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患者男 ,5 6岁。因颈部发现肿块 2个月于 2 0 0 1年 1月入院。体格检查 :甲状腺弥漫性Ⅲ度肿大 ,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术前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有癌变 ;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 ,气管和食管受压 ;喉镜检查会厌、喉室无异常。手术中见甲状腺肿大上达甲状软骨上缘 ,下达胸骨柄 ,肿物约 6 0cm× 8 0cm ,质硬 ,已侵及气管 4~ 6环左侧 ,甲状腺后气管旁及左侧颈内静脉周围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行甲状腺全切除 ,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 :甲状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镜下可见角化珠及细胞间桥 ,间质内有淋巴细胞侵润 ,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 对1982-2001年经治的32例MTC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2例均予手术切除原发灶或加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均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为65.4%。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8%,62.5%。结论 MTC具有多分化肿瘤的特点,可产生多种神经内分泌物质,少数病人可出现类癌综合征或顽固性腹泻。MTC的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原则,而又要比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更为积极,决不可任意缩小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205例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术者137例,行全甲状腺切除者65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者37例。结果: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全甲状腺切除者。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主张行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如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行患侧淋巴结清扫,而对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不考虑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髓样癌相比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有易复发的特点,部分病人往往需要多次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且常常无法达到降钙素降至正常的治疗目标。目前,有部分学者主张更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如进行范围更广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或预防性清扫,以提高术后生化治愈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积极的颈部淋巴结清扫虽然能带来生化治愈,但是并不能提高总体存活率,反而可能会造成病人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至2000年青少年甲状腺癌5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内分泌辅助治疗,少数加用^131I内照射。结果全组乳头状癌44例(78.6%),滤泡状癌8例(14.3%),乳头滤泡状癌2例(3.6%),髓样癌2例(3.6%)。颈部淋巴结转移40例(71.4%),其中双侧甲状腺癌并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者8例(14.2%)。术后复发9例(16.1%)。本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双侧甲状腺受侵犯伴双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成年人,5年生存率92.9%(52/56)。结论青少年甲状腺癌颈部胂块临床表现大多数无特异性,常以颈部肿大淋巴结或甲状腺孤立结节就诊,不易早发现易误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是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类型,尽管临床少见,但预后较差。手术是治疗散甲状腺发性髓样癌的主要手段,不规范的手术会导致肿瘤和转移淋巴结残留,增加复发风险,降低治愈率和存活率。全甲状腺切除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治疗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是治疗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手术方式,在无明确影像学证据情况下,不推荐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腺外侵袭、远处转移、手术方式、RET基因突变、血清降钙素和CEA水平是影响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20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颈淋巴结转移9例,远处转移1例,总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达50%.20例均行手术治疗,至少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16例,占80% (16/20),其中行甲状腺全切除9例.结果 术后常规监测血清降钙素,复发2例.术后随访17例,超过5年者9例,5年生存率达77.8%.结论 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困难,多数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强调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重要性,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术后监测降钙素能及早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癌1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甲状腺癌100例。其中男26例,女74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78岁(平均48岁),其中45岁以下35例。病理证实乳头状癌57例,滤泡状癌35例,髓样癌4例,未分化癌4例。术前诊断依据临床表现、B超、同位素、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甲状腺淋巴造影。手术方法:Ⅰ、Ⅱ期癌行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及对侧大部切除,Ⅲ期癌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有颈淋巴结转移者作淋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甲状腺髓样癌的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髓样癌除合并内分泌综合征者外,绝大多数与其他类型甲状腺癌相似,多以颈部肿块就诊,术前确诊困难,误诊率较高;多数系术中冰冻病理或术后病理确诊.结论 甲状腺髓样癌术前确诊困难,因此我们应采取以测定血清降钙素为主等一系列检测手段来作为甲状腺髓样癌的术前诊断程序.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约占甲状腺癌的4%,其中25%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相关的遗传性病变,主要包括2a型、2b型和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降钙素是甲状腺髓样癌特异的肿瘤指标,提示肿瘤发生、残留或复发,而其翻倍时间与预后相关。全甲状腺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是根治甲状腺髓样癌的唯一希望。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相关的甲状腺髓样癌家系病人通过预防性手术而获益。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处理方式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确定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病人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1954 ~1987 年627 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行原发癌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男171 例,女456 例。平均年龄37 岁(6 ~80 岁) 。627 例原发癌均已侵出肿瘤包膜。治疗性颈清术330 例,术后病理检查腺内型及腺外型癌颈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96.02 % ,97.67 % 。选择性( 预防性) 颈清术297 例,术后病理检查腺内型及腺外型癌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0.47 % ,72.09 % 。本组10 年以上无瘤生存率为84.42 % ,其中选择性颈清术组为94.52 % ,治疗性颈清术组为75.31 % 。功能性颈清术在相同条件下10 年生存率不低于传统性颈清术。结论 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发癌及颈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0~2 0 0 1年收治的 2 5例儿童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均行手术治疗。 2 5例儿童甲状腺癌中 ,乳头状癌 17例 ,乳头状癌合并滤泡状分化者 3例 ,滤泡状癌 3例 ,髓样癌 1例 ,甲状腺纤维肉瘤 1例。术后随访时间 4个月至 18年 ,中位随访时间 6年。死亡 2例中 ,1例术中颈静脉角处有癌灶残留 ,术后 2年出现颈部淋巴结及肺部广泛转移而死亡 ,1例死于甲状腺纤维肉瘤复发。其余患儿均存活良好。结论 儿童甲状腺癌多为分化型肿瘤 ,且以乳头状癌多见 ,预后良好 ,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即使对有局部复发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再次手术仍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癌的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意义、手术时机及其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2000年1月间57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次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肿块切除或甲状腺患叶次全切除术47例,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6例,甲状腺患侧叶全切除术4例。首次手术病理类型:乳头癌32例,滤泡状癌15例,混合癌7例,未分化癌3例;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首次手术不当致癌残存和肿瘤复发者47例,占82.5%,其次为术中漏诊6例,快速冰冻切片误诊4例。再次手术中甲状腺及周围组织中残癌率为53.7%;颈部淋巴结残癌率48.6%。再次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92.9%,10年生存率为87.5%。结论 由于甲状腺癌的术前误诊,如首次术式选择不当,则手术后的残癌率较高,再次手术是必要的,而且两次手术间隔不要超过3个月。再次手术时宜重视选择适当手术方式,以提高病人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颈淋巴结清扫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的价值。指导甲状腺癌再手术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2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病人中88例作颈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88例中,甲状腺肿瘤局部切除术38例,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16例,全甲状腺切除2例,颈淋巴结活检32例,结果:甲状腺微小癌11例,颈淋巴结转移率65.91%(58/88),甲状腺残癌率31.59%(12/38)。结论: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对侵及包膜,颈淋巴结肿大以及甲状腺微小癌应作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复发癌应再次手术。再手术需彻底切除癌灶,保护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甲状腺癌淋巴结及血行转移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淋巴结及血行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64 例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39 例,转移率60.9 % ;血行转移3 例,转移率4.6 % 。转移与病理类型及肿瘤局部浸润程度有关,与原发灶大小无关。结论 隐匿性甲状腺癌转移特点与其同型的显性甲状腺癌相一致,治疗应遵循同类型显性癌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和缩小型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影响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探讨剖腹缩小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对520例早期胃癌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研究,比较粘膜内癌(m癌)和粘膜下层癌(sm癌)大体分类、浸润深度、溃疡伴发和病灶大小以及病理类型与淋巴转移的关系,同时探讨剖腹缩小手术(保留大网膜的D1+7廓清术)和D2廓清术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结果在275例m癌和245例sm癌中,Ⅱc型淋巴转移最多。小于20mm的m癌,均无淋巴转移;大于20mm的153例(556%)中,淋巴转移有4例(P<0.01)。无溃疡病灶的146例中,仅1例(07%)有淋巴转移;但伴有溃疡病灶的129例中,有3例(23%)有淋巴转移(P<0.05)。D1+7式(66例)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较D2式(259例)有明显下降(15%比15%;P<0.01)。而手术死亡率和长期生存率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结果提示sm癌较m癌易发生淋巴转移,而sm癌伴有溃疡时更易发生N2淋巴转移。因此剖腹缩小手术(D1+7廓清术)的适应证宜为20mm以下未伴有溃疡的m癌。确定缩小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是术前高精度的浸润深度的确定和术中准确的病理形态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69例TMC患者资料,患者均在原发灶根治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7例患者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分析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69例患者中107例(39.8%)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3例(96.3%),颈侧区淋巴结转移25例(23.4%)。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5.0 mm、包膜侵犯与TMC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0 mm(OR=3.358,P0.05)、包膜侵犯(OR=5.230,P0.05)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肿瘤直径5.0 mm或有包膜侵犯的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增加,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5年12月经治的35例MTC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5例均予手术切除原发灶并加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疗5例,化疗7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MTC,淋巴结转移率为51.4%。32例术后随访2~10年,5年生存率为87.5%。结论MTC治疗应以根治性切除为原则,切除范围应比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积极,术后可以辅以多种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微小癌: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4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经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癌 3 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微小癌发病率为 1.0 7%。术前无 1例确诊。 3 2例均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中见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11例发现有小结节或星状疤痕样改变。均无淋巴结转移 ,均末行二次手术。全组病例术后随访 1~ 10 (平均 5 .5 )年均未见甲亢或甲状腺癌复发。结论 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较困难 ,多于手术后病理诊断。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预后较好 ,但术后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