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对踝关节骨折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评估作用。方法将该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入院就诊的6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后拍摄X线片,分析观察经踝关节手术后是否存有胫腓联合间隙、下胫腓联合重叠、踝关节内侧间隙,判断复位情况,以CT扫描为参考标准,探究X线对踝关节骨折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评估作用。结果通过对66例患者进行术后CT扫描,发现存在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有26例,以CT扫描为参考标准,经统计学检验后,X线片诊断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多角度投射加应力位片可降低漏诊率。结论为了确保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得到确切治疗,需要对其行踝关节正位、侧位、踝穴位及踝关节外旋应力位X线片检查,判断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效果,并加用CT来详细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并对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进而探讨推荐此类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入院患者的筛选,分别通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Takakura评分。评估内容包括踝关节功能,行走有无疼痛,X线示骨折解剖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非手术治疗组优良率90.4%。手术组优良率95.0%。随访时踝关节X线片未发现植入物松动、移位、断裂及螺钉拔出等迹象。结论:踩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术前诊断,手术和非手术正确区分及恰当治疗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李西要 《光明中医》2012,27(6):1150-1151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了解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和其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关节联合分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本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治愈者有30例,显效者有25例,有效者为2例,无效者为1例,总显效率为94.8%.无一例出现骨不连或者畸形愈合及下胫腓不稳定功能障碍.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关节联合分离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骨解剖关系,改善预后,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8例下胫腓关节分离5例合并有内踝骨折,4例合并有外踝骨折。显露下胫腓关节,将腓骨推入胫骨的沟槽中,从而使腓骨和距骨移向内侧,回到正常位置,不必缝合或重建韧带的连接。保持踝关节背屈30度住。距踝关节面近端1—1.5cm横行穿入一颗螺钉,经腓骨进入胫骨,术后用石膏管型固定,经随访,13~25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效果优良。2例出现行走时患踝疼痛,足背屈受限,螺钉折断,未见胫腓关节再分离病例。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骨折通常因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而使踝关节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使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治疗处理不当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已得到大多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下胫腓联合分离容易被忽视。2005年3月—2009年7月,本院收治15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16~63岁,平均36岁。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根据AO分型[1]:A型4例,B型4例,C型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胫腓联合分离。1·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使用止血带,以减少出血,使术野保持清晰。手术选用内外踝标准切口,先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带袢钛板与下胫腓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9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50例,骨折均采用相同内固定方式治疗,根据带袢钛板或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式不同分为带袢钛板组26例和下胫腓螺钉组24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手术情况及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记录末次随访2组下胫腓间隙(TFCS)、重叠距离(TFOL)、踝关节屈伸活动度、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获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骨折愈合良好,X射线片显示无下胫腓分离、踝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表现,踝关节功能良好,2组患者TFCS、TF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带袢钛板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AOFAS评分明显高于下胫腓螺钉组(P均0.05)。下胫腓螺钉组出现下胫腓螺钉断裂1例。结论带袢钛板及下胫腓螺钉内固定均可恢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踝关节稳定性,但带袢钛板反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治疗。方法本组46例踝关节骨折,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自后方复位加压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行内外踝复位固定后仍有踝穴增宽者,以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另加石膏外固定。结果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18周,平均14.5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分,疗效:优4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须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中应充分重视外踝复位及下胫腓联合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atellier-Chastang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采用Gatellier-Chastang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71岁,中位数50岁。合并外踝骨折4例,合并外踝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2例,合并内、外踝骨折及踝关节半脱位10例,合并内、外踝骨折及踝关节半脱位、下胫腓联合损伤4例,合并外踝骨折、三角韧带损伤、踝关节半脱位2例,合并外踝骨折、三角韧带损伤、踝关节半脱位、下胫腓联合损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22 d,中位数9 d。术中先复位Die-punch骨块,对合关节面平整后再复位固定后踝骨折。术后1周,在X线片上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估标准(1965)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依据上述评价标准,本组解剖复位19例、复位可3例、复位差1例。骨折复位可的3例,关节面挫伤、软骨剥脱,关节面骨质有缺损;骨折复位差的1例,关节面出现约0.5 cm的台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中位数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22周,中位数14周。末次随访时,本组踝关节AOFAS评分(82.70±14.76)分,优15例、良5例、可3例。结论:Gatellier-Chastang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骨折复位、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临床相关资料探讨经外科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4例自2007年9月~2010年12月来我院进行临床诊治的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病例进行切开复位,并对骨折部位行内固定,术后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装况进行跟随回访.结果:在跟踪随访6~36个月后,20例患者均骨折愈合,切口无一例发生感染,根据X光片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评价治疗效果,符合优级标准的为13例(65%),符合良级标准的为4例(20%),符合中级标准的为3例,切开复位外固定手术治疗的优良率达到了85%.结论:对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患者的骨折治愈和功能恢复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应用弹性阻挡式外固定钳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分离的技术与方法。方法:根据踝关节的解剖特点、生物力学特点以及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分离的损伤原理,设计出弹性阻挡式外固定钳。结果:弹性阻挡式外固定钳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分离既可起到防止错位的固定作用,又能使损伤部位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应力,同时满足关节活动时下胫腓联合的轻微活动,给损伤部位提供一个良好愈合的力学环境。结论:弹性阻挡式外固定钳为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分离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一帆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178-178,177
目的:观察分析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0年期间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22例和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20例,均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术后随访评价两种骨折患者恢复指数。结果: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组:3分的有10例(占50.00%),2分的有7例(占35.00%),1分的有3例(占15.00%),恢复指数为2.35。比较两组3分例数和恢复指数,踝关节骨折组显著高于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组(x16.271,p〈0.05;x15.206,p〈0.05)。结论: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较治疗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更佳,更适合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创锁定加压钢板(LCP)技术与传统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胫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LCP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2组病例平均随访12个月,对照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9.5±1.9周,治疗组为16.2±2.1周。根据AOFAS踝关节治疗组的满意率为94.4%,对照组为77.8%。结论:应用LCP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严重Pilon骨折病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后均行胫骨远端“L”锁定加压钢板固定,10例关节面塌陷处骨折均行取自体髂骨填塞植骨,术中同时修复关节囊。手术后及早功能锻炼。结果:10例病人按时随访。疗效评定满意。结论:严重的Pilon骨折关节面塌陷。对该类骨折易行手术治疗,采用有效的内固定材料,对塌陷的关节面行填塞植骨,对关节囊行修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改良膝关节镜下应用羟基磷灰石界面螺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Ⅲ型骨折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例胫骨平台SchatzkerⅢ型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对塌陷移位的骨折进行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打压填塞植骨,羟基磷灰石界面螺钉支撑固定,同时处理合并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创口或关节感染、皮肤坏死、创口不愈合或骨筋膜室综合征出现,骨折均获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优16例,良2例。结论:关节镜下使用羟基磷灰石界面螺钉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Ⅲ型骨折,具有切口小,直视使骨折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并可再次调节复位高度,固定可靠,避免日后复位高度丢失,无需另行切口经皮螺钉固定及C臂机透视,无需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可同时处理合并的关节内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66例鼻骨骨折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66例外伤,鼻部CT检查诊断鼻骨骨折66例,诊断率1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鼻骨骨折以其全面性、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作为诊断鼻骨骨折首选方法,能够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2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摄片、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对关节面碎裂情况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有利于术前骨折的分型,手术证实了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骨折情况。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等,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配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总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93.0%和72.0%,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配合手术较单纯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髓内钉与经皮锁定钢板手术应用于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确诊的8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设组,对照组(n=40)接受经皮锁定钢板术治疗,研究组(n=40)接受髓内钉手术处理,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随访8个月的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与透视次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其余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随访,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用于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处理,对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与经皮锁定钢板基本相当,并可减少术中出血,加快术后恢复以及骨性愈合,相对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折损伤手术治疗。方法:膝部损伤:胫骨平台、股骨髁骨折伴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病人42例手术治疗。结果:36例获随访,按HSS评分标准1:优19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结论:膝关节骨折损伤,良好解剖复位,有效、稳定内固定,修复韧带损伤,恢复关节结构稳定,早期非负重功能锻炼,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足踝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5例足踝部外伤患者行数字化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平片检查后,再行16层螺旋CT扫描与图像后处理重建,然后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R平片确诊46例,疑诊14例,漏诊5例。16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明确诊断率为100%,显著高于DR(P〈0.01)。结论:16层螺旋CT先进的扫描和强大的图像处理技术弥补了DR的不足,能清楚、直观地显示足踝部的解剖结构、骨折线的方向、移位情况等,并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能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