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2.
升降散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专治温疫及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症,该书把升降散尊为治温疫十五方之“总方”。将升降散应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疗效明显,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就认为天气变化异常、环境条件恶劣与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医籍中常将现代的传染病称之谓“疫”,“疫疠”,“疠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并把疹、痘、斑毒等呼吸道传染病归因于吸入时行之气和疠气所致;而肠道传染病是食用不洁食物,水或病死兽肉所致;皮肤传染病则由虫、风所致。翻阅《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方》、《温病条辨》等古籍中,凡阐述到时气,“疫疠”,“伤寒”,“温疫”的字里行间,都提示与气候变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经痰热的良好方剂。在《千金要方》自注中有“此胆寒故也”,其中“寒”字应作“痰”字解。温胆汤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久不衰。历代医家加减化裁,有了新的发展,适用范围就更广了。真可谓临证时对痰热扰胆,胆虚不眠,口苦心烦等症,不能不考虑的一首良方。  相似文献   

5.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称北山先生,清顺治,康熙间江苏上元人,学术见解宗于吴有性。所著《广瘟疫论》四卷附方一卷乃增删吴有性《温疫论》而成,是书乾隆年间被歙人郑某易名为《瘟疫明辨》。《广瘟疫论》曾经元和陆九芝删定改名为《广温热论》,复经山阴何廉臣重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陆九芝认为:“其书明是论温热,而其书名则曰广瘟疫;篇中或称疫疠,或称时疫,或单称疫,一若自忘其为论温热者,是伤寒之与温热,北山能辨之,而温热之与瘟疫,北山亦混之矣”,何廉臣亦说:“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可见戴氏之所论“瘟疫”,实概括了一般的即非疫性的温热病。兹就戴氏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6.
山田业广是江户中末期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学考据学专家、文献学家,《千金要方读书记》是其代表著作之一。山田业广以江户医学馆模刻宋版《千金要方》作为底本,取元刊本、正德本、万历本、嘉靖本、手抄真本等为校本,对《千金要方》进行研究并完成《千金要方读书记》的撰写。以上几种版本是当时乃至现在所存《千金要方》之最善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山田业广在《千金要方读书记》中运用熟稔的考据学知识,对《千金要方》进行精良的考证,纠正讹误、阐发文义、判断俗字等方面为其所得;但新颖见解较少,并存在误校误训之处。  相似文献   

7.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相似文献   

8.
仲景继承发展《素问.热论》以六经分证,创立《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叶天士创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著《温疫论》创温疫学说;喻嘉言倡温疫分三焦施治等不断丰富扩充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内容。薛伯寿教授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认为伤寒、温病皆外邪致病,邪自外入,自应因势利导达邪外出,相对而言伤寒宜辛温解表;温病宜辛凉透达。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或融会贯通,如此珠联璧合,择优而施,能扩大其功用主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二、《唐本伤寒论》的特点依照《唐本伤寒论》结构与《宋本伤寒论》进行比较,唐本主要特点如下。《唐本伤寒论》卷上第一、《唐本伤寒论》无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序》、无《辨脉法》《平脉法》。第二、《唐本伤寒论》上下两卷,《宋本伤寒论》十卷。《千金要方》将张仲景著作收于卷九卷十,孙思邈为与《千金要方》构成辅翼匹配形式,亦将《辨伤寒》十卷改编成两卷,而方证无缺失。第三、孙思邈于卷九之首写295字小序,读《唐  相似文献   

10.
漫谈达原饮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载于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字又可)所著之《温疫论》一书。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瘟疫大流行,遍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吴又可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当时瘟疫流行的特点,总结治疗经验,著成了《温疫论》一书,并创制了达原散、三消饮等名方。《温疫论》是中医论治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第一部专著。书中首先提出了瘟疫病的病因学说,即“戾气”说。认为瘟疫不同于伤寒,也不同于一般由于时令不正所引起的“时行”病。时行病不会形成大流行,而瘟疫会引起大流行,即所谓“沿门阖户,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瘟疫是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 温病、热病、伤寒,在《内经》时代指的是同类疾患,属时令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紊问·热论》)热病二字,就证状而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论》),进一步说明温病和暑病都在伤寒范围之内,不过发病时间有异而已。《难经》继承了这一学说,系统地归纳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苦各不同。”张机《伤寒杂病论》也提到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的名称和证状。总之,它们认为伤寒义广,不仅指伤寒证,并包括其他不同病种,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时,对伤寒、温病看法,基本不出上面所论,仍据《内经》“体若燔炭,  相似文献   

12.
一、考源 “华佗论治伤寒”篇,今孙思邈《千金方》卷九“伤寒例第一”和王焘《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卷一“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首”中均列有之。但是,这二书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是从哪里录出的,今作其考源如下。 1.《外台》中所列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而是录自《张文仲方》一书中的“天行”病中。 按《外台》引“华佗论治伤寒”篇中所用的药方,无一方是注“出华佗”,其篇下也没有注出某卷中,而有“此法宫泰数用甚效”一句。按宫泰是西晋人(注1),在汉人华佗、魏人吴普之后,不可能为《华佗药方》一书所引,所以《外台》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  相似文献   

13.
华佗伤寒学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佗有一篇伤寒论著。被引载于《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伤寒门,虽然文字不多,但其学型自成系统.对伤寒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了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14.
讨论宋本《伤寒论》“方”字使用的体例特点,明确指出了宋本《伤寒论》方例的功用在于统计书中的所载方剂之数目;宋本《伤寒论》方例的特点在于“方”字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并进一步通过对宋以前高继冲本、《千金要方》本、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的某些特点与宋本《伤寒论》方例的功用特点的对比分析得出宋本《伤寒论》方例的意义在于它是自古以来重方思想的一个小小缩影。  相似文献   

15.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相似文献   

16.
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非王叔和原本所固有,主要论据有:从王叔和撰写的《脉经》序文、书名及其卷一至卷六论脉部分已经将仲景著作中有关论脉的文字直接引用并明确标注等来看,卷七至卷九不应该收载有《伤寒杂病论》内容;王叔和确实整理过《伤寒杂病论》,但收录在《张仲景方论》一书,而不是《脉经》;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所看到的《脉经》也没有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是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后、北宋校正医书所校勘《脉经》之前,为了使《脉经》这部纯理论著作广为流传,才将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内容的《张仲景方论》的一个古传本径直加入《脉经》中。  相似文献   

17.
<正>《广温疫论》为清代戴天章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增订删改而成,是瘟疫学派重要著作之一。其版本流传甚多,如影响较大的《温疫明辨》实为《广温疫论》异名同书之作,其后在《广瘟疫论》基础上衍生出《广温热论》、《重订广温热论》的系列著作,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医瘟疫理论,提高了中医防治瘟疫的临床实践水平。1戴天章生平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人称北山先生,清·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公元1644年  相似文献   

18.
《千金要方》异文对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金要方》一书的古传本《孙真人千金方》与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差异校大,通过两种不同版本的对校研究,能够探寻出《千金要方》真实的面貌,为《千金要方》的系统研究创造条件。同时也证明宋人在校订《千金要方》时对其医学资料确有过大幅度的改动,特别是增补了大量的医学内容,使今通行本《备急千金要方》与孙思邈原作已有显著不同。而《孙真人千金方》则保留了孙思貌著作的原貌,对《千金要方》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陈延之<小品方>曾被政府作为医者必读之书,备受推崇,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地位相当.<小品方>中卷第六对伤寒、天行、温疫提出了辨病论治,并重视温热之毒的影响,对冬温的概念亦有了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一代治温疫病大家。著有《温疫论》一书,为世人所称,对后世治疗温疫病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吴氏对疫病流行的病因,提出“杂气说”。明言杂气为“天地之厉气”,“触之者即病”。病的特征是长幼之病多相类似。对疫病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