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占40%-50%。室速、室扑和室颤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最主要原因,为65%-8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72 h内心电图fQRS的发生情况,分有fQRS组(A组),无fQRS组(B组),A组又按fQRS出现的导联数分为A1亚组(出现在2个导联)和A2亚组(出现在2个以上导联)。观察不同组梗死部位分布情况及住院期间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心肌梗死(MI)分布率显著高于B组(均P0.05);A2亚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MI分布率显著高于A1亚组(均P0.05)。结论:AMI后心电图fQRS者出现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出现(尤在多导联出现)fQRS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主要为:终止急性发作或减慢心室率,预防复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树春 《山东医药》1995,35(1):36-37
定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早、室速和室颤(室扑为时短暂,多为室颤的前驱)三种形式。慢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定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其病程较长者。心律失常的治疗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难题,慢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尤为棘手。  相似文献   

5.
正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扑动(简称室扑)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毫无症状,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在另一些患者,室性  相似文献   

6.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及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颤)及心室颤动(室颤)。持续时间少于30秒的室速称非持续性室速,超过30秒称持续性室速,有时需电击终止。按室速形态可分为单形性及多形性室速。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但也可以发生在正常人、水一电解质和(或)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应用某些药物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激动(微折返及大折返)及自律性异常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过早搏动(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等。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8.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评定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期常见的心血管疾患,根据其预后可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三型。良性型表现为室早、二联或非持续性室速,多无器质性心脏病,预后好。潜在恶性型多有器质性心脏病,伴左室功能损害,猝死危险性较大,应积极治疗。恶性型表现为持续室速、扭转性室速或室颤,多有显著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左室功能不全,猝死危险性极大,需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9.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室颤或具有潜在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易恶化为室颤,均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重症心肌炎,少见于无心脏结构异常者,如特发性左室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LQTS、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多形性室速、室颤等。  相似文献   

10.
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有15%的新生儿、33%的青年人和66%的成年人存在室性早搏(室早),但心脏正常者很少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性猝死发生率极低。但对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早可能发展为室速或室颤。因此,临床医生评估室早时,需要对室早进行危险分层,决定是否需要对室早进行干预治疗并选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室早指数对器质性病变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06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病变两组,统计室早个数、室速和室颤的发作阵次及诱发室速、室颤的室早联律间期、室早前次心搏的QT间期。结果106例患者中,平均24h室早总数12066±1105个;阵发室速662±79次,53例由RonT室早诱发,其中器质性病变46例(86.85%);阵发室颤39±5次,均发生于器质性病变者,其中11例(68.8%)由快速多形性室速诱发;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病患者中诱发室速和(或)室颤的室早联律间期分别为340±15ms和420±20ms,室早前次心搏的QT间期分别为420±10ms和410±25ms,室早指数分别为0.90±0.10和1.00±0.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室早指数在0.78~0.83之间时,易诱发阵发性室速和室颤,尤其是器质性病变者,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4例,探讨其标测方法和消融效果。方法 4例病人均为男性,64岁、75岁、73岁和60岁。分别于前壁心肌梗死后19天、45天、3天和10天出现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颤动(室颤),经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病例1、3、4的单形或多形室速、室颤均有频发室性早搏诱发,病例2植入ICD后服用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使反复发作的室速暂时得到了控制,但ICD植入一月后室速再次频繁发作。室速均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心电轴左偏。标测和消融方法为在左心室内标测到室早或持续室速时最早激动处后进行射频消融。结果病例1、3、4均可记录到呈右束支阻滞(RBBB)伴电轴左偏和/或右偏形态的室早,在这3例患者中室早均可诱发室速。在频发室早下行标测和消融,激动标测显示3例患者的室早最早激动处在左心室中下部位,室早时浦肯野纤维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40-50ms,且窦性心律时在同一部位可记录到清晰的提前QRS波群的浦肯野纤维电位。3例分别于最早激动处且标测到浦肯野纤维处放电6次、8次和16次,均成功消融室早。病例3因为出现了另一形态的室早,于左室前内侧反复消融5次,另一形态室早亦消融成功。病例2中没有记录到室早,心室程序刺激诱发2种形态室速,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有电轴左偏。在左心室内标测到浦肯野纤维提前室速起始最早60ms处进行消融,成功消融室速。4例分别随访7年、6年、4年和6个月,病例1和病例3无室速和室颤复发,病例2有1次ICD放电,病例4复发室早诱发短阵室速,但无持续性室速、室颤和晕厥发生。结论 MI后频繁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可能由起源于左室浦肯野纤维网的室早或室速所诱发,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早或室速对?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  相似文献   

1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从发病至死亡时间短,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得不到及时抢救,患者多死于院外。无论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患何种类型的心脏病,其猝死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其中80%以上是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即所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足20%的患者死于缓慢心律失常。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患者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积极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过因室速或室颤而心脏骤停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危险分层通常所说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  相似文献   

15.
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易发生猝死。我们以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了解信号叠加心电图(SAECG)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SAECG和心室晚电位(LP)与70例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结果提示:非器质性心脏病伴VA组的SAECG三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无LP出现;器质性心脏病伴V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otal QRS、Under40μV的时限明显延长,Last40ms的电压明显减低(P<0.001),而且器质性心脏病人中室速组LP的出现率较频发室早组高(P<0.05)。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肌梗死(MI)后血运重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2例.方法 2例病人为男性,64岁和73岁.前壁MI后出现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经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2例患者室速、室颤均由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室性早搏(室早)所诱发.标测和消融方法为在左心室内标测室早时最早激动部位后进行射频消融.结果 2例均可记录到频发呈RBBB图形室早,在2例患者中室早均可诱发室速,与临床诱发方式相同.左心室内激动标测显示2例呈RBBB伴心电轴左偏形态的室早的最早激动部位在中下间隔,室早时浦肯野纤维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均为50 ms,窦性心律时在同一部位也可记录到清晰的浦肯野电位,2例分别放电6次和8次,均成功消融室早.2例分别随访49个月和4个月,无室速和室颤复发.结论 MI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可能由起源于左心室浦肯野纤维网的室早所诱发,经射频导管消融MI后药物和血运重建等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持续性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发作时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可导致猝死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室速和室颤。本文重点介绍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和室颤研究进展。1经射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动过速95例临床及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95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心电图分析认为:早搏指数和易损指数对预测室速和室颤并不可靠,而多源性及成对性室早与室速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室速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加速心室节律型室速预后并非绝对良好,其中由室早诱发者易转为早搏型室速或室颤;在心动过缓及/或低血钾症者若伴Q—T间期延长易发生室速;并行收缩型室早并非多由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其预后似比以往的估计为好。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蚀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速与室早各2例。治疗后3例心律失常消失,1例术后发作一次非持续性室速,再用氟卡胺变为有效。随访3—6个月,未发现与消蚀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