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灌注榄香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48例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雷替曲塞3 mg/m2、奥沙利铂100 mg/m2、表柔比星40 mg/m2),观察组给予肝动脉灌注榄香烯注射液(200~400 mg/m2)+TACE治疗(雷替曲塞3 mg/m2、奥沙利铂100 mg/m2、表柔比星40 mg/m2)。以上治疗每4~6周1次,末次随访时间为2018年10月31日。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66.67%、58.33%,DCR分别为87.50%、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PFS分别为(10.69±1.00)个月、(7.68±1.0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转氨酶升高等,两组间在发热、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痛、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榄香烯联合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安全可行,可减轻TACE术后不良反应,延长患者平均PF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06月收治的42例无外科切除适应证的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给予雷替曲塞(3 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表柔比星(40 mg/m2)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给予5-FU(500 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表柔比星(40 mg/m2)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以上治疗每4~6周1次,末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06月30日。观察两组的治疗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76.19%、38.10%,DCR分别为95.24%、66.67%,平均PFS分别为11.57个月、7.8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使肝癌患者获益,不良反应可接受。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探讨基于雷替曲塞化疗方案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介入治疗科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以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加TACE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缓解率高于对照组(χ2=7.467,P=0.006),观察组患者AFP和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6.622、2.338,P<0.001、0.022),两组患者其余化验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3年后,观察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0.00%、42.22%、33.33%,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2.86%、20.00%、14.29%。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显著性高于对照组(χ2=4.981,P=0.026)。[结论] 基于雷替曲塞方案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降低患者AFP水平,提高治疗效果,远期疗效方面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世坤  谢岳云 《癌症进展》2018,16(6):747-750
目的 探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6),研究组患者接受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栓塞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栓塞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情况、甲胎蛋白(AFP)改变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生存情况和AFP下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研究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TB、DB、ALT、AST、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WB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不良反应较少,其近期疗效与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栓塞效果相当,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化疗对比5- 氟尿嘧啶(5-FU )联合顺铂的方案(PF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 月至2014年12月连云港节第二人民医院84例病理确诊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方案同步放化疗40例和对照组PF方案同步放化疗44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DT= 60Gy/30f)。 化疗方案:试验组为雷替曲塞2.5 mg/m2,静滴d1,奥沙利铂130 mg/m2,静滴d2;对照组为5-FU 500 mg/m2,静滴d1~5,顺铂25mg/m2,静滴d1~3。化疗均于放疗第1、29d 应用,化疗2 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缓解率(response rate ,RR)、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1 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87.50% vs . 79.54% ,P = 0.329;32.50% vs . 18.18% ,P = 0.130;82.50% vs . 79.50% ,P=0.7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下降、放射性食管炎、心脏毒性明显减轻(P < 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相似(P> 0.05)。 结论: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方案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与PF方案同步放化疗相当,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下降,值得临床进一步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化疗失败后的30 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15例),一组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即雷替曲塞3 mg/m2,d1;奥沙利铂85 mg/m2,d1。另一组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即卡培他滨 1 000 mg/m2,bid po,d1~14,奥沙利铂 130 mg/m2,d1。以上两组方案21 d 为1个周期,每2 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 vs 对照组疾病控制率(DCR)73.33% vs 66.67%(P=0.69),总有效率(RR)20% vs 13.33%(P=0.6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3.91 个月 vs 3.72个月(P=0.32),中位生存时间(mOS)8.07个月 vs 6.48个月(P=0.64)。恶心、呕吐发生率、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毒性、口腔黏膜炎、腹泻、转氨酶升高及心脏毒性,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对于晚期胃癌的二线化疗,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疗效不劣于其他方案,且毒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晚期胃癌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探讨应用雷替曲塞介入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5例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雷替曲塞/奥沙利铂/吡柔比星方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记录观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术后3~6周复查血常规、肝脏功能、肿瘤指标AFP及影像学检查(DSA造影、CT、MRI)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结果] 35例患者完全缓解1例(2.8%)、部分缓解23例(65.7%)、稳定8例(22.8%)和进展5例(14.2%),有效率为68.5%;甲胎蛋白下降>50% 20例(57.1%)。中位随访时间为281d,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1.5d(95%CI:87.8~146.2)。主要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无Ⅳ级不良反应。[结论] 含雷替曲塞方案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含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的联合化疗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均采用含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方案共1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方案均以2周为1周期,其中采用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方案2例,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方案9例,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奥沙利铂方案4例。贝伐珠单抗5mg/kg 静滴,d1;雷替曲塞2mg/m2静滴15min,d2;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1h,d2;奥沙利铂85mg/m2静滴2h,d2。结果 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PR 2例,SD 10例,PD 3例,有效率为13.3%,疾病控制率为800%;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5.1个月(95%CI:3.404~6.813个月),中位OS为11.5个月(95%CI:8.985~13.930个月)。毒副反应主要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3~4级毒副反应以食欲减退、恶性呕吐、疲乏和血小板减少为主。结论 含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中的疾病控制率高,毒副反应可耐受,可推荐为Ⅲ期临床研究方案以及二线或二线以上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45例,其中23例(试验组)采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22例(对照组)采用5-Fu、甲酰四氢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比较观察2组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8.18%和14.29% (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3.64%和57.14% (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6.8和5.5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5和10.2个月,1 a生存率分别为54.55%和42.86%(P均>0.05).2组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为主;试验组转氨酶升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7.83% vs 31.82%,P<0.05),而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9.13%vs59.09%,P<0.05).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治疗中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雷替曲赛为基础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以雷替曲塞为基础方案化疗,其中二线治疗14例,三线及以上治疗17例,方案包括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TOMIRI)、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OMOX)、雷替曲塞联合吉西他滨(TOMGEM)、雷替曲塞单药(RTX)。按照RECIST1.1版标准评价客观疗效,按照NCICTC 4.0版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31例患者完成1周期以上的化疗,均可评价疗效,其中无完全和部分缓解患者,13例患者稳定(SD),18例患者进展(PD),有效率(RR)为0%,疾病控制率(DCR)为41.9%,中位TTP(m TTP)为63天,中位OS(m OS)为189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多为Ⅰ~Ⅱ级,患者均可耐受。结论雷替曲塞为基础化疗方案对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原发性肝癌仍有一定的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DTX)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晚期NSCLC患者100例,一线予以DTX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DTX剂量为75 mg/m2,后根据所得的血浆浓度与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及是否存在骨髓抑制进行分组。AUC在25~37 mg·h/L的患者分入常规组;<25 mg·h/L或>37 mg·h/L且存在骨髓抑制者分入试验组。常规组DTX剂量在后续周期中均按75 mg/m2给予。试验组后续周期中DTX剂量需根据上一周期AUC水平及骨髓抑制的程度在上周期DTX剂量基础上进行调整。 结果常规组(n=50)获 PR 16例,SD 21例,PD 13例;有效率(RR)为320%,疾病控制率(DCR)为74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5个月。试验组(n=50)获PR 19例,SD18例,PD13例;RR为380%,DCR为740%;中位PFS为58个月。两组RR、DCR和中位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4个周期AUC的均值差异较小,波动于31~33(mg·h/L),仅2例患者第4周期因骨髓抑制DTX减量25%。试验组第2周期35例患者DTX减量15%,8例患者减量25%,7例患者减量30%;第3周期5例患者减量15%,1例患者减量25%。随着DTX剂量的调整,AUC均值也随之减低,第4周期AUC均值低于常规组(30 mg·h/L vs. 33 mg·h/L, P<005)。常规组骨髓抑制的比例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而增高,而试验组骨髓抑制的比例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及AUC值的降低而减低,第4周期试验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远低于常规组(162% vs. 649%,P<0001)。 结论通过血药浓度调整DTX剂量治疗NSCLC,疗效与常规给药方法相当,不良反应减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HER 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41例接受过2种化疗方案后出现进展的HER 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41例,随机接受西达本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观察组,n=20)或安慰剂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对照组,n=21)。观察组:西达本胺30 mg口服,每周2次,服用2个月;第1天口服西达本胺的同时给予紫杉醇脂质体175 mg/m2静滴,21天为1个周期,化疗3个周期。对照组:安慰剂30 mg口服,每周2次,服用2个月;紫杉醇脂质体给药方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获CR 5例、PR 7 例、SD 5例和PD 3例;RR为 600%,DCR为 850%;对照组获CR 3例、PR 3例、SD 5例和PD 10例;RR为 286%,DCR为 524%。观察组RR和DCR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PFS为 52个月,长于对照组的 31个月(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西达本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HER 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与多西他塞联合奈达铂同步螺旋断层放疗(H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4月84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接受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方案同步HT治疗(RN+HT组),53例接受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方案同步HT治疗(DN+HT组)。HT处方剂量:PGTVnx及PGTVnd 70~72 Gy/33次,PTV1 60 Gy/33次,PTV2 50 Gy/28次,5次/周。RN+HT组:雷替曲塞25 mg/m2静滴,d1;奈达铂共75 mg/m2静滴,d1~d5。DN+HT组:多西他赛35~40 mg/m2静滴,d1、d8;奈达铂共75 mg/m2静滴,d1~d5。两组化疗方案均以21天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的远期生存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21.5个月。RN+HT组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2例;DN+HT组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3例,死亡3例。RN+HT组和DN+HT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3.5%和94.3%,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3%和9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不良反应包括口腔黏膜炎、皮肤损伤、腮腺损伤、咽喉炎、白细胞减少、体重减轻及恶心呕吐等,多为1~2级。DN+HT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R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晚期损伤主要为皮肤损伤、皮下纤维化和口干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方案同步HT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有效治疗方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31例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n=7)或联合化疗(n=24)治疗。阿帕替尼初始剂量为425 mg/d,联合化疗药物包括替吉奥、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采用RECIST 1.1版标准和NCI CTC 3.0版标准分别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全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治疗4周后31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18例、进展(PD)8例,有效率(RR)为16.1%(5/31),疾病控制率(DCR)为74.2%(23/31)。治疗8周后30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PR 3例、SD 18例、PD 9例,RR为10.0%(3/30),DCR为70.0%(21/30)。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的中位PFS为3.5个月,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转移部位及是否联合化疗之间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毒性和乏力,以1~2级为主。高血压及蛋白尿发生率较高,均为16.1%。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显著,毒性可控,可作为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7年2月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42例,其中18例初治患者,24例复发难治患者。阿帕替尼口服剂量为250~850 mg,同时根据患者体能状态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剂量调整;联合化疗方案包括单药替吉奥、XELOX、SOX方案和经导管肝动脉及胃动脉化疗栓塞(TACE),采用 RECIST 11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NCI CTCAE 4.0版标准评价不良反应,分析临床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预后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4个(2~6个),中位TACE次数为3次(1~3次);其中PR 3例、SD 22例和PD 17例,有效率(RR)为7.14%,疾病控制率(DCR)为59.52%;中位生存期(OS)为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0个月。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是否行胃切除术、TACE、联合化疗和阿帕替尼不同初始剂量均与RR和DCR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PF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阿帕替尼单药组较联合化疗组的OS差(HR=9.376,95%CI:2.178~40.361,P<0.05)。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高血压、乏力及腹泻,多为1~2级,发生率低,可耐受。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延长该部分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两种活检针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242例,其中157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全自动组),余85例使用半自动活检针(半自动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充足标本率、诊断效能(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全自动组的充足标本率为1000%(157/157),高于半自动组的953%(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81%(154/157),均高于半自动组的700%(7/10)和准确率为926%(7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组和半自动组的敏感度为992%(132/133)和944%(6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针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38%,高于半自动组的212%(P<005),两组气胸、血胸、痰中带血、穿刺相关感染、空气栓塞和和胸膜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引导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操作中,两种活检针各有优缺点,仅适用范围不同,全自动活检针充足标本率、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更高,并发症可控,半自动活检针针道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两种活检针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242例,其中157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全自动组),余85例使用半自动活检针(半自动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充足标本率、诊断效能(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全自动组的充足标本率为1000%(157/157),高于半自动组的953%(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81%(154/157),均高于半自动组的700%(7/10)和准确率为926%(7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组和半自动组的敏感度为992%(132/133)和944%(6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针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38%,高于半自动组的212%(P<005),两组气胸、血胸、痰中带血、穿刺相关感染、空气栓塞和和胸膜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引导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操作中,两种活检针各有优缺点,仅适用范围不同,全自动活检针充足标本率、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更高,并发症可控,半自动活检针针道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与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近期疗效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在解放军307医院确诊初治的103例H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前ALB和PA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其对HL近期疗效的影响。 结果2~6个周期化疗后,103例HL患者中达完全缓解(CR)60 例(583%),部分缓解(PR)37 例(359%),总有效率(RR)为942%。ALB<35 g/L组患者中CR 7例(200%),ALB≥35 g/L组患者中CR 53例(779%);PA<200 mg/L组患者中CR 23例(383%),PA≥200 mg/L组患者中CR 37例(860%)。与ALB≥35 g/L组比较,ALB<35 g/L组患者多伴有B症状、分期晚、节外侵犯、IPS评分高及CR率低(P<005); 与PA≥200 mg/L组比较, PA<200 mg/L组患者多伴有B症状、分期晚、节外侵犯、IPS评分高、淋巴结侵犯区域≥3及CR率低(P<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仅ALB是HL治疗获CR的独立因素。 结论治疗前ALB和PA与近期疗效CR相关,对HL的近期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含奥沙利铂(OXA)的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4月。收集含OXA系统化疗方案治疗HCC的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2.0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篇,合计6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OXA系统化疗方案对于晚期HCC患者具有一定的客观疗效,缓解率(RR)为14.0%(95%CI:9.5%~18.5%),12项研究中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4.7个月和9.5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9.0%和35.6%。中、重度(3、4级)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6.6%)、血小板减少(8.7%)、贫血(5.4%)、神经毒性(4.9%)、恶心呕吐(1.8%)以及腹泻(2.9%)。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亚洲和西方患者的RR分别为13.9%(95%CI:8.1%~19.7%)和14.2%(95%CI:5.3%~23.1%);亚洲患者群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3.0个月和9.4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2.9%和30.3%;而西方患者群依次为4.7个月、9.5个月、20.0%和42.4%。亚洲和西方患者群对含OXA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晚期HCC的RR、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含OXA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晚期HCC行之有效,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建议作为临床上合理、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