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在广东报导不多。我院今年收治1例误诊为外科急腹症,并行剖腹探查,后经双相EHF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为EHF病人,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黄××,男,35岁。住院号22430。入院前五天无明显诱因畏寒发热,初体温38℃左右,第二天  相似文献   

2.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有急腹症型,易与急腹症混淆,曾有EHF误诊为急腹症而行手术的报告,但因急腹症误诊为EHF尚属少见。患者刘×,女,16岁,学生,家住本市城区,住院号826625。因阵发性下腹痛3日,发冷、发烧伴呕吐2日,于1982年11月5日住院。患者入院前3天开始自觉下腹部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不放射,次日开始发冷、发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 EHF)并发高血糖症临床少见,现将我院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石××,男,32岁。1986年10月20日发热伴头痛,腰痛六天入院。查体:体温39℃,血压14.3/9.2kpa。睑、球结膜及软腭明显充血,心肺正常,两肾区有明显叩击痛。血液检验:血色素80g/L,红细胞2.9×10~(12)/L,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例典型的EHF患者恢复后10~14个月的外周血,作了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检测。并以该EHF患者病期的SCE频率作了比较分析。还以10例健康者作对照。其结果表明:EHF患者SCE频率(10.4±0.17)较健康者(6.07±0.15)明显增高(P<0.01)。说明EHF病毒对患者外周淋巴细胞DNA有损伤效应。当患者脱离了EHF病毒作用、恢复出院后10~14个月(平均一年),经追踪观察,其SCE频率(6.25±0.10)表现明显降低(P<0.01)。EHF患者恢复后SCE(6.25±0.10)与健康者(6.07±0.1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SCE频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张相武 《陕西医学杂志》1996,25(2):F003-F003
<正> 男,27岁。因发热、头痛、腰痛4d于1987年11月21日入院。体检:T38℃,P120次/min,Bp13.3/10kPa。神清,洒醉貌,两腋下皮肤及软腭出血点,球结膜充血水肿。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双肾区叩击痛+。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Hb152g/L,WBC31.46×10~9/L,N0.70,异淋0.20。SPC75×10~9/L;尿蛋白+++;BUN 7.8mmol/L。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热期。入院后按EHF治疗常规治疗,住院第4d进入多尿期,尿量最多达7100ml/d。以EHF中型共住院21d,肾功正常,仍有多尿提前出院。住院期间2次检查EHF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3H-TdR参入法检测了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重组IL-2的体外增殖反应。结果表明,EHF患者各病期的刺激指数为:发热期39.7±10.7(x±S_x)、少尿期43.1±8.3、多尿期28.7±5.2、恢复期29.9±7.4,与正常对照组(35.8±4.5)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EHF患者PBMC对外源性IL-2保持着良好的反应能力。早期使用IL-2治疗或许有助于纠正EHF患者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66例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NDV全血法诱生IFN,以WISH—VSV系统、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其效价。结果是,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较正常人明显增高(7.60±1.36 vs 6.35±1.02,P<0.001),不同病型、病期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无明显差别,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氢化可的松)不影响EHF病人IFN系统激活。作者认为EHF病人IFN系统处于活跃状态与病毒感染有关,但IFN不能完全阻断EHF病程及免疫病理损害。可采用IFN和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治疗EHF,以期获得增强抗病毒能力及减轻由免疫复合物所致病理损害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例1,男,47岁.因发烧、腰痛4d,少尿2d,于1990年11月24日入院.既往无心脏病病史.体检:T36.8℃,P80次/min.BP14/10kPa 颜面浮肿,球结膜充血,心界不大,心率90次/min 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双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Hb130g/L,WBC18.8×10~9/L.N0.72,L0.20,异淋0.08,PC38×10~9/L,尿蛋白(+++),潜血(+),BUN17.6mmol/L,CO_(?)CP17.7mmol/L,血清K~+3.9mmol/L.流行性出血热(EHF)抗体阳性.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诊断为EHF并发心房纤颤.人院后按EHF 综合治疗并给予洋地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肾破裂的临床特点,探讨降低其发生率的防治对策。方法: 对9例经治的EHF自发性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EHF自发性肾破裂患者有明显诱因8例,发生在少尿期8例;左肾破裂4例,右肾破裂4例,双肾破裂1例;血小板<80×109/L者7例。内科保守治疗治愈6例。病死3例,其中手术治疗死亡2例,血透后死亡1例。结论: EHF自发性肾破裂大多发生在少尿期,血小板数值很低,左右肾破裂机会均等,频繁搬动和腹内压增大为其主要危险因素。对血小板极低者谨慎血透。内科保守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期并发皮下水肿极罕见,我科于1989年9月至11月收治2例,报告如下。例1,男,27岁,因发热、头痛、腰痛8d,少尿3d 于1989年9月16日入院。每日尿量100~550ml。体检:T37.3℃,P80次/min,BP21.5/12kPa,神志清,前胸、腋下针尖样出血点,两髋部片状瘀斑,眼睑、面部轻度浮肿,球结合膜轻度水肿,心、肺、腹无阳性发现,双肾区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WBC11.9×10~9/L,血小板40×10~9/L,BUN50.94mmol/L,尿蛋白++,RBC++/HP,EHF 特异性抗体IgM++、IgG++++(IFA)。诊断: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其流行广泛、发病率及病死率甚高,因此本病的研究已列入全国和全军“七·五”期间的重点攻关项目之一。 1978年,本病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被,我国也于1981年成功地分离到EHF病毒。随着病毒分离的成功,近几年来对EHF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病原学方面,找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中5-羟色胺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76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HF患者发热期、低血压期及少尿期5-HT含量(分别为143.52±27.79μg/L,130.42±22.65μg/L及144.08±27.67μg/L)均明显低于正常(161.45±31.30μg/L).多尿期开始回升,恢复期则达正常水平.5-HT的动态变化与血小板数量变化密切相关,提示5-TT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它们的减少主要是参与EHF出血的止血过程而被消耗.作者认为5-HT的测定可作为病情估价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对高发季节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60例,按照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使用传统的液体疗法,不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盲法应用EHF 患者恢复期血清(IgG 滴度>1280)治疗EHF 进行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治疗组:尿蛋白消失5.13±1.46d,血少板恢复正常5.57±1.90d,肾功恢复6.73±2.08d,越期者12例,DIC 形成2例,发生肺部感染或肺水肿2例,心肌损害10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例,住院天数21.87±7.0d。而对照组尿蛋白消失10.40±1.83d,血小板恢复正常10.47±2.36d,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本刊除每篇论文均加英文摘要外 ,还要求对图表同时标注中英文标识 ,具体要求和举例如下 :表号、表题均放表的上方 ,表注放表的下方。均先中后英 ;图的一切标识均放图下方 ,其顺序是 :中文图注、中文图题 ,英文图题、英文图注。图中有关标识 ,要同时出示中英文。举例 : 表 1×××××××× (中 )                 (图身 ) Tab 1×××××× (英 )                 注 :××××××× (中 )        (表身 )                  图 1 :××××××…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自发性肾破裂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自发性肾破裂的临床特点,探讨降低其发生率的对策及内科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9例EHF自发性肾破裂及同期文献报道的25例同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EHF自发性肾破裂患者有明显诱因31例,发生在少尿期30例,左肾破裂14例,右肾破裂17例,双肾破裂3例,血小板数值<80×109/L者20例。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5例,手术治愈1例,死亡8例,其中手术治疗死亡3例,血透后死亡5例。结论EHF自发性肾破裂大多发生在少尿期,患者血小板数值很低,频繁搬动和腹内压增大如咳嗽或便秘为其主要危险因素。EHF少尿期患者应予严密监护,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对血小板极低者谨慎血透;内科保守治疗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EHF)同时并发胸腔积液、心脏扩大和房颤者尚属少见,我们于1986年4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李××,男性,53岁,住院号295229。因畏冷发热6天、少尿2天于1986年4月8日入院。患者于4月2日突起畏冷发热,周身酸痛,体温38—40℃,4月5日腰痛明显、小便出现膜状物,当日住县医院检查,尿蛋白(++++),红细胞1—3/高倍视野,血压90/70毫米汞柱,补液10小时后血压120/80毫米汞柱。4月6日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各期患者全血粘度(W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t)、全血还原粘度(RWBV)、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等8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检测患者脂质过氧化(LPO)降解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发现,EHF患者在整个病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很大变化WBV(230 s~(-1),5.75 s~(-1)),PV,Ht在休克期较正常升高,其数值分别为5.92±0.90,17.28±3.30,1.72±0.20,5253±9.50,自少尿期开始又低于正常,其变化基本与病情相符;除发热期外,各期患者血清MDA值均高于正常(P<0.05-0.01);在EHF不同病期,MDA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相关.作者认为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对探讨发病机理、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例正常人及138例次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用24小时实测法和Cockcroft预测法得出相应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表明当EHF的肾功能变比急剧时,二者误差较大。经分析提出一种Cockcroft预测校正公式——Ccr=((140-Ad-A)·w)/(72·Cs)及各期校正值Ad。经校正后使误差明显减小,达到与24小时实测法相接近,差别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我们在党的正确预导下,中医科、针灸科密切合作,治疗一例乙型脑炎后遗症,效果良好仅供同道参考。患者赵×兰,女18岁,学生,住址西直门外姑姑庙××甲××号,门诊号124874,予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九日来我科门诊。其父代诉,患者于五六年十月一日忽然发现疼痛,第三日头痛不能坚持上课,至第五  相似文献   

20.
例1男,44岁。持续发热,头、腰痛,少尿4天入院,T38.5℃,P88次/分BP14/10kPa,酒醉貌,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软腭部见针尖样出血点,心肺(-),双肾区叩击痛,Hb120g/L,Pt50×10~9/L WBC20.4×10~9/L,N 0.50、L0.40,异淋0.1。BUN21.9mmol/L、尿蛋白++++,RBC+++/高倍镜,WBC0~3/高倍镜。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期。用丹参、激素速尿等治疗,第20日进入多尿期;停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