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的烷基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的烷基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层析及MCI凝胶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对比分析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中分离鉴定了7个烷基糖苷类化合物,分别为:1-O-丁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O-丁基-α-D-呋喃葡萄糖苷(2)、1-O-丁基-β-D-呋喃葡萄糖苷(3)、2-O-丁基-β-D-吡喃果糖苷(4)、3-O-丁基-β-D-吡喃果糖苷(5)、2-O-丁基-α-D-呋喃果糖苷(6)、2-O-丁基-β-D-呋喃果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5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5为首次从蓼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8,(11)
目的:研究桄榔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并结合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桄榔子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邻苯二甲酸(2,5-二甲基己基)二酯(2)、2-(2-乙基己基)苯-1,2-二羧酸(3)、2-O-丁基-1-O-(2′-乙基己基)苯-1,8-二羧酸酯(4)、Portulasoid(5)、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6)、乙基-α-D-呋喃阿拉伯糖苷(7)、乙基-O-β-D-吡喃木糖苷(8)、丁基-β-D-木糖苷(9)、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桄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丛枝蓼Polygonum posumbu的化学成分。方法丛枝蓼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醇(1)、正十四烷酸(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没食子酸(5)、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8)、o-phthalic acid bis-(2-ethyl decyl)-ester(9)、肌醇(10)、蔗糖(11)、丁二酸(12)、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3)、α-D-葡萄糖(14)。结论化合物1、2、9、10、14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红凉伞抗肿瘤转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凉伞Ardisia Crenat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转移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以Tranawell趋化实验方法测定化合物抗肿瘤转移作用.结果:从红凉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1),乙基-β-D-吡喃果糖苷(2),丁香酸(3),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4),正丁基-α-D-呋喃果糖苷(5),甲基-α-D-呋喃果糖苷(6),岩白菜素(7),百两金皂苷B(8),车叶草酸(9).抗肿瘤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9,均有明确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其中化合物1,5和8的抗肿瘤转移活性较强,化合物5在质量浓度0.8mg·L-1下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趋化抑制率达到93.8%.结论:化合物2~6和,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均具有明确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其中化合物1,5和8的抗肿瘤转移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卷茎蓼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靖  张朝凤  张勉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3):3165-3167
目的:研究蓼科何首乌属植物卷茎蓼Fallopia convolvulu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为蓼科蓼族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80%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木犀草素(2),金圣草素(3),芹菜素(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鼠李糖苷(6),N-反式-阿魏酰酪胺(7),loliolide(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和正十六烷酸(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卷茎蓼中分得,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半边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提取、萃取、硅胶正相柱色谱及结晶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半边莲全草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芸香糖苷(1),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2),5,7-二甲氧基香豆精(3),cirsiumaldehyde(4),香叶木素(5),5-hydroxymethyl-2-fumncarboxaldehyde(6)和6-羟基-7-甲氧基香豆精(7).结论: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2,(9)
目的: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富含黄酮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及半制备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头花蓼富含黄酮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头花蓼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1-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基-3-甲氧基-5-羟基苯(1)、5,7-二羟基色原酮(2)、鞣花酸(3)、杨梅苷(4)、陆地棉苷(5)、芦丁(6)、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苷(9)、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13)、山萘酚(14)。结论:头花蓼富含的黄酮活性组分主要含有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是头花蓼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化合物1、8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头花蓼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8.
泽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泽兰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反相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用波谱方法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泽兰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白桦酸(1),arjunetin(2),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酯(3),芹菜苷(4),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6),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结论:化合物2,3,4,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愉悦蓼的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云  张朝凤  张勉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3):1690-1691
目的:研究蓼科蓼属植物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全草的化学成分,为研究蓼属化学分类学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85%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8-甲氧基槲皮素(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3,5,7.三羟基色原酮(6),对羟基苯甲醛(7)和β-谷甾醇(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1,2,6~8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D-101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对翼蓼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翼蓼块根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β-D-吡喃葡萄糖-苯基)乙酸正丁酯(1)、2-(4-羟苄基)酒石酸-4-正丁酯(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槲皮素(4)、藨草素B(5)、(E)-3,3’,4,5'-四羟基二苯乙烯(6)、(E)-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翼蓼苷;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中成药》2017,(4)
目的研究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重结晶,对水蓼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得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aniba dimer A(2)、琥珀酸(3)、槲皮素(4)、没食子酸(5)、胡萝卜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9)、山柰酚-3-O-β-半乳糖苷(10)、豆甾-4-烯-3β,6a-二醇(11)、富马酸(12)、鞣花酸(13)。结论化合物11和12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单芽狗脊蕨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惠  杨雪琼  张凤梅  杨亚滨  蔡乐  丁中涛 《中草药》2009,40(10):1546-1549
目的 研究单芽狗脊蕨的化学成分.方法 使用色谱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特征鉴定结构.结果 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苯乙烯基-2-吡喃酮-4'-O-β-D-葡萄糖苷(Ⅰ)、坡那甾酮A(Ⅱ)、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Ⅲ),芹菜素-7-O-α-L-鼠李糖基-(1→3)-O-α-L-鼠李糖苷(Ⅳ)、对苯甲酸鼠李糖醇苷(Ⅴ)、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2,3-O-月桂酸甘油二酯(Ⅵ)、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Ⅶ)、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Ⅷ)、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Ⅸ)、十六烷醇(Ⅹ)、β-谷甾醇(Ⅺ)、胡萝卜苷(Ⅻ).结论 除化合物Ⅲ、Ⅺ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单芽狗脊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管花蒲公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菊科管花蒲公英属Neo-Taraxacum植物管花蒲公英Neo-Taraxacum siphona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C_(18)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的方法对管花蒲公英的抗氧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绿原酸(2),槲皮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D-呋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7),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该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管花蒲公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鬼针草有效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并结合Sephadex LH-20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正丁醇部位得到6-O-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海生菊苷)(Ⅰ)、6-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Ⅱ)、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七叶苷(Ⅵ)、(E)2-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异戊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Ⅹ)、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Ⅺ)、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Ⅻ)。结论 以上12个化合物中除海生菊苷和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外,其他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半边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可众  熊英  高文远 《中草药》2009,40(8):1198-1201
目的 研究半边莲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凝胶柱、制备HPLC等分离和纯化,通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特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半边莲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环桉烯醇(cycloeucalenol,Ⅰ)、24-亚甲基环木波罗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Ⅱ)、植物醇(phytol,Ⅲ)、植物烯醛(phytenal,Ⅳ)、β-香树脂醇(Ⅴ)、腺苷(Ⅵ)、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Ⅶ)、正丁基-α-D-呋喃果糖苷(Ⅷ)、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Ⅸ)、正丁基-α-D-吡喃果糖苷(Ⅹ)、水杨苷(Ⅺ)、5-羟甲基糠醛(Ⅻ).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Ⅳ及Ⅵ~Ⅻ为首次从半边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毛脉蓼化学成分及抑茵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脉蓼[Polygonum cillinerve(Nakai)Ohwi]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多种柱色谱对毛脉蓼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最低抑茵浓度(MIC)对毛脉蓼不同提取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6-甲醚(1)、大黄素(2)、6-羟基芦荟大黄素(3)、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6-甲醚-8-β-D-葡萄糖苷(5)、白藜芦醇(6)、白藜芦醇苷(7)、白藜芦醇-3-O-β-D-(2"-O-肉桂酰)葡萄糖苷(8)、白藜芦醇-3-O-β-D-(2"-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9)、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10)、6-hydroxymusizin-8-O-β-D- glucopyranoside(11)、β-谷甾醇(12)和胡萝卜苷(13).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醋酸乙酯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该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4,5,6和7对各种类型的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毛脉蓼醋酸乙酯部位含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0,12和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荭草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商陆素-3-O-β-D-半乳糖苷(ombuine-3-O-β-D-galactopyranoside,1),商陆素-3-O-芸香糖苷(ombuine-3-O-rutinoside,2),色氨酸(tryptophan,3),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O-methyl ether,4),山奈酚-3-O-(2"-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醛酸苷[kaempferol-3-O-(2"-O-α-L-rhamnopyranosyl)-β-O-glucuronopyranoside,5],槲皮素3-O-(2"-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2"-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ide,6],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mnide,7).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归属化合物1的1H和13C-NMR谱信号.  相似文献   

18.
巴天酸模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  Xia ZT  Zhou GR  Zhang LL  Kong LY 《中药材》2011,34(6):893-895
目的:研究蓼科酸模属植物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根部共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酸模素(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2)、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3)、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巴天酸模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7,(1)
目的:研究头花蓼中木脂素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分离手段对头花蓼降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采用体外α-淀粉酶抑制实验对分离得到的木脂素类成分进行体外活性实验。结果:从头花蓼中共分离出7个木脂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异落叶松脂醇(1)、(-)-南烛木树脂酚-2a-O-[6-O-(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2)、(-)-异落叶松脂素-2a-O-β-D-木吡喃糖苷(3)、(+)-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吡喃糖苷(4)、(-)-异落叶松脂素-3a-O-β-D-葡萄糖苷(5)、nudiposide(6)、lyoniside(7)。结论:其中,化合物1、2、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显示出了较好的体外α-淀粉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体外α-淀粉酶抑制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钩吻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对钩吻 Gelsemium elegans的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3个酚酸类化合物,2个黄酮类化合物,2个香豆素,2个果糖衍生物,1个核苷类化合物.分别为tamarixin(1),tamarixetin 3-O-β-D-galactopyranoside(2),东莨菪苷(3),东莨菪内酯(4),尿嘧啶核苷(5),咖啡酸(6),咖啡酸乙酯(7),阿魏酸乙酯(8),乙基-α-D-呋喃果糖苷(9),和乙基-β-D-吡喃果糖苷(10).结论:化合物1~3,5~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5~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