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志学说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医学对人类情志活动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由来已久,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挥,已形成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医情志学说.笔者现就今后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亚健康状态与情志失调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约有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对情志失调引起的亚健康状态的诸多症状进行初步论证,调节情志既是防止亚健康发生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骨伤科的应用.方法 通过情志护理原则中的诚挚体贴、因人施护、言语开导、移情易性等相结合.结果 通过情志护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心理、生理上处于利于疾病康复的最佳状态,对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情志医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志医学是传统中医学的精华,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我国疾病谱的变化,情志医学研究愈显重要,情志医学研究要贯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以证为核心的病证结合研究和突出应用的整体研究”三大原则,构建集“预防,治疗,保健”为一体的崭新的情志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的相关性,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表明,情志和脉象的形成基础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喜、怒、思、悲、恐5种基本情志脉象的形成基础和脉象特点也与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平素多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肝气内郁,生热化燥,灼伤阴液所致.肺阴伤则多饮而烦渴,胃阴伤则多食而消瘦,肾阴伤则多尿而频,故治疗中多饮食调护而少情志护理.然而糖尿病与其他疾病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将调护的主动权交给患者自己掌握,而情志护理能调动人内在的积极因素,发挥自我控制的能力,对治疗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医情志理论探讨甘麦大枣汤对情志病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情志医学强调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契合。临床中通常将情志取类比象为"树状"结构,以树干(脏腑气血)为基础,而又不断分枝生长,可概括为阴阳两类,其中偏阳者情志亢奋,偏阴者情志退缩,越往远端,情志表现越复杂、越剧烈,可表现为"多情"的错综交叉。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虽主治妇人脏躁,但在临床中治疗郁证、脏躁、瘿病、不寐、癫、狂、痫等亦可收到较好疗效。中医的"情志树"理论正是以中医情志理论为基础,用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之虚,缓和肝苦之急,而达到调整心、肝、脾,稳定心神及脏腑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的心理状态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病人情志的好坏,心理状态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变化,医护人员应根据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医护观念,重视心理调节与治疗,努力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监护心理情绪的变化,辨证施治(护),达到使心身疾病患者恢复健康的目的。1 情志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时,即可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情志与健康的认识及情志调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人认为情志包含“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或“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情志既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哀、悲、恐、惊等)和外部表现形式(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语言表情等),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即与社会文化(道德感、审美感)密切相关。情志一方面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识过程,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情绪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因此,随着对人体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心理学研究的完善,情志的定性和内容也在不断地被更新和充实,其与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医情志致病和抑郁症发生的关系,从中医探讨和现代研究阐述情志致病的原因和特点,并对抑郁症的发生进行论述和发挥,运用中医情志致病学说来解释抑郁症的成因,为中医情志疗法和现代心理学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情志调护是中医数千年来治疗肝郁等身心疾患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大力倡导实施整体护理的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护理程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生活治疗方面的护理,同时,更要重视病人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其进行情志方面的调护,使患者消除情志郁怒的心理状态,通过调畅情志,通畅气机,达到肝气条达,使肝主疏泄生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从而缓解病症,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疗效,加速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情志因素和不孕症相关性中医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回顾,了解并掌握中医学关于不孕症与情志因素的相关性,试图从中医学情志致病学说方面探讨情志因素对不孕症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亚健康状态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情志因素是重要的一个因素.情志因素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长期的情志异常,会导致人体心理发生病态的改变,进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异常变化,从而产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改善情志状态能够改变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及发展,从而防止疾病的产生,是预防和调节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治疗环节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中"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情志因素的深入研究,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亚健康状态的内在机理变化,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情志护理与疾病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护理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情志致病的特点及护理方法作一阐述,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病情重,变化快,后遗症多,病残率高,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笔者在近五年的工作期间,对经CT扫描确诊为脑中风的74例病案分析,发现有40%~50%病历有明显的“情志“诱因;而在中风发病后的治疗过程中则有50%以上的病例出现明显的情志波动,因此,“情志“对中风的治疗及愈后应给予高度重视.   ……  相似文献   

16.
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理论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致情志病证日渐增多.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源流,对于防治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证,具有重要意义.先秦诸子从修身养性出发,对情志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但它所蕴涵的"心身合一"思想成为中医学情志理论发生、发展的文化与思想根源,对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的奠基之作-<内经>,在秉承先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一直将情志列为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活动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情志活动是以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情志异常则有损脏腑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产生。《内经》云:“百病皆于气也“。由此可见,七情致病是先伤于气,致人体气机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变。中医十分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志病是由七情太过,伤及五脏所引起的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状.中医治疗情志病有很多方法,只要辨论准确,都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及学习压力的影响,儿童情志病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伤寒论》描述了丰富的情志症状,并对后世精神疾病的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所载经方仍在广泛应用.文章基于中医对儿童情志病症的认识,结合崔霞教授临床验案3则,浅述《伤寒论》经方在儿童情志病症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20.
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中情志活动致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医注重整体,从中医角度剖析情志因素与心悸的关系,通过补益心脾、疏肝理气、补气养阴、清心化痰等方法治疗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