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导管固定器在ICU股静脉穿刺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行股静脉穿刺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导管固定器固定股静脉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固定法,观察两组患者局部渗液、针眼处有无红肿、卷边松动等情况。结果:试验组在局部渗液的发生率,非计划性更换贴膜的次数上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静脉导管固定器固定股静脉导管,能显著较少针眼处红肿的发生,减轻护理工作量,大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贴膜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两种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导管穿刺处局部皮肤过敏、局部感染、敷料松脱、导管滑脱、穿刺处渗血渗液等情况。结果: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患者易出现各种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肤过敏、导管滑脱及局部感染,敷料松脱的患者以 CAD 敷料组较多,渗血渗液以 IV3000组较多。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处护理需要根据临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类型敷料。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患者)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癌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穿刺(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所以,笔者尝试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解决了因缺乏肘部静脉而需插管治疗的患者的难题,2002年2月—2008年12月共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426例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1].其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2].PICC的常规穿刺点位于肘关节下2横指处[3],肘关节上部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患者肘窝处的静脉非常差,无法找到穿刺点,我科自2003-2010年经肘关节下静脉(贵要静脉的延续)穿刺留置PICC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386例,在治疗过程中对导管尖端部位细菌学培养,并针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迁延及频繁穿刺,局部组织病原菌感染发生几率越高;穿刺时已发热,也是导致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引起临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比率15.38%,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率51.28%,其他微生物感染比率33.34%;深静脉置导管12~15 d、16~18 d、>18 d患者导管尖端处组织感染的几率分别27.4%、44.4%、71.4%.结论 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迁延周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和严格督导导管留置护理操作对防治导管留置所致的感染具有极其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操作简单,操作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 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尤其是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选择[2].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目前在肿瘤内科的使用较为普遍,适用于需要多疗程化疗、需要长期营养支持以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恶性肿瘤患者.笔者近年来肿瘤内科使用PICC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等深静脉[1]。PICC操作简便且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能够减少对患者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从而接受长期输液的痛苦,因此PICC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实用。然而,PICC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尤其是导管脱入静脉内,这是PICC置管术最严  相似文献   

9.
ICU患者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比较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与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发生导管源性感染的情况。方法 将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Ⅰ组)、经股静脉穿刺组(Ⅱ组)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组(Ⅲ组)。每组各57例,观察3组患者局部感染和导管源性感染情况。结果 Ⅰ组、Ⅱ组均较Ⅲ组的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局部感染率高(P<0.01)。结论 PICC操作方法简单,导管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1 临床上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留置术 [1 ] 。由于中心静脉穿刺多在长期使用外周静脉造成穿刺困难、长期禁食需要静脉营养支持、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和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2 ] ,并且此种方法带来的危险和并发症较多。因此随着目前医疗技术发展 ,我院 ICU自 1996年以来采用了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法 (PICC)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6例患儿 ,年龄1h~ 8d,早产儿 3例 ,坏死性小肠炎 2例 ,早产儿伴呼吸…  相似文献   

11.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临床上广泛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其中,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避免反复静脉穿刺致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2].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er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其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艾滋病(AIDS)患者常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营养状况极差,需要长时间静脉输液治疗和应用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但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管状况差,反复浅静脉穿刺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大大增加医护人员职业性HIV感染的风险。为此,我院于2007年5月开始将PICC导管应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主要护理对策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首次穿刺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控制首次穿刺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在本院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资料,所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及实施穿刺护士的信息,按穿刺频次分组,统计分析首次穿刺成功率的部分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穿刺者因素。结果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0.48%;患者年龄小于50岁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患者大于50岁及以上组;贵要静脉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达92.86%,也高于非贵要静脉组;专科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穿刺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最低。结论年龄、穿刺部位和穿刺者工作年限是首次穿刺成功的影响因素。应充分降低穿刺失败的危险因素,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73例经肘静脉穿刺失败的新生儿改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73例新生儿经腋静脉穿刺全部成功并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论:新生儿腋静脉暴露较为清楚,可作为肘静脉暴露不佳时的备用静脉。  相似文献   

15.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目前常用的肿瘤化疗通路,虽然有效地减少了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肿瘤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但有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风险,而且对血管条件要求较高,需要频繁更换敷贴及冲管,给患者造成不便。  相似文献   

16.
艾红娟 《护理与康复》2011,10(10):926-92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在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制品、静脉输注高营养、化疗等患者[1]。CT增强扫描时,一般采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2007年3月至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全程护理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全程护理管理的体会。方法对5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实施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评价的全程护理管理。结果50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100%、置管成功率100%;置管期间出现穿刺点出血1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阻塞1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9%。结论全程护理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朱伟珍  陈彩荣 《护理与康复》2012,11(10):1000-10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给药的常用途径,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致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化疗药物外渗导致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研究表明[2],在较长时间的输液治疗中,PICC较其他外周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降低导管相关风险、节约费用,且操作简  相似文献   

19.
PICC 导管是指经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或化疗用药等,被认为是安全、经济、创伤小的一种可靠的静脉输液途径,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了外周静脉,减少了药物引起的渗漏,同时也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着一定的并发症及风险,拔管困难是其中之一,现将我科出现的1例经肱静脉PICC置管患者拔管困难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01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均取平卧位,肩背部垫高300,头向左侧,取胸锁关节至胸肩关节连线的1/3处,锁骨下缘1.5cm为穿刺进针点,右手持注射器于穿刺点朝喉结方向平行缓慢进针,置管深度为15cm。结果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99例,2例穿刺失败,导管放置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60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易固定,不影响患者的颈部及四肢活动,本方法相对安全,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