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胃脘痛是典型情志病证之一,情志伤肝,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痛,是情志与胃脘痛发病的已有认识。其发病与情志刺激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情志病因的相关研究。胃脘痛的情志病因研究,以期揭示情志与胃脘痛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丰富胃脘痛的病因研究和情志病因学说的内容,进一步探求情志致病规律,丰富情志学说,最终为情志病证的临床防治、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生理、病理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从情志的出处、情志活动及情志病的产生、情志病因、情志病病机及情志病的预防五方面探讨情志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并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探讨情志病的治疗,以期为现世医家临床防治情志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仲景妇科病情志致病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立佳 《新中医》2005,37(5):10-11
探讨仲景在妇科病中论述情志致病的特点。从重视情志病因、重视情志疾病、重视情志症状及情志方药的特点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强调情志因素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从情志与疾病、情志与消渴病(情志与消渴病的发病、情志与消渴病的防治)和现代医学研究三个方面论述情志与消渴病。  相似文献   

5.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6.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正常的情志活动与健康、情志与疾病、情志病的心理治疗、七情调摄与养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情志的调摄。指出: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是借助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明瑞 《中医杂志》2011,(20):1795-1797
论述了情志学说的理论得失、临床局限和丰富发展途径。认为重视情志变化在致病中的作用,肯定以情胜情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是情志学说的理论优势。同时指出忽视诱发情志变化的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等,是情志学说的不足。多种情志综合致病高于单一情志致病,情志相胜疗法难于进行临床上的广泛推广等,是运用情志学说指导临床的局限性。借鉴佛教精神疗法的基本原理,把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坚持身体锻炼,塑造理想人格与情志疗法结合起来,是丰富和发展情志学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路志正教授认为脾主思,为情志之本,脾胃与情志常相互为患。情志的变化可影响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功能的异常亦可引发情志的变化,故治疗情志病变当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变也常顾及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结合《内经》对中医情志的认识、情志致病的规律及中医情志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结合历代医家对情志活动及情志致病的认识,加以现代科学验证,认为保持自身心神宁静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情志致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路志正教授认为脾主思,为情志之本,脾胃与情志常相互为患。情志的变化可影响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功能的异常亦可引发情志的变化,故治疗情志病变当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变也常顾及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12.
情志的产生是由内外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变化,其内属于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其中,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外在的自然界环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这其中也必然包括情志的产生和变化。而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情志的影响则更多的体现在情志致病上。需要指出的是,外界环境对人体情志的影响必须依赖于人体内部机能的协调活动,所以外界环境为情志形成的次要原因。情志活动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情志均通过和心神联系而产生;情志是在心神的统领下由五脏协调产生,而且情志的相兼致病,易伤及多脏,从侧面印证了情志活动本身是一个整体。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则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了五脏是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产生情志。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以往对"情志致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从情志的概念、情志的产生机制、情志病的内涵和外延、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以进一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情志思想。陈言情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情志致病,将情志致病作为三大病因之一的内因;最早提出七情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各类疾病中;提出了情志脉法,确定了七情与五志致病的脉象,丰富了对于情志病的诊断;对于情志病辨治与分阶段治疗也有所发展。陈言对于中医情志学说贡献巨大,通过对陈言的情志思想分析,丰富了中医心理学内容,为辨治情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情志的经意与不经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情志包含情感与认知两种成分,本文重点探讨情志中的"情感"成分,认为情志有经意与不经意之分.经意情志须认知参与,产生于认知之后,即情志激发之前,主体须对情境刺激形成某种认识,做出某种评价.不经意情志直接产生于情境刺激,不经认知参与,或仅经较低级认识活动,如直觉的参与,只要有情境刺激,便可出其不意、一触即发.同时探讨了影响情志经意与不经意的各种因素,如个性、心理定势、生理病理.从心理学角度对情志机制进行探讨,有益于中医情志致病与情志相胜疗法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认为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冠心病情志量化研究,可以更好的表达我国冠心病患者的情志变化。从三个方面,即:中医情志学说源流、情志与冠心病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情志评价量化冠心病研究思路,论述了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情志评价量化研究思路。指出:应结合冠心病和情志的相关特点,从心理、生理及社会心理的不同程度进行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患者情志变化及运用中医情志调护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创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中医情志调护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情志失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情志失调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情志调护干预能有效控制创伤骨折患者情志失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略谈手术病人的情志影响与中医情志护理赖小美(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330006)关键词手术病人,中医护理,情志形响祖国医学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人的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十分注重患者情志的调护。同样,在手术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情志...  相似文献   

20.
“生活事件是情志刺激致病始因”假说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生活事件是情志刺激致病始因”假说,假说内涵要点为:生活事件是情志活动的根源,若其造成情志强度及或持续时间超出人的心理、生理调节范围,可损伤机体脏腑气血,导致功能失调,引起情志病证。因此,生活事件的存在是情志致病的真正始因。适用范围是由外源性情志刺激引发或诱发的情志病证,不适用于已有宿疾在身,进而表现出情志异常的情志病证。通过挖掘传统中医有关论述,结合中医学现代研究新进展以及现代医学、心理学认识,对此假说进行了论证。本假说丰富七情致病学说,为有效防治情志病证提供新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