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祝恩梅 《山东医药》2011,51(37):51-52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174例IGR患者分为干预组93例和非干预组81例。干预组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于干预后第3、5年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糖尿病年转变率为3.86%,与非干预组(10.59%)比较P〈0.01。干预组经干预后,BMI、腰围(WC)、收缩压、餐后2 h血糖(2 h PG)等指标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或〈0.01),但干预5年后改善更为显著。干预组干预5年后与非干预组5年后比较,BMI、WC、TG、2 h PG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生活方式干预可使IGR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减低,长期干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侧支循环(CC)情况。方法确诊为ACS的166例患者按糖耐量试验(OGTT)分成糖尿病(DM)组56例、糖调节受损(IGR)组66例及血糖正常(NGT)组44名。结果IGR组及DM组较NGT组更容易发生多支血管病变(P〈0.05)和严重狭窄病变(P〈0.05),但侧支循环建立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早在IGR期冠状动脉就可以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需要尽早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合并糖尿病(DM)或血糖调节受损(IGR)时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6年2月至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LI的83例患者进行体检并询问病史,B超检查双侧颈总动脉,观察内膜中层厚度、斑块以及内膜光滑度和连续性等。结果IGR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腰围、体重指数(BMI)、AS积分比血糖正常(NBG)组明显增高(P均<0.05),但与D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GR组内膜光滑度和连续性明显高于NBG组,而低于DM组(P均<0.05)。与NBG组相比,IGR组AS程度与DM组相似,且与年龄、吸烟史、餐后2h血糖(2hBG)、血清胰岛素(FINS)和血尿酸(UA)质量浓度相关。结论LI患者合并DM或IGR时,加重AS的危险因素增加,应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UA患者,其中合并MS组51例,非MS组55例。比较两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酯(TG)等水平。测定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及斑块成分等指标。结果 MS组BMI、SBP、DBP、FPG、2hPBG、TG高于非MS组(P<0.05),HDL 低于非MS组(P<0.05)。MS组病变血管的管腔面积、重构指数高于非MS组(P<0.05),MS组斑块成分中坏死核心比例高于非MS组(P<0.05),而钙化斑块比例低于非MS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SBP、BMI对病变血管的管腔面积有显著性影响(P<0.001)。结论 合并MS的UA患者病变血管多合并正性重构,斑块面积较大,斑块坏死成分含量更多,提示斑块易损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冠脉病变及胰岛素抵抗状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某病区ACS患者174例的冠脉造影及血液学检查资料,根据OGTT结果分为两组:合并IGR的96例为ACS+IGR组,不合并IGR的78例为ACS组。另选取冠脉造影正常糖代谢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N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计算冠脉病变Gemini积分。应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ACS+IGR组与ACS组患者相比心血管事件患病率高,冠脉病变多支、弥漫、病变重。甘油三酯、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HOMA-IR较ACS组增高。ACS+IGR组和ACS组hsC-RP、胰岛素较NC组高。结论合并IGR的ACS患者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比率,以及冠脉病变复杂程度均高于糖代谢正常者,提示应早期积极干预IGR,预防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腰围、BMI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围(WC)和5种胰岛素抵抗(IR)及敏感性指数间的相关性,并与BMI进行比较分析。方法2456例研究对象分为2型糖尿病(DM)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正常糖耐量(NGT)组,比较WC、BMI和5种指数相关性在3组的差异。结果WC、BMI与5种指数均相关(P〈0.05),与lgISI2的相关性较其他指数强(beta分别为-0.1581和-0.592);不同糖代谢各组比较,WC与各指数间的相关DM组〉NGT组〉IGR组,BMI与各指数间的相关性随糖调节异常的加重而增强。结论WC、BMI均是评估IR及敏感性的良好指标,而WC更适于对NGT人群IR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电图(ECG)异常改变的关系。方法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选择IGR者202例、正常糖耐量(NGT)者200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测定外周血IL-1β、IL-6、TNF-α、hs—CRP和血脂谱(TC、TG、LDL—C、HDL—C)含量。结果IGR组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hs—CRP及血脂谱水平显著高于NGT组(P〈0.05或P〈0.01);IGR人群心电图改变程度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IGR者存在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联合检测炎症细胞因子和心电图,对评价IGR者心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替代治疗(GHRT)对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接受GHRT的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前糖代谢状态将患者分为糖调节正常(NGR)组和糖调节受损(IGR)组, 分析GHRT前后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 平均年龄(23.0±5.2)岁, 其中NGR组23例、IGR组7例。GHRT 12个月后, 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 IGR组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NGR组患者中无一例进展为IGR或糖尿病, IGR组7例患者无一例进展为糖尿病, 其中4例由糖耐量受损(IGT)恢复至NGR。2组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体重指数增加是FPG、2hPG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糖化血清白蛋白(GA)作为反映近期血糖总体水平的指标在糖调节受损(IGR)及新诊断糖尿病人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6月来本院门诊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个体516名共分为3组,其中正常糖调节(NGR)组130名、IGR组154例、糖尿病组232例.测定空腹血糖(FPG)及糖负荷后0.5h血糖(0.5 h PG)、1hPG、2hPG、3hPG,同时测定HbA1c及GA等指标,对GA与各监测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GA水平在NGR、IGR、糖尿病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水平在NGR与IG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2hPG及体重指数为G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测定血糖的同时检测GA可能更有助于对糖代谢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对糖调节受损IGR组,糖尿病DM组,分别进行个体化干预一年。结果:①组内比较:在干预前后,组内FPG、2hPG、WC、BMI都有显著差异(P值〈0.001);②组间比较:FPG、2hPG、WC、BMI都有显著差异(P值〈0.002、〈0.05、〈0.05),而BMI变化不明显(P值〉0.4)。结论:社区干预对IGR组和DM组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其与炎性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经冠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患者(CHD组)105例,对照(NC)组为同期住院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42例,两组年龄、性别、BMI相匹配。测定血清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1)与NC组相比,CHD组APN、HDL-C显著降低,而TNF-α、IL-6、hsC-RP、HOMAIR均显著高于NC组(P均〈0.01)。(2)以APN为因变量、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BMI、腰围、HOMA—IR、hsC—RP、IL-6、TNF—α、TG与APN水平呈负相关,而HDL—C与APN水平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L-6、TG、HDLC与血清APN水平独立相关(P均〈0.01)。结论脂联素与动脉硬化相关的炎性因子及血脂密切相关,可能在冠心病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MS将其分为2组:MS组(65例)和非MS组(5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情况。选取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NC组)。结果①MS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均高于非MS组和NC组,P〈0.05,P〈0.01。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MS组明显低于非MS组和NC组[(7.15±2.46)%、(8.45±4.13)%和(12.23±5.12)%,P均〈0.05]。③三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依次为:(0.84±0.21)mm、(0.78±0.24)mm和(0.64±0.14)mm,P均〈0.01;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依次为29.3%、21.8%和5.0%,P均〈0.01。④相关分析显示,FMD%与年龄、SBP、TG、FPG呈负相关(r=-0.359、r=-0.357、r=-0.346、r=-0.413,P均〈0.01),与HDL—C呈正相关(r=0.341,P〈0.01);IMT与年龄、SBP、BMI、TG呈正相关(r=0.431,r=0.442,r=0.315,r=0.342,P均〈0.01),与HDL—C呈负相关(r=-0.313,P〈0.01)。结论并发MS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清对氧磷酶3(pon3)水平与血糖、血脂、IR等代谢因素及T2DM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新诊断T2DM患者108例,根据有无CAS分为合并CAS(A,53例)组和不合并颈动脉斑块(B,55例)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C,54例)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空腹血清pon3水平,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HbA1c、FPG、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3组血清pon3水平依次为:C组(2.24±0.44)ng/mI〈B组(2.72±0.51)ng/ml〈A组(3.58±0.62)ng/ml(P〈0.05或P〈0.01);血清pon3水平与BMI、Fins、TC、HOMA-IR、hsC-RP、FPG、HbAlC、Hcy、Fib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3、0.523、0.593、0.529、0.517、0.487,0.487、0.547,0.528,P〈0.05或P〈0.01),与HDL-C、SOD负相关(r=-0.497,-0.58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hsC-RP、LDL-C、Fib是影响T2DM患者port3的独立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Fib、LDL-C、pon3是T2DM发生CAS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血清pon3在新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中升高,在新诊断T2DM合并CA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WBC)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观察比较36例GDM(GDM组)、32例OGTT正常的孕妇(NGT组)和22例健康的非妊娠妇女(NC组)的血清C—RP、WBC、就诊时的BMI、糖脂代谢指标、HOMA-IR情况。结果与NC组相比,GDM组、NGT组的WBC、C-RP、HOMA—IR均增高(P〈0.01),与NGT组相比,GDM组增高更明显(P〈0.01)。C-RP和WBC均与就诊时BMI、TG、2hPG、2hIns、HOMA—IR呈正相关(P〈0.01)。结论GDM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母体肥胖导致炎症反应,加重IR,从而引起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MS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非MS(Non-MS)组57例,MS组117例及健康对照(NC)组90名,按Chemerin水平从低到高分为Ter1、Ter2和Ter3亚组.所有研究对象行75 g 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血脂、血清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生化指标. 结果 MS组血清Chemerin水平高于Non-MS组和NC组(P<0.01).从Ter1到Ter3亚组,BMI、WC、WHR、SBP、FPG、2 hPG、HbA1 c、FIns、HOMA-IR、TG、hsC-RP水平依次升高,HDL-C水平依次降低,MS的患病率依次增加(P<0.05).Chemerin与BMI、WC、WHR、SBP、FPG、2 hPG、HbA1 c、FIns、2 hIns、HOMA-IR、TG及hsC-RP呈正相关(P<0.05),与HDL-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呈负相关(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hemerin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提示Chemerin预测MS的界值为72.4 ng/ml.结论 Chemerin与MS的发生相关,可作为MS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对2型糖尿病尤其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及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分别分组。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FBG、HbA1c、TC、TG、LDL-C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5岁者,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年龄〈65岁者(P〈0.01)。(2)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者,血清hsC-RP水平较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者(P〈0.05)。年龄≥65岁中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者(P〈0.05)。(3)血清hsC-RP水平与年龄和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r=0.257,P〈0.01;r=0.220,P〈0.01)。影响hsC-RP的因素主要为年龄,回归方程为y(hsC-RP)=2.407+0.100年龄。(4)2型糖尿病中≥65岁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65岁者(P〈0.01)。结论hsC-RP与大血管病变相关,但IL-6和TNF-α与大血管病变无明显相关性;年龄增长是血清hsC-RP水平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对氧磷酶3(pon3)的水平及阿托伐他汀对血清pon3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新诊断T2DM合并CAS患者8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3例)和非诺贝特治疗组(44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GT组,45名).采用ELISA测定血清pon3水平,分析FPG、FIns、HbA1c、BMI、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清pon3水平的关系.观察T2DM合并CAS患者经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治疗前后血清pon3水平变化. 结果 (1)阿托伐他汀和非诺贝特组血清pon3水平(3.55±0.54)和(3.61土0.51) ng/ml]均高于NGT组[(2.27±0.46) ng/ml](P<0.01);(2)血清pon3水平与BMI、FIns、DL-C、HOMA-IR、hsC-RP、FPG、HbA1c、Hcy、FIB、CIMT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5、0.547、0.520、0.529、0.572、0.635、0.624、0.542、0.517、0.525,P<0.05或P<0.01),与HDL-C、SOD呈负相关(r=-0.565、-0.566);(3)治疗2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TC、TG、LDL-C、CIMT、Hcy、FIB、hsC-RP较治疗前下降(P<0.05),SOD、HDL-C、血清pon3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非诺贝特组血脂变化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MT、Hcy、FIB、SOD、血清pon3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IMT、HOMA-IR、Hcy、FIB是影响T2DM患者血清pon3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HOMAIR、HB、Hcy、血清pon3水平是影响T2DM患者CIMT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新诊断T2DM合并CAS患者CIMT,这与其升高血清pon3水平有关,不依赖其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8.
157名伴有低HDL-C和代谢综合征(MS)的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4mg或8mg/d治疗12周之后,两组FPG、2hPG、HbA1C、Fins、HOMA—IR、TG、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WBC均下降,HDL-C升高(P均<0.05),8mg组变化尤著;两组TC和LDL-C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伴有低HDL—C和MS的非糖尿病患者予罗格列酮治疗能有效改善血糖和血脂,减轻IR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收集的老年体检人群472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颈动脉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作为评价亚临床As的指标,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其于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472例老年体检人群血清Cys C浓度呈偏态和正态分布(偏度2.23,峰度12.33),男性的Cys C水平[0.66 (0.51 ~0.80)mg/L]显著高于女性[0.58 (0.48~0.69) mg/L,P<0.001].高水平血清Cys C四分位数组较低水平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比例显著增加且呈量效关系(P<0.001),c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Cys 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血清Cys C水平与年龄、cIMT、BMI、TG、hs-CRP、尿素、尿酸和肌酐显著正相关(P<0.01),与TC、HDL-C和肌酐清除率显著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 C不是老年人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和尿素水平升高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和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人血清Cys C升高可能是随着增龄而导致的肾功能下降、凝血、血压变化所致,并不直接影响亚临床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调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444例老年人群,检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尿酸(UA)等。结果与非MS组相比,MS组GGT、BMI、SBP、DBP、TG、ALT、UA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显著减低(P〈0.01);随着GGT四分位间距的递增,MS发生率、MS各组分(肥胖、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GGT与DBP、TG、ALT、uA、MS组分个数呈正相关(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GT是M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OR=1.008,95%CI1.0001.024,P=0.046)。结论老年人群血清GGT水平与MS关系密切,其水平的升高能够反映MS的发生风险;在排除肝脏疾病以后GGT可以作为MS发生风险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