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多项止凝血实验指标和鲎试验对20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血浆内毒素水平和ⅧR:Ag均增高.其他凝血因子和ATⅢ减低.纤维蛋白连接素减低.结果提示:(1)止凝血功能障碍与内毒素血症(ETM)并存,并与疾病的进展密切有关;(2)ETM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肝硬化失代偿的程度有关;(3)ETM和止凝血功能异常的动态观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发现肝病患者常发生内毒素血症,其发生率的高低与肝脏病变的损伤程度和范围相平行,与枯否细胞吞噬功能有关。肝病的凝血障碍属多因子性,不仅有凝血因子的改变,也有抗凝血酶Ⅲ的降低。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揭示: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与Fn,凝血因子异常和AT-Ⅲ的变化显著相关(P<0.001),其中以HPT、FⅡ、AT-Ⅲ、Fn、ⅧR:Ag与内毒素血症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提示在引起肝脏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的诸因素中,不可忽视内毒素血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与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1972年Cardis首次对晚期肝病患者用鲎试验检出内毒素以来,关于各种肝病时内毒素血症(ETM)已有不少报道,证实了ETM和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内毒素血症与肝功能损害互为因果,从而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下面就有关内毒素对肝脏的影响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三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151例肝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三项凝血指标,并按病情轻重分三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凝血三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异常程度为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凝血三项指标检测可以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对肝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肝病时由于肝脏清除内毒素的能力下降,可出现内毒素血症(ETM)[1].这说明肝病与内毒素血症(ETM)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的研究已获得可喜的成绩,但其中医证型客观化方面的研究虽屡见于诸多刊物,但均较零散,故现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病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研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病与内毒素血症(ETM)密切相关,各种损害肝细胞的因素均可使肝脏降解内毒素的功能发生障碍而诱发内毒素血症,而内毒素和生物活性又可加重肝损害,两者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防治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毒素血症(ETM)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ETM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F)的发生而导致死亡[1-2].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内毒素定量检测及丽珠肠乐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并观察丽珠肠乐治疗肝病合并ETM的转阴率.方法应用偶氮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方法检测11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内毒素(ET)水平,并选择80例慢性肝病合并ETM患者,随机分丽珠肠乐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重症肝炎最高.重症肝炎组血清胆红素>342μmol/L、白蛋白<30 g/L及PT活动度<30%时ETM发生率为100%,ET水平高于血清胆红素(171 μmol/L<TB<342 μmol/L)、白蛋白>30 g/L及PT活动度>30%的患者.慢性肝病腹水患者腹水与血清ET水平均升高,分别为(315±80)与(342±83)ng/L.服丽珠肠乐治疗后,慢性肝病合并ETM组的转阴率较对照组为高.结论慢性肝病患者ETM发生率高,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丽珠肠乐能有效地减轻或清除ETM.  相似文献   

9.
肝脏在调控凝血中据有重要地位,约有75%的肝病患者可检出凝血异常。其凝血异常为多因子性,并取决于活化的凝血因子和抑制因子在肝脏合成和清除之间的平衡、有无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有凝血异常的多数肝病患者可无症状或仅在静脉穿刺和肝穿刺后出血,有的出血可危及生命或死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自新的检测技术,特别是自凝血因子抗原免疫检测的发展以来,  相似文献   

10.
对22例用综合疗法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观察,18例病人还检测了血浆血栓素B_2(TXB_2)和内毒素。治疗前病人全血比粘度(高切)、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及血浆TXB_2均升高;治疗期间均降低。18例病人中有13例发生了内毒素血症(ETM)。提示本疗法对改善重肝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疏通微循环似有一定作用;TXB_2、ETM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重肝时微循环障碍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肝脏疾病血凝4项结果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可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肝病时往往发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检测凝血因子所参与的凝血功能具有临床价值[1]。本文通过对60例肝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比较,认为凝血4项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检测对象60例健康查体者:年龄20~  相似文献   

12.
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美国仪器公司ACL-200型血凝分析仪,对172例不同病型的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TT)进行了检测,对照组选自我院骨科住院患者(无心、肝、肾功能异常)62例。结果在急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轻、中度)患者中这4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4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凝4项指标的检测可直接反映肝病轻重、肝功能状况、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肝病患者的病程进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肝脏疾病时PT、APTT、TT、Fig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同时检测四项凝血指标能比较全面了解肝病时凝血因子的减少程度,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以及由此掌握临床治疗的指征,并对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病时凝血指标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肠源性内毒血症(ETM)与肝脏疾病有密切关系,已引起临床重视。我们采用国产鲎试剂和显色基质Boc-Leu-Gly-Arg-PNA,建立了改良的鲎试验基质显色法,对肝脏病人的血浆内毒素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改良鲎试验基质显色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临床应用证明,该法可作为研究肝病中ETM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对象包括183例各种肝病住  相似文献   

15.
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各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四项凝血像指标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t检验。结果:1.除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组PT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及肝癌组FI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四项凝血指标均有显著差异。2.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发生异常的程度依次为重症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和肝癌。结论:在肝脏疾病时PT、FIB、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凝血像检查可视为肝功能指标之一,特别是对有明显出血倾向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均应作凝血像检查。  相似文献   

16.
饶丽华  夏海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44-3245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四项指数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血小板参数应用美国库尔特公司JT-TR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PT、APTT用手工法测定,F IB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检测对象有110例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者。结果:在肝脏疾病时,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同肝病严重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T、APTT、F IB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在肝脏疾病时,凝血象检查可视为肝功能受损指标之一,特别是对有明显出血倾向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均应作凝血象检查,而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为肝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初步评价提供了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鲎试验(limulus test,LLT)方法的改进,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引起注意。但国外报告多为药物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和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本文仅就ETM与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症肝炎(下简称重肝)及其肝外并发症的关系以及ETM的诊断和治疗,对国内外文献加以综述如下。病毒性肝炎的ETM发生率肝炎时,ETM发生比例较高,特别以重肝为突出(附表)。国外报道: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例中(Fumi-  相似文献   

18.
<正>肝脏在调控凝血中占有重要地位,约有75%~85%以上的肝脏病患者可检出至少一种凝血异常.其凝血异常为多因子性,并取决于活化的凝血因子和抑制因子在肝脏合成和清除之间的平衡,有无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凝血异常的多数肝病患者可无症状或仅在静脉穿刺和肝穿刺后出血,有的出血可危及生命,或死于食管静脉破裂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图1、2为正常凝血锁链反应和纤溶系统.  相似文献   

19.
吴晓春  王交田 《医学新知杂志》2009,19(4):247-247,249
目的 探讨126例不同肝病的凝血指标变化.方法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126例肝病的4项凝血指标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4项凝血指标的实时检测,对肝病患者出血倾向及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206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4项主要凝血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6例肝病患者检测结果与100例健康者检测结果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TB含量降低(P〈0.01)。慢性肝炎患者PT、APTT时间延长(P〈0.01)。TT、FT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病患者凝血功能4项检测明显异常,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