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成人脂肪肝与体重指数和血脂水平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平  李德平  常秋玲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85-2486
目的探讨成人脂肪肝与体重指数、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为社区防治脂肪肝提供依据。方法对平谷区滨河街道社区居民782人用超声诊断法、血脂检测法及体重指数法诊断脂肪肝、血脂水平和肥胖,并分析脂肪肝与体重指数、血脂的关系。结果筛查出脂肪肝人数368例,占47.06%(368/782),肥胖人数512例,占65.47%(512/782)。肥胖同时伴脂肪肝人数332例,占肥胖人数64.84%(332/512),脂肪肝患者中血脂异常274例,占74.46%(274/368)。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BMl)、血脂水平(TC、TG、LDL-C、HDL-C)与非肥胖无脂肪肝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伴脂肪肝患者与非肥胖伴脂肪肝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患者血脂增高类型是以混合型高脂血症、高TG血症为主与非脂肪肝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人群脂肪肝患病率高,脂肪肝与体重指数增大、高脂血症(尤其是混合型高脂血症,高TG血症)有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体检科2679名体检人群体重指数(BMI)、周饮酒量、血脂、血糖及脂肪肝进行检测.[结果] 脂肪肝组肥胖(体重指数(BMI)>25)、高血脂、高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总体人群(P<0.01);不同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5)有关(P<0.01);随着周饮酒量增加,脂肪肝患病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脂肪肝患病率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5)及周饮酒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71-972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与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为及早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762名进行健康体检,按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差异。结果除糖尿病外,不同体重组的高血脂、脂肪肝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脂肪肝外,不同年龄组的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肥胖与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和糖尿病存在相关关系,亟需采取早期、有效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为脂肪肝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参加健康体检的1118名机关干部,测量身高、体重,同时行腹部B超等检查,进行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脂肪肝检出率的对比分析,同时对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肥胖、超重及正常体重者脂肪肝检出率依次为56.0%、39.5%和11.4%,各组脂肪肝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组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70.7%,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的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控制体重是降低人群脂肪肝患病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健  郭忠琴  陆波  王云  杜健财 《现代预防医学》2014,(24):4451-4453,4456
目的调查和评估脂肪肝在体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探讨脂肪肝与高尿酸血症、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 984例体检人群相关资料,对1 752例健康体检B超检查确诊脂肪肝的受检者,根据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及体重指数的划分,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本次体检者中脂肪肝的检出率为25.3%,脂肪肝患者中伴发有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7.2%,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高于女性。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中体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重指数增加,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结论 (1)男性是脂肪肝的主要好发人群;(2)脂肪肝患者同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与高尿酸血症有着一定的相关性;(3)体重指数与脂肪肝具有显著相关性。脂肪肝受多种因素影响,脂肪肝的防治不仅要注意肥胖的控制,还应注意高尿酸血症等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血脂及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参加校体检所有人员均进行病史询问并检查血压、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心电图、胸透、眼底检查、空腹12小时的晨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空腹上腹部B超检查。对资料完整离退休高血压患者313例,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三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进行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TC、TG、LDL均高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MI与脂肪肝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s=0.911,P<0.01),肥胖组与正常组、超重组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升高,超重组较正常组血压值高。结论肥胖高血压患者应减轻体重,BMI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对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内肥素与儿童青少年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联.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9名体重正常无NAFLD和106名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无NAFLD 49名及合并NAFLD 57名,其中轻度42名、中重度15名)的血清内肥素水平.结果 体重正常组与肥胖组血清内肥素水平分别为( 1.75±0.37)、(1.71±0.37)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肥胖儿童青少年血清内肥素水平随着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上升[肥胖无NAFLD组为(1.59±0.36)ng/ml、肥胖合并轻度NAFLD组为(1.74±0.36) ng/ml、肥胖合并中重度NAFLD组为( 1.97±0.36)ng/ml,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β=-0.326,P=0.000)、丙氨酸转氨酶活性(^β=0.286,P=0.004)相关,不同程度NAFLD者内肥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0.246,P=0.014).结论 肥胖儿童青少年中血清内肥素水平与NAFLD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血脂及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参加校体检所有人员均进行病史询问并检查血压、体重、身高、腰围、臂围、心电图、胸透、眼底检查、空腹12小时的晨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空腹上腹部B超检查.对资料完整离退休高血压患者313例,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三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进行分析.结果 肥胖组、超重组TC、TG、LDL均高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MI与脂肪肝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s=0.911,P<0.01),肥胖组与正常组、超重组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升高,超重组较正常组血压值高.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应减轻体重,BMI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对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营养状况儿童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儿童脂肪肝的发生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脂肪肝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3所中学和2所小学.根据2005—2006年中小学生身高、体重体检结果进行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的筛选.对自愿参加的1011名7~15岁学生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进行肝脏B型超声检查和血脂、ALT的测定。结果超重、肥胖儿童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脂肪肝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除血清总胆固醇(TC)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超重和肥胖儿童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儿童。应加强超重和肥胖儿童肝脏B型超声的检查,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定量评价肥胖儿童脂肪肝中的价值,为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肥胖门诊就诊的331例肥胖脂肪肝儿童(脂肪肝组)及10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分别对两组儿童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其肝脏的剪切波速度(SWV)及杨氏模量值(EI),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最佳诊断界点值。并记录受检儿童一般资料,收集相关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比较肥胖脂肪肝儿童SWV值和EI值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脂肪肝儿童组与正常儿童组在年龄、身高以及丙氨酸转氨酶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4.010、4.587、3.562、7.015,P<0.05)。脂肪肝组SWV测值为(1.83±0.24)m/s,显著高于对照组(1.01±0.19)m/s,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肥胖儿童脂肪肝SWV的最佳诊断界点值为1.35m/s,灵敏度0.94,特异度0.81,ROC 曲线下面积0.932;脂肪肝组EI测值为(7.11±0.39)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5.94±0.26) kPa,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肥胖儿童脂肪肝EI的最佳诊断界点值为6.32 kPa,灵敏度0.96,特异度0.72,ROC曲线下面积0.879。肥胖脂肪肝儿童SWV值和EI值均与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SWV=0.401、0.450、0.488、0.352、0.697, rEI=0.377、0.463、0.501、0.331、0.611,P<0.05)。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能够准确无创的定量评价肥胖儿童的脂肪肝情况,对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定量评价肥胖儿童脂肪肝中的价值,为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肥胖门诊就诊的331例肥胖脂肪肝儿童(脂肪肝组)及10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分别对两组儿童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其肝脏的剪切波速度(SWV)及杨氏模量值(EI),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最佳诊断界点值。并记录受检儿童一般资料,收集相关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比较肥胖脂肪肝儿童SWV值和EI值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脂肪肝儿童组与正常儿童组在年龄、身高以及丙氨酸转氨酶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4.010、4.587、3.562、7.015,P<0.05)。脂肪肝组SWV测值为(1.83±0.24)m/s,显著高于对照组(1.01±0.19)m/s,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肥胖儿童脂肪肝SWV的最佳诊断界点值为1.35m/s,灵敏度0.94,特异度0.81,ROC 曲线下面积0.932;脂肪肝组EI测值为(7.11±0.39)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5.94±0.26) kPa,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肥胖儿童脂肪肝EI的最佳诊断界点值为6.32 kPa,灵敏度0.96,特异度0.72,ROC曲线下面积0.879。肥胖脂肪肝儿童SWV值和EI值均与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SWV=0.401、0.450、0.488、0.352、0.697, rEI=0.377、0.463、0.501、0.331、0.611,P<0.05)。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能够准确无创的定量评价肥胖儿童的脂肪肝情况,对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铁路机关职工的健康状况,分析其肥胖的发生与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450名铁路机关职工进行统一体检,按照体检标准,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内、外科检查,腹部B超、血液生化检查等.结果①肥胖症、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32.1%、43.7%、20.7%和56.6%,与年龄呈正相关;②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肥胖症组伴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患病率与非肥胖症组伴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体重指数与性别、年龄亦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铁路机关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其慢性病患病特点,采取改变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等措施,以减少肥胖,对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导致单纯性肥胖儿童出现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单纯性肥胖儿童脂肪肝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确诊的121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将121例单纯性肥胖儿童根据腹部B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测量所有儿童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值;空腹8~ 12小时后,行肝脏B超检查.对所有肥胖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登记、儿童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体格检查4部分.结果 脂肪肝总检出率为53.72%,其中男性患儿脂肪肝检出率(60.23%)显著高于女性患儿(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7,P<0.05).脂肪肝组患儿进食快餐频率以及吃零食、饮料频率高于非脂肪肝组患儿,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54、4.61,均P<0.05).两组患儿的父母饮食习惯以及家族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超过半数以上的肥胖儿童为脂肪肝患者,儿童个人的饮食习惯在脂肪肝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内肥素与儿童青少年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联.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9名体重正常无NAFLD和106名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无NAFLD 49名及合并NAFLD 57名,其中轻度42名、中重度15名)的血清内肥素水平.结果 体重正常组与肥胖组血清内肥素水平分别为( 1.75±0.37)、(1.71±0.37)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肥胖儿童青少年血清内肥素水平随着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上升[肥胖无NAFLD组为(1.59±0.36)ng/ml、肥胖合并轻度NAFLD组为(1.74±0.36) ng/ml、肥胖合并中重度NAFLD组为( 1.97±0.36)ng/ml,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β=-0.326,P=0.000)、丙氨酸转氨酶活性(^β=0.286,P=0.004)相关,不同程度NAFLD者内肥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0.246,P=0.014).结论 肥胖儿童青少年中血清内肥素水平与NAFLD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网膜素-1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为儿童脂肪肝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116名肥胖儿童分为肥胖伴脂肪肝组(61名)、肥胖不伴脂肪肝组(55名),同时选择正常体重儿童55名作为对照组,对每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测量,并行血脂、血糖、肝功等化验,留取静脉血清标本测血清胰岛素、网膜素-1、瘦素、脂联素水平等,判断三组间指标差异及网膜素-1与其他指标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判断有无脂肪肝与其他指标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腰围、体重指数(BMI)、网膜素-1水平对儿童脂肪肝诊断标准有无价值。结果 血清网膜素-1在肥胖伴脂肪肝患儿中水平较另两组水平低(P<0.05)。矫正年龄及腰围后网膜素-1与有无合并脂肪肝、瘦素/脂联素(LA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负相关,与脂联素呈正相关(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网膜素-1为脂肪肝的保护因素。腰围、BMI、血清网膜素-1水平对儿童脂肪肝诊断有一定价值。结论 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儿童中心性肥胖、脂代谢紊乱及脂肪肝密切相关,在儿童脂肪肝的发病中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研究体重指数BMI与血脂、血糖、血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高校2018年参加体检的3 860名教职工,按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偏胖组、正常组及偏瘦组,比较不同分组间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水平,并考察各组高脂血症、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情况。结果肥胖组和偏胖组合计1 889人占到48.94%;各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胖组、肥胖组与正常组相比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血尿酸(UA)在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偏胖组空腹血糖值(GLU)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重指数增加,高血脂、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及高血尿酸患病比例均明显增高,肥胖组、偏胖组分别与正常组、偏瘦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脂肪肝和高尿酸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结论高校教职工随BMI增高罹患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大大增加,应平衡饮食,加大运动量,把BMI控制在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17.
体质指数与脂肪肝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与脂肪肝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脂肪肝诊断标准与体质指数的判定标准,对2006年河南科技学院医院门诊1226名健康体检对象的体质指数和脂肪肝检出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1226被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312例,检出率为25.4%;在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人群中,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4.4%,35.6%和8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指数分布与相应脂肪肝检出率之间存在等级相关(r=0.987,P<0.01)。结论控制体重增加是预防脂肪肝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脂肪肝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随机抽样体检干部常规健康体检,以B超确诊脂肪肝。结果 脂肪肝在机关干部检出率35%,与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密切呈正相关,而与性别、胆固醇、血压无明显相关。结论 应采取降脂、减轻体重、禁酒、限热量,适当运动等措施预防脂肪肝。  相似文献   

19.
张超  李慧  邵正健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1):1346-1350
目的 分析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脂肪肝的关系,明确发生脂肪肝的BMI临界值,以便及时识别并干预脂肪肝高危人群。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成年人健康体检资料24 019例,根据我国目前超重和肥胖标准分成体重过轻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使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四组患脂肪肝的风险,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判断发生脂肪肝的BMI临界值。 结果 ①本次所选取长沙地区体检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为35.64%;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矫正混杂因素后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脂肪肝的风险分别是正常组的2.946倍和9.168倍(P<0.05),表明BMI增高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③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脂肪肝的风险在不同的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中存在差异(P交互作用<0.05)。④ROC曲线显示,男性发生脂肪肝的BMI 临界值为24.6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814,女性发生脂肪肝的BMI临界值为23.20,AUC为0.848。 结论 BMI增高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脂肪肝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男性BMI>24.60、女性BMI>23.20时,应重视体重管理,以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青岛港男性职工脂肪肝与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肥胖和向心性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 ,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 2 0 0 1年参加健康研究的 82 97名 3 5~ 80岁男性参与者的肝脏超声检查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 单因素分析肥胖和超重的OR值 (优势比 )分别为 7 87(95 %CI 6 69~ 9 2 6)和 2 5 7(95 %CI2 0 6~ 3 2 .0 ) ;向心性肥胖(腰围≥ 90cm)的OR值为 7 3 (95 %CI 6 5~ 8.3 )。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的调整OR值减小 ,但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重与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子 ,而向心性肥胖也是脂肪肝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要客观地确定体重与脂肪肝的关系 ,不但要考虑是否超重或肥胖 ,还要考虑肥胖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