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了解绥芬河公路口岸附近流行性出血热(EHF)在鼠类中的流行动态。[方法]对鼠类进行EHF IgG抗体监测。[结果]检测5种142只鼠类的血样,检出EHF IgG抗体阳性29只,阳性率为20.42%。其中黑线姬鼠的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为30.95%。[结论]EHF的宿主为多源性动物宿主,而黑线姬鼠是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应在该区域加强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绥芬河公路口岸附近EHF在鼠类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鼠类进行EHF IgG抗体监测.结果 检测142只、5种鼠类的血样,检出EHF IgG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为20.42%.其中黑线姬鼠的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为30.95%.结论 EHF宿主是属于多源性动物宿主,而黑线姬是主要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提示我们要注意防鼠、灭鼠.  相似文献   

3.
经对东宁口岸鼠类调查共捕鼠84只。经鉴定隶属l目2科3属4种。褐家鼠与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为6.22%。血清抗体:流行性出血热(EHF)IgG抗体阳性率为50.85%。通过调查摸清了东宁口岸鼠类的本底情况。为口岸今后的疫情监测与鼠类防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情况和病毒型别,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鼠类肺组织和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血清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Hv抗原。HV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6细胞分离病毒,用HV单克隆荧光抗体鉴定分离株的型别。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1129只,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3.0%,鼠血标本IgG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8.0%。分离到6株汉滩(HTN)型病毒,其中来自黑线姬鼠5株,褐家鼠1株。结论浙江省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HV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型。  相似文献   

5.
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EHF),我们于1987年5、10月份对辖区乡镇内鼠类携带EHF病毒情况进行了监测。共捕鼠6种,无菌剖取鼠肺384份,EHF抗原阳性2份,检出率0.52%;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阳性检出率1.08%(2/185)。检测鼠血清287份,EHF抗体阳性8份,阳性率2.79%;其中黑  相似文献   

6.
蔡正华  陈志军  杨海 《职业与健康》2006,22(13):1003-1004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类型,为减少发病、控制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人间疫情、野外及居民区环境进行EHF的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带毒率、病毒抗原型别及人群免疫水平等进行调查。结果①常年均可发病,每年10月至来年的1月病例最为集中,11月为高峰期。发病以农民、学生等为主,年龄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②鼠间监测:鼠平均密度2.16%,野外、室内分别以黑线姬鼠和揭家鼠为优势鼠种。鼠血清EHF抗体阳性率7.10%,未检出EHF抗原。黑线姬鼠密度为0.64%(46/7200),血清阳性率17.39%;褐家鼠密度为0.67%(48/7200),血清阳性率6.25%。提示鼠间有EHF发生,灭鼠是防治出血热的关键措施。结论结合流行特征、鼠密度、鼠带毒指数、EHF发病情况等,西安地区EHF疫区存在姬鼠型、混合型,防治出血热应采取以灭鼠防鼠、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砀山县肾综合征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明确主要传染源种类,为预防和控制EHF的发生与流行,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地理景观特点选择近几年疫情较重的黄楼、关帝庙为调查点,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种类调查,对捕获的鼠检测EHF抗原、抗体,同时对健康人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HF抗体。结果:室内外平均鼠密度为4.14%(63/1520),室内以小家鼠(占60.0%)、室外黑线姬鼠(占70.8%)为优势鼠种;鼠肺EHF带毒率为1.59%(1/63)、鼠血EHF抗体阳性率为7.94%(5/63),健康人群EHF抗体阳性率为3.7%(2/54)。结论:鼠类有1目2科6种鼠,另有食虫目鼠句鼠青科的臭鼠句鼠青;黑线姬鼠为砀山县EHF的主要宿主动物,健康人群血清学调查证实有隐性感染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集安市1974~1989年 EHF 发病情况,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平均发病率为3.93/10万,病例多呈散发,发病季节呈双峰型。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清学调查,从黑线姬鼠查示 EHF 抗原,其抗原阳性检出率力1.08%;EHF 抗体阳性鼠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巢鼠、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8%、3.13%、12.6%。调查确认集安市有 EHF 自然源地的存在,并呈多宿主性。  相似文献   

9.
保定地区首次证实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定地区1934年首次经血清学证实有EHF病例发生,并从疫区鼠类中查到EHF抗原,其阳性率分别为:褐家鼠4.85%,黑线姬鼠1.95%,大仓鼠0.79%,小家鼠0.51%,褐家鼠可能是我区的主要传染源。疫区健康人群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1.37%,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为解决EHF病毒在中国EHF主要宿主动物种群中的传播途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阐明“鼠传人”的途径,在本室负压隔离器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不同来源毒株(从黑线姬鼠分离的遵义后坝株和自永春褐家鼠分离的R26株)、不同感染途径(气溶胶、口饲、滴鼻和划皮)都能发生感染,从试鼠特异性IgG抗体产生滴度看,气溶胶易感染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结果还显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从本种分离的毒株更敏感。从褐家鼠产生的EHF IgG抗体滴度看,一般均低于黑线姬鼠,是否与感染量多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进一步证明,黑线姬鼠毒株和褐家鼠毒株,可致两种试鼠相互感染。由此可见,姬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是必然趋势。基于此点,控制疫区褐家鼠数量,不仅能防止疫区蔓延扩大,且可阻断黑线姬鼠病毒传播给褐家鼠。因此,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224 rodents captured from endemic area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in Hubei province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skin wounds and EHF viral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by immunofluorescent assay (IFA) technique. It was found that 30.8% (69/224) of the captured rodents had skin wounds and that 24.6% (17/69) and 29.0% (20/69) of the wounded rodents were positive respectively to EHF viral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ates of 9.0% (14/155) and 8.4% (13/155) in rodents without skin wounds. This suggests that infection through skin wounds could be an important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EHF virus among rodent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在实验动物中的传播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和重视流行性出血热在实验动物中的感染和传播,制定预防措施、保护实验人员健康。方法:对我省两起由实验室大白鼠感染、传播流行性出血热致使饲育人员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抽查大白鼠130只,血清抗体阳性61只,阳性率47.2%,饲育人员15人,8人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53.3%,褐家鼠58只,血清抗体阳性3只,阳性率5.2%,饲育人员2人发病住院医治。结论:大白鼠对汉坦病毒敏感,一旦获得感染极易在大白鼠中传播,可成为实验工作人员感染本病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3.
1981年10月~1984年1月在河南省新安县两个观察点进行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的调查,发现褐家鼠是村内优势鼠种(57.9~81.4%),其携带EHF病毒抗原者占8.76%,为全部带毒鼠的87%。野外优势鼠种(54.3%)的黑线姬鼠,检奄359只,均未发现带毒鼠。褐家鼠带毒的季节高峰与人群发病率高峰有密切关系。说明褐家鼠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当地黑线姬鼠参与本病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分离的EHF病毒适应A-549细胞制作的抗原片,应用IFAT法对EHF患者病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时间作了调查。共调查了123份血清,阳性64份,阳性率52.03%,其中70%以上病人病后4年之内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5年以后明显下降,20~22年尚有31.82%,可检出特异性抗体;病后4年之内阳性血清中有40%滴度在1:40以上,高者大于1:640, 5年之后滴度明显下降,此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1984~1985年,我们经实验研究证明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有EHFV的自然感染,可通过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EHFV。这两种螨可作为野鼠型EHF鼠间的传播媒介,并可能兼有储存宿主的作用,对在野鼠间传播EHF和维持疫源地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还可能是鼠-人间EHF传播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长江涪陵段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从疫区9种4440只鼠类中,检出186只鼠类携带EHF病毒,平均带病毒率4.19%。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小泡巨鼠肺分离出5株EHF病毒。  相似文献   

17.
南充地区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的十年回顾性前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reports a retrospective inquiry of blood serum against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antibodies in some of our hospital treated EHF patients during 1974-1984. It was found that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sera against EHF antibodie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EHF patients was 86.8% (170/196). The titers were highest in patients who had been attacked within one year and the titers markedly decreased from the second year onwards. However certain level of serum titre could be detected up to 8th-10th year after the acute infection. Normal persons in high-incidence districts and medical workers who had kept in close contact for many years with EHF patients were found to be negative. It is presumed that this disease's latent infection is probably very low.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2月至1984年8月锦州沿海地区的锦西、兴城、葫芦岛三个县(区)首次爆发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发病891例,发病率为11.30/万,病死率1.12%。其特点是集中于沿海地区,一户1例占98.5%,发病男多于女。流行高峰在4~5月。病人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81.51%,疫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2.35%。疫区褐家鼠抗原阳性率27.33%,抗体阳性率35.90%,其它鼠类抗原抗体均阴性。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小盾纤恙螨在传播流行性出血热(EHF)上的媒介意义,我们于1988年10~11月,在陕西EHF疫区捕鼠,取459份鼠肺用IFAT检测EHFV抗原,阳性26份,阳性率为5.7%,并从鼠体采集的小盾纤恙螨分离到EHFV6株。1989年10月,将捕自非疫区的黑线姬鼠28只置放于疫区草地上,所有的鼠均诱集到游离的小盾纤恙螨幼虫,并从鼠分离到EHFV3株。以上结果证明小盾纤恙螨能自然感染和叮刺传播EHFV,并提示有经卵传递EHFV的能力,表明小盾纤恙螨具有作为EHF传播媒介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