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多因素、多机制类疾病,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多层面的作用特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针灸治疗AD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针灸可通过调控脑内蛋白质的异常表达、调控小胶质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调控线粒体自噬、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发挥神经元保护效应、改善突触可塑性、调控氧化应激反应和调控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对AD的整体调控效应。深入探析针灸治疗AD的效应机制,揭示其深层作用原理,以期为A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β淀粉样蛋白沉淀所形成的老年斑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为其主要病理特征。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以及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探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针灸以及黄连解毒汤应用于AD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由此,本文通过对针灸联合黄连解毒汤对AD患者的临床治疗进展并予以分析,旨在为AD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疾病,是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A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探索AD的有效治疗手段迫在眉睫。针灸治疗疾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和多水平调节的优势,在AD多靶点治疗策略上发挥独特优势,但关于针灸治疗AD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总结回顾针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经分析发现,针灸可能是通过抑制脑内β-淀粉样蛋白过度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提高载脂蛋白E的表达、提高胆碱能神经递质、抗氧化应激、改善免疫系统和胰岛素抵抗及提高自噬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针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类似皮肤过敏症状。对于艾灸的过敏反应有不少的研究文献和病例记载,而有关针刺过敏反应的研究和报道均较少。为了更好地评价针灸针刺治疗时产生的过敏反应,解决临床治疗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临床实例,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针刺的过敏反应可能由针具材质、患者体质、针刺效应与反应的影响、心理原因这几个方面造成。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由单个或者多个因素引起,其机制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预防和处理相关不良反应,提高针灸安全质量,值得大家重视。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未完全阐明,亟待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靶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的信号通路繁多,主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过程有关,同时肠道菌群紊乱影响AD患者海马区Aβ清除功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发展。目前,西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较缓慢,且其临床应用效果仍不理想。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因此,现以肠道菌群失调激活/抑制AD相关信号通路为出发点,总结中药单体、中药复方或针灸在治疗AD中所涉及的BDNF/TrkB、C/EBPβ/AEP、HMGB1/TLR4/NF-κB、Wnt/β-catenin、TMA/FMO3/TMAO信号通路。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AD的优势,为探寻AD防治的新策略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以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中医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顺利完成治疗,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头痛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针灸方法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比较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和联合组各30例。针灸组采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联合组在针灸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优于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针灸组仅有1例面部红肿,并自动恢复。结论:针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临床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当中,中药配合针灸的具体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74例含有老年痴呆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为针灸组与配合组,针灸组患者单纯接受临床针灸治疗,配合组患者则需要在针灸基础上接受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精神状态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配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针灸组,治疗后精神状态更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更少,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痴呆患者治疗而言,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是癌症患者经化疗治疗后多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包括消化道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向来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法。针灸等治疗化疗后的消化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与周围神经病变均有着显著疗效,故现对近10年的针灸及其他特殊刺灸法治疗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之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且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郭严 《光明中医》2013,28(4):755-75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西沙必利口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症状评分和发作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灸与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均具有确切的疗效,并且针灸治疗的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给予丁苯酞0.2 g 4次/d口服,并针灸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配穴大椎、神门、百会、内关、肾俞、心俞、丰隆、太冲等。对照组给予脑复康0.2 g 4次/d或丁苯酞0.2 g 4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2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24周进行常规生化检查及脑CT或MR I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MMSE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6周、12周、24周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联合针灸治疗AD对患者的神经评分和认知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对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AD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AD患者常伴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运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组胺等药物,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病情,但存在不良反应多、停药后易复发等问题。中医学在AD的治疗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以单纯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1个月后肌力恢复情况、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脑血管疾病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增加肌力恢复水平,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邵洁  万旭英 《新中医》2023,55(3):172-175
药疹是肝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肝癌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运用的一种疗法,既能发挥艾灸的透热于外、温煦扶正功效,又有针刺的疏经通络作用。临床实践发现采用温针灸治疗由肝癌靶向药物所致药疹能取得良好疗效,能够在不影响患者的基础治疗上,减轻患者皮疹症状,患者临床接受度高。笔者结合自身的临床体会,分别从中医对肝癌靶向药物所致药疹的认识、艾灸对药疹的作用、老姜油和艾叶油的涂抹作用、温针灸取穴、温针灸操作手法等方面总结了温针灸治疗肝癌靶向药物所致药疹的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和不足,为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较好的针灸治疗方法和临床依据。方法以"阿尔茨海默病""针灸"为检索词,查阅近1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维普文献数据库,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针灸疗法在治疗AD中,既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也可作为补充治疗手段,都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需更多更严谨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6.
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人口不断增加,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西医绝经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其不良反应多,对激素治疗的恐惧心理,限制了临床应用。相比激素治疗,中医药针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有效,更易耐受。本文旨在探讨此病的病因病机,总结中医药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成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灸临床中的隐性风险已成为针灸不良反应的高发因素,因此,回顾分析和典型案例剖析对预防针灸隐性风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和列举由于医者忽视了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胃溃疡等基础疾病,以及治疗史和体质特性而诱发不良反应的案例,阐明基于患者个体因素所引起的非典型的针灸不良反应的风险极大,但又极易被针灸临床医生所忽视;并提醒针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关注患者的主诉疾病之外,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基础治疗以及体质特性,做到"不明脉候勿乱下针""不知刺禁勿乱下针",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在安全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邓元江  梁伟雄 《新中医》2006,38(1):25-27
从动物实验和临床检测两方面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阿尔茂海默病(AD)的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认为针灸治疗机理主要与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拮抗神经毒性损害、抗自由基氧化、降低β样蛋白含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兴奋脑电活动、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脑血流灌注、改善睹代谢功能等有关,并提出与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相结合,从细胞信号转导、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方面深入研究针灸治疗AD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针灸防治肿瘤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作者通过对近10年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针灸主要用于防治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疲劳等。其中,针灸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试验设计相对完善、结果认可度较高,值得推荐;而针灸防治其他不良反应的临床试验质量不高,疗效亦不确定。因此,今后可应用针灸防治其他不良反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门诊4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予以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