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54-2755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并经初步检查提示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346例患者,需要进行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及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3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并对超声内镜下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内镜介入治疗。对照组则应用普通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两组均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胃肠间质瘤患者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诊断符合术后病理诊断的比率及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和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率。结果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符合率为98.21%(55/56),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普通内镜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87.76%(4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间质瘤治疗成功率为96.43%(54/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7%(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1.79%(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不仅诊断符合率高,而且治疗微创安全,疗效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间断排柏油样便6 d入院。胃镜及腹部CT检查示胃体部黏膜下层占位性病变,初诊为胃间质瘤,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进行辅助治疗,每3~6个月复查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提高认识、及时行病理学检查方可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质瘤16例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01/2008-12收治的胃肠间质瘤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免疫组化确诊,术前确诊率低。结论:消化道间质瘤临床少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有无外侵及淋巴结转移确定手术切除范围,不需行大范围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9/2005—12收治的25例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免疫组化CD117阳性25例,CD34阳性18例。随访1~3a,死亡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惟一方法。完整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至2007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4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5%(18/24),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病变部位胃15例,小肠7例,结肠2例,行根治性切除18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5例超声内镜拟诊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1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诊断符合率76.0%;21例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方式为局部切除;4例(16.0%)中转开腹,主要原因为术中定位困难.结论 超声内镜可以作为胃间质瘤临床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手段,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9岁.患者于2003年5月因出现解黑便在本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部占位,即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CD34(+++),ACT(-),S-100(+-)(图1、2).术后未行其他辅助治疗.2004年3月再次出现黑便,在上海某医院检查发现肝转移,并于2005年5月行残胃切除及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胃肠间质瘤.并行4次介入治疗,病情稳定.2005年11月复查CT示腹腔局部复发,肝脏多发性转移.介入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始用格列卫治疗.2011年5月起患者开始服用舒尼替尼抗肿瘤治疗.人院诊断体检:中上腹部明显隆起,中上腹壁可见手术瘢痕,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脏肋下约20 cm,表面光滑,无压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及胃肠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SMA及S-100蛋白。结果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38例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具有多向分化性,HE形态类似,CD117、CD34免疫标记阳性对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3年4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26例,小肠间质瘤17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2例,平均中位年龄57岁。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28例,恶性10例。术后随访41例,7例死亡,其余均生存。结论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密切相关,根治性局部切除术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我院去年诊治1例少年女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为贫血、消瘦、黑便。此例一直以缺铁性贫血治疗近1 a,后经上消化道造影发现并病理确诊。结论:胃肠间质瘤较少见,少年女性更罕见,临床上极易引起误诊误治,上消化道造影、B超、CT及胃镜对此病均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确诊尚需病理检查,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8月至2006年1月收住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例中胃间质瘤良性者20例,交界性3例,恶性者5例,随访0.5~8年.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反复复发反复切除后死亡,2例死于其他原因,其余25例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18例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术,其中根治性切除5例(27.78%),联合器官切除3例(16.67%)。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全组病例均做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均证实为胃间质瘤。低度恶性8例(44.44%),中高度恶性10例(55.5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手术切除是治愈的唯一方法。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间质瘤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CT诊断准确率为41.2%(7/17);未明确诊断6例,诊为腹腔占位性质待查4例、小肠占位1例、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例;误诊4例,分别误诊为胃癌2例、结肠癌l例、腹腔多发转移瘤1例.结论:CT诊断胃肠间质瘤有一定的优势,尤其薄层螺旋CT和多层面重建,能较清晰显示肿瘤与胃肠道的关系,CT增强扫描能够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但最后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患者术前临床均考虑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瘤组织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穿插于肌层组织间,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或类圆形,胞质红染或透亮.网状纤维染色瘤细胞间、细胞巢团周围及血管周围均见网状纤维围绕.免疫组化示瘤细胞SMA和vimentin(+).3例患者术后随访12~ 60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胃血管球瘤具有特定的组织学改变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间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诊断、治疗经过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3年前无诱因触及右下腹肿块,术后诊断为(腹膜后)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肉瘤.后因不全性肠梗阻在我院行腹内疝复位+回肠侧侧吻合术,后再次以腹膜后肿瘤入院,继之行右腹膜后肿瘤切除+右髂外动脉重建+右髂静脉结扎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腹膜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提高对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前未获明确诊断,经左胸腹联合切口进行了完整切除,病理检查提示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结论: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少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现有诊断技术在术前很难明确,而主要依靠术后切片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复发及转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杨联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509-75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后随访2例局部复发再次来院手术,1例术后13个月广泛转移死亡。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于术后2 a死亡。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操作应遵循无瘤操作及防止瘤体破溃原则。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超声诊断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肿块,血供丰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肠间质瘤,尤其对小肠和结肠间质瘤的诊断是经济、有效而无痛苦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直肠部位胃肠间质瘤的学习,提高对直肠部位胃肠间质瘤的认识。方法:汇报我院误诊为前列腺肿瘤的直肠部位胃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我院第一次误诊为前列腺平滑肌瘤,后肿瘤复发,局部穿刺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直肠部位胃肠间质瘤。结论:直肠部位胃肠间质瘤易误诊为前列腺肿瘤,肿瘤穿刺病理免疫组化检测是惟一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阑尾腺癌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阑尾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腹痛腹胀10 d入院,查右中腹可及包块,边界不清,有触痛,移动性浊音(+),拟诊为腹腔转移瘤?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阑尾腺癌,大网膜转移,术后行化疗,半年后死亡.结论 阑尾癌临床少见,阑尾腺癌更少见,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需要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临床应加强对本病的了解和认识,以利于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