗并 符合入组标准的 116 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 A、B 两组,在治疗中分别给予1.2mg /kg 和1.6mg /kg 的丙泊酚 进行麻醉,对治疗后谵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 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 A 组( P<0.05) 。结论: 适当增 加麻醉深度在同等条件下可以有效降低 MECT 治疗后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晶惠  杨国辉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5):625-625,627
目的:MECT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国内外已经使用了50余年。近年来,尽管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有了很大发展,但对于许多类型疾病的患者MECT仍然是起效最快、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独特治疗技术。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方法:对86例抑郁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其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86例患者经6—12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临床痊愈46例,显著进步23例,进步12例;无效5例;15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31例出现短期记忆力下降,10例出现全身肌肉疼痛,谵妄5例。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较好,早期识别和预防其不良反应,加强心理和躯体护理,可降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电休克治疗又称电痉孪治疗,是用一定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孪发作,以达到治精神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治疗方法患者身体发生的变化和反应比较剧烈,病人对治疗恐惧,引起记忆障凝,较易复发,故不主张使用. 无抽搐电休克是改良的电休克的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法,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病人无恐惧感,并发症少,已被多数国家作为标准的电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风险并提出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方法 将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ME CT治疗的100例患者,以进行和未进行护理风险评估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评价其效果.结果 M E CT治疗后患者常可发生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谵妄,头痛、头昏,记忆减退,吸入性肺炎等不良反应,对于这些护理风险及时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确保M E CT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 充分做好治疗前准备,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治疗中密切配合,加强治疗后监护,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5例精神病患者实施210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按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紧密配合医生实施治疗及病情观察.结果 210次治疗过程都很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医生、麻醉师的工作,做好各阶段的护理,是MECT治疗顺利进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电休克治疗是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对精神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传统电休克与价格昂贵的无抽搐电休克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的优点。精神病人大多为弱势人群,由于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传统电休克治疗的临床应用仍较为广泛。由于治疗仪性能存在问题,容易发生电灼伤。2004年8月至12月我科共发生电灼伤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5例精神病患者实施210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按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紧密配合医生实施治疗及病情观察.结果 210次治疗过程都很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医生、麻醉师的工作,做好各阶段的护理,是MECT治疗顺利进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I C U护士对谵妄的认识及关注度.以降低谵妄在I C U的发生率,使不得已在I C U发生的谵妄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及时治疗.方法 通过对ICU护士的调查发现她们对谵妄的认识是一个盲点,因此对ICU护士进行了有关谵妄发生的相关因素、发生后的预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评估观察的方法以及治疗后的观察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结果 I C U护士对谵妄病人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并能采用CAM-ICU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结论 一个症状的认识,一个方法的掌握,仿佛为病人增加了一道安全的防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人镇静深度及深度镇静持续时间对其发生谵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SAP病人258例,以病人在ICU结束治疗作为研究终点,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将病人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比较2组病人镇静深度及深度镇静时间.结果:谵妄组镇静深度率...  相似文献   

1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l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是在传统电休克基础上经过改良,利用现代复合麻醉技术使患者在安睡和肌肉完全松弛的状态下,在多功能、多参数监测下,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无抽搐发作而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1],它比有抽搐电休克治疗更安全及人性化[2],比传统抗抑郁药起效快、疗效好[3],是目前治疗重度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就不同麻醉药物在无抽搐电休克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谵妄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对谵妄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进行预防的前提是有效识别可能发生谵妄的高危患者。本文主要介绍机器学习在谵妄预测模型构建中的应用现状,以促进谵妄预防评估体系建设,为制定有效谵妄预防信息化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从而减少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孙爱芹  孙延强 《广西医学》2005,27(10):1687-1688
电休克是指一定的电量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意识丧失,痉挛发作,也称作有抽搐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的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由于电休克治疗中、治疗后的并发症、后遗症较常见,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治疗前应取得患者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故做好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至关重要.现将100例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入组的患者施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治疗3次时与终止治疗2周后评定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水平.结果 无抽搐电休克对认知功能有暂时性影响,治疗结束2周后可恢复至病前水平.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是暂时的,随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后感染与术后谵妄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8例,其中43例(39.8%)发生术后谵妄.收集发生与未发生谵妄患者的术中、术后观测指标及临床...  相似文献   

16.
谵妄是器质性的急性意识模糊、精神错乱,以意识水平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形式变化为特点,症状短暂.但也可能持续几小时或几星期,往往显示进行性功能减退和认知能力障碍.我院2008年1月-12月手术后发生谵妄6例,平均年龄63岁.在综合性医院老年患者手术后发生谵妄后护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谵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魏清 《吉林医学》2009,30(22):2860-2860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采用电休克的原理,并结合麻醉和肌松技术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样放电,但并不产生全身肌肉抽搐,使患者对全过程全然不知,是目前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主要而有效措施之一。为了减轻患者和家属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向患者和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宣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的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得出结论:充分做好治疗前准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严格做好治疗中监护和配合,加强治疗后监护,可确保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顺利进行,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简称MECT,下同)是在传统的电休克(简称ECT,下同)基础上,经过技术改良,利用现代麻醉技术,使病人在安睡和肌肉完全松弛的状态下,应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测技术,接受电休克治疗,是目前精神病学中较为安全,合并症较少的唯一物理治疗手段.我院于1998年初从美国引进该项先进技术,在1998年9月~2001年6月期间,对530例病人进行了3 180例次治疗,无发生不良后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复发率、自杀发生率非常高,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预计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最大负担疾病。我国目前抑郁症患病率3%~5%,占疾病总负担的第2位,患者与家属遭受极大的精神痛苦及经济负担。在抑郁症患者中,有15%~20%的患者对药物治疗表现出抵抗性,经历多种抗抑郁药治疗而收效甚微,也称之为难治性抑郁患者[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 ECT ,以下简称 ECT )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首选办法。电休克抗抑郁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电休克抗抑郁疗效机制与脑损害、遗忘、脑神经递质及神经发生有关。本文就近几年有关电休克抗抑郁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