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50年代经络敏感人的发现为契机,国内学术界拉开了现代经络实质研究的序幕,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学科、多技术、多角度研究经络的局面。时至今日,经络实质已是假说纷出,莫衷一是。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经络实质研究应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是否经络就是某一特定的物质?如果不是,经络实质该怎样去理解?如果是,今天距离问题的解决还有多远?经络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应注意那些问题?作者在此略陈一己之见,以请教于从事和关注经络问题的学者。1 回到“实质”问题本身经络概念由来已久,其实质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已不是个疑问。而今实质问题重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与现代在“实质”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又一直对现代研究成果的评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经络养生?由于经络是存在于人体的总控制系统,因此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中提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实就是说经络不通了,疾病就来了,经络通了,就没有疾病了。因此,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经常的"通经络",不仅  相似文献   

3.
种焕朝 《光明中医》2016,(18):2620-2622
经络是"形而上"思辨与实践的产物,现有的研究方法是依据西医概念理论,依据基石哲学,通过医学生物科学实验发现西医概念基石本体,这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经络的根本原因。本文提出从中医概念,依据基石哲学,构建中医概念基石,从而在经络概念基石内找到经络本体。简而言之,原创性的构建中医经络概念基石,发现经络基石本体。  相似文献   

4.
经络的发现与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现代科学实验验证了经络学说,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并对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存在形态、发现途径等进行探讨,并提出内视是发现经络的另一途径,中医理论是内视的真实写照,经络研究涉及的物质更微观,研究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面对阻碍中医学复兴发展的重大障碍,虽然经过现代医学几十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明确定论的人体经络实质,反过来探寻中国古人是如何发现人体经络的。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以及通过对中医学的源头《黄帝内经》[2]等书籍的学习、思考,从实践之路、理论之路两个方面来探寻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结果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实际上已经明确写在《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了。结论不是人体经络不存在,也不是现代人不如中国古人,只是中国古人走的这条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石破天惊,大大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能力,现代医学之所以研究人体经络实质几十年未果,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思考经络     
经络是人有机体中各系统结构的功能组合,它既不独立于任何一子系统,也不是各系统功能的相加和,是存在并独立于各系统之间,与各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系统结构之间的分离,即经络的功能结构也消失,经络的结构性、功能性是各解剖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联系的,人体各解剖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不可分性是经络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7.
穴位与经络是怎样被古人所发现?二者关系如何?孰前孰后?——这个问题是现代热衷于经络实质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们所十分敏感的问题,是揭示千古“经络”之谜所必需弄清楚的迫切问题之一,但是它却至今也未解决。关于穴经起源关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 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 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9.
在中医学中,经络学说是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道.纵者为经,横者为络.经络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经络者,可以决生死治百病,不可不查".<灵枢·经别>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进一步说明了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然而,正是这个在人体中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经络,却因为研究者们不能在尸体上找到具体的线路或实体物质,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大讨论.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经络根本就不存在,中医是建立在沙漠中的大厦,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是不科学的,中医学充其量也只是一门经验医学的说法,等等.如何看待、认识经络,针刀医学提出了新的的观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康清  张瑜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46-1747
用现代科学实验验证了经络学说,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并对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存在形态、发现途径等进行探讨,并提出内视是发现经络的另一途径,中医理论是内视的真实写照。经络研究涉及的物质更微观,研究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11.
从生物进化过程探索经络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经络的发现与利用是中医学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重大历史贡献。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保健等方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国内外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各种有价值的学说,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广为接受的理论。经络本质这个千古之谜一旦被解开,不仅可促进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而且也将丰富现代医学内容,对世界医学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经络实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经络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取得了较新的认识。但对经络的实质、经络活动的物质基础等问题,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和统一认识。在研究经络实质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脉管、经脉和经络的概念和本质,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3.
经络生物膜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现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自身器官探索人体奥秘,感知生命规律而发现的,实践证明中医的针灸、推拿、药物归经,气功导引的大、小周天无不以调整经络祛病而康复的。早在汉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对此就有了十分详细完美的记载。历史充分证明经络理论在中华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和人类的强身健体中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经络现象的发现和经络理论的产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现代医学却是用和这一模式完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人体机能调节、物质变化和生命过程的,这就使中西医基础理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分歧,影…  相似文献   

14.
Li SY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5):462-466
系统考察明清至民国西医东渐过程中,西方"nerve"被译入我国的整个经过以及它对经络理论认识与研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erve"在明清时期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语,直至清末民初我国才由日本引入"神经"这一翻译方式,这时我国医家才开始探索经络与神经的联系,继而引发了我国对于经络实质探索及其研究思路的明显转变,并对此后直至当今的经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金凤汉经络实体”的验证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和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经络学说是中医解释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临床症状的重要理论.但我国几十年来的研究均未找到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之外的经络系统.1961年,朝鲜金凤汉发现机体内存在有经络的实体结构,穴位内存在"凤汉小体",血管内存在有"凤汉管".我国对朝鲜的重大科学发现非常重视,1963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数版篇幅全文刊载了金凤汉"关于经络系统"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6.
正"督脉"之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督脉"的发现,使经络系统有了脊梁,是针灸学一大幸事.但遗憾的是中国针灸学一直延用<灵枢*经脉>篇描述的经络系统.由此使经络系统一直处于体表直接与脏腑相联系状态,也由此一直使"督脉"闲置.今特挥笔以正"督脉"之位.  相似文献   

17.
对自身出现的经络感传现象,经上的思索探求,认为经络产不等于神经系统,然而经络亦不能脱离神经系统,经络亦是以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的。“经络”是非物质的,“经络”只是一种“信息”,是一种“现象”,它是以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的,类似于电脑之“硬件”与“信息软件”的关系。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电脑”,有着一套更加复杂高级的“经络信息”系统。正因为经络是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物质所以,经络是可以感知的,可显示  相似文献   

18.
经络研究三维定位是关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了人体内的经络和脏腑,创立了藏象和经络理论,作为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的核心。用以阐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而指导中医各科的医疗实践。 中医经络理论历经千年,不同人士不同认识之间难免有不同之处,不在求同存异基础上达成共识,就不可能认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就不能形成合力。至于共识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必须承认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经络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经络理论是建立在人体内经络解剖知识基础上。中医理论范畴中的阴阳五行所以称为学说,而不是中医理论核心之一,就是因为它没有解剖基础,就是没有三维定位。 经络是先天生成的,《灵枢·经脉》篇明确记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水谷入胃,脉  相似文献   

19.
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环不已,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经络确实存在,经络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脏腑与伤寒六经以经络为基础,脏腑间的表里关系与六经间的表里关系以及六经传变也都是以经络为物质基础。实测经络有关穴位,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揭示经络流注与伤寒六经传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这是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但从解剖学的角度上看 ,人体除血管外 ,并不存在另外一种可以运行血液的通路。因此有人认为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实属荒谬之言 ,也有人因此否定经络的存在。笔者认为若不能从理论和临床上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经络学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如果仅仅把经络解释成是古人对血管的肤浅认识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对经络与血管的问题 ,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了经络和血脉之区分 ,而且也了解了心与血脉的关系。如《素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