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我们在经络实质研究过程中困惑与成功的实践转换,说明在中医学的研究中高度重视原汁原味的古典科学思想和理论有多么重要,呼吁大家以<黄帝内经>作为研究的起点,恢复中医科学体系的真面目,而不是一味从现代医学中寻求解释.  相似文献   

2.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6,11(6):25-26
1国内外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实质性的进展甚少,其根本原因是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大多从现代医学的观点出发,以寻找、发现特定的经络组织结构为目的,而不顾经络的本来含义。有学者认为,通过解剖,《内经》已有心、肝、肺、脾、肾等五胜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记载,此时的古人亦应见到血管与周围神经,但《内经》以“经”与“脉”来描述它们,而针刺的得气,显然指的是神经功能,放经络的实质是神经系统[1]。这是以偏概全,如果神经就是经络,那么经络研究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当然,古人在解剖过程中可能见到血管与神经,但是…  相似文献   

3.
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灵枢》中有关古人骨度尺寸的记载 ,折合成现代公制长度单位 ,即 1寸≈ 2 333cm ,再在现代人躯体骨骼上进行比较验证 ,发现两者之间几乎吻合。有关肠度尺寸数据 ,先以 1寸≈ 2 333cm折算 ,再以一个矫正系数 0 5973 ,所得数值与当今人体解剖学肠道长度也十分近似。从而显示了中医学源远流长 ,其深渊理论是建立在先人当时所能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积聚是中医学的一大类重要概念,现代多指发生在胸腹内的包块。本文从文字学角度出发,在明确积、聚字义内涵的基础上,从《黄帝内经》中提取积聚相关概念对其进行剖析,发现《黄帝内经》中积聚的概念内涵丰富,包括脏腑之积聚,筋脉、经络、体表之积聚,即是在人体之内不同物质与形体、组织不同形态的聚集,对于积聚的病因病机则未进行深入探讨,这些积聚的分类雏形为后世不同积聚概念内涵的界定以及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杨阳  王非 《中医药信息》2009,26(5):14-15
对《黄帝内经》提出的平人从人之生长、色脉、解剖、阴阳和脏腑五个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总结《黄帝内经》时期的平人标准,以期为现代中医学人体标准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养生学的奠基之作,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组织、器官、系统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黄帝内经》清晰地描述了人体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全身络脉的循行分布情况,深刻地揭示了经络系统组成的简洁性、多样性与统一性。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曰:“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经络隧道呈不连续的管形结构,粗细因段而异,其横断面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管形等结构。经络隧道内流动着呈液晶态的物质,发出不同的色彩,使得经络象一条条光带,似一根根银丝。人…  相似文献   

7.
陈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4-115
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核心学说之一,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学术积淀与总结。从《黄帝内经》至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都对人体经络的起止、走向、相互连络等等现象与规律作了具体的阐述。根据历代的医药学著作表明:经络学说形成的直接依据,不是建立在如同解剖学、生理学等方法所得的实验资料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医学工程工作者通过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证明:经络具有电、热、声、光、磁、同位素的循经移动等生物物理学的特异性。本文以经络和生物电学的研究近况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医学工程学方法,提出了经络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霞 《光明中医》2012,27(6):1067-1069
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数学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模式之一,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特别是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理论的核心思维模式,贯穿于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疗养生等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中医学中数学思维主要有3个方面的运用:①以数理哲学建构中医理论体系;②以数学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③运用数学思维指导临床治疗.中医数学思维模式启迪我们,应引入现代数学方法认识人体生命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是中医学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自然界和人的组成、变化及关系,以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等各个方面。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元整体观",而不是"合整体观",元整体的本原是混沌一元的整体,由整体产生出部分。"气一元论"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由混沌一元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阴阳生万物。中医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孕育和发展,"气一元论"贯穿《黄帝内经》始终。因此,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属于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对中国古代的医疗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之为医之始祖。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本文暂且不议。《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探析经络腧穴望诊思想,提炼、分析《黄帝内经》原文中相关论述并与临床实际相对应。从经络腧穴望诊概述、望经脉、望络脉、望腧穴四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望诊内容在针灸临床辨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表明《黄帝内经》中望诊理论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内经》经络虚实辨别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o HY 《中国针灸》2010,30(8):683-685
对《内经》辨别经络虚实的方法进行研究总结,结果发现《内经》经络虚实辨别的方法极为精详:从寸口人迎脉、经络病候及经络望、切诊等方面综合判断,即可明确诊断经络之虚实。临床实践亦表明,掌握《内经》经络虚实辨别方法,指导针灸临床,有助于提高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从不同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方法:选取《黄帝内经》权威训诂本及《黄帝内经》三个英译本作为语料,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中《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结果:翻译《黄帝内经》经典语句时,应本着等效翻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黄帝内经》的原貌,从而忠实传递《黄帝内经》的医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结论:《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不仅给其他中医经典书籍翻译提供借鉴,而且对典籍翻译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经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内涵也随时间不断扩充,然而,经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经络,血脉,穴位是如何联系到了一起,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足厥阴经为例,通过梳理秦汉时期保存较完整的中医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虾蟆经》《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进而分析经脉理论在早期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规律,以期为足厥阴经甚至经脉理论的多重构成寻找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王珍  梁丽娜  唐由之  周尚昆  白星旸 《光明中医》2014,29(12):2494-2495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分析探究,阐释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解剖概念、病因病机、眼睛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对眼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眼为人体重要的五官之一,主司视觉.中医眼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积淀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眼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集先秦医学之大成,奠定了临床各科的发展基础,眼科的许多基本理论亦源于此.该书首次使用了眼的一些主要解剖名词,初步探讨了眼的生理功能以及眼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到的眼部病症计40余种,并提出了眼病的针刺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灵枢经》经脉篇中经络内容的分析,结合各医学专家治疗心脏疾病的经验以及临床古代治疗常用方剂,探索中药治疗心脏疾病的经络理论支持。方法以经脉循行、经脉痛候、络脉、络脉病候为研究对象,寻找与心相关的条文并结合古代常用治疗心脏疾病的中药处方,寻找之间的关联。结果心脏疾病治疗处方与经络理论具有相关性。结论中医经络理论可以指导内科辩证论治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文章就《黄帝内经》关于人体健康标准的条文,归纳出"平人"的普通健康标准内涵是形与神俱、九候若一、阴平阳秘、婉然从物;且《黄帝内经》健康概念还包括"真至圣贤"的高龄长寿模型,"小少壮老"的生命全周期维度,及"女七男八"的特殊生理演变规律;四者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共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黄帝内经》健康标准。该标准将为"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医学"模式提供健康评判准绳。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作为最古老以及最宏伟的医学经典书籍,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亦是对战国之前医学成就以及大量的临床医学成果进行一次归纳性的总结。《黄帝内经》对五脏热病的论述,内容丰富,散见于其他篇章,其中对肝热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皆具有详细的记载,众多学者皆尊奉之为圭臬。“肝热病”属于脏腑热病其中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情况难以分辨,临床辨证存在着较大难度。诸多中医学者对肝热病患者进行辨证与分析时多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的学术思想,可见《黄帝内经》理论对肝热病临床辨证指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医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地阅读、系统地整理、精准地梳理与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理论体系、“肝热病”的理论体系、肝脏的藏象特点、肝热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肝热病的临床表现,旨在能够全方面剖析出“肝热病”相关的生理本质、病理表现。文章为临床肝热疾病的诊疗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以及较具体临床表现,以帮助广大中医界同仁可将肝热病相关理论更准确地运用到临床诊治中,以便提高肝热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7):661-664
效仿古人采用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方法,辅以推理,证之以古代医学典籍,结果认为经脉常以气的形式被感受到.营气即经气,它源于对呼吸的体验,而卫气则与感受睡眠有关.经脉理论部分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求诸内而不求诸外、重视生命修为和感悟的思维形式."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理论建立在针刺"得气"来自卫气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