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山病临床表现,肌电图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间确诊的8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双侧上肢远端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提示受损节段多在下颈髓前角细胞。8例颈部自然位MRI发现低位颈髓萎缩,屈曲位均发现颈髓前移,硬脊膜后壁前移,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增强扫描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硬膜后间隙内异常强化影。结论根据平山病临床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显示平山病可能为下颈段脊髓病变,神经电生理检查与屈颈位MRI在平山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平山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近9年29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2~25岁.其中22例只有单侧卜肢症状,7例有双上肢症状,右侧多见或是症状明显,仪有1例双上肢症状儿乎对称.部分肌萎缩使前臂呈现"斜坡"样的特殊形状.肌电图检查示局限于上肢相应阶段的对称件脊髓前角细胞的损害.颈段MRI检杳示为C5-7椎体水平脊髓萎缩,症状偏重侧萎缩明显.1例在C5-6节段的脊髓前角位置出现长T2信号.29例均应用颈托治疗,随访1-5年,预后良好.结论 平山病男性多见,一般20岁以前隐袭起病,多数患者是在青春期身高快速增长时期后的2年左右逐渐发现手部症状.颈段MRI示下颈段脊髓萎缩,左右不对称,其萎缩轻重与肢体症状轻重相一致.肌电图表现为双侧下颈段脊髓的前角病变.极个别患者可以出现脊髓内的异常信号,但无下肢的锥体束征.  相似文献   

3.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类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疾病,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SDAVF在MRI中的典型表现是T2加权序列髓内高信号和髓周血管扩张,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成像可识别异常的动静脉结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未来或可替代DSA成为诊断此类疾病的新手段,但目前DSA仍然是诊断SDAVF的"金标准"。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容积性T2 MRI、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三维快速自旋回波MR序列以及多达640层的CT的出现,将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利用术中血管成像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晚期复发率。该文对SDAVF的影像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对SDAVF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10年。结果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后肺部感染。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表现.结果 28例中12例位于颈段,5例位于胸段,11位于腰段.血肿累及1个~11个椎体高度,平均3.5个椎体高度.血肿呈短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8例,呈等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16例,呈等短混杂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4例.血肿在T1WI上均与脊髓间有低信号线相隔,T2WI上与蛛网膜下隙间有低信号线相隔者12例,不明显者16例.结论 MRI对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显示、明确范围及对脊髓受压损伤程度等有明显优势,是目前评价亚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总结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2004—2009年临床诊断为sCJD的患者7例,对其病后第1~12个月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CT、MRI)。结果所有患者头部CT检查未见底节区异常改变,3例可见脑萎缩;头部MRI检查可见1例双侧尾状核、壳核于T2加权像(T2WI)高信号,3例FLAIR序列呈对称性高信号,T1加权像无改变;6例分别可见双侧尾状核、壳核、丘脑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可见对称性高信号,2例DWI上可见皮层不对称性高信号,且异常信号随病情时间进展而变化。结论 sCJD临床表现以快速发展的进行性痴呆和肌阵挛最具特点,其影像学异常改变在特定的临床背景下可成为sCJD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约占脊髓血管畸形的80%,常发生于中胸至腰段,也可见于骶段,极少见于颈段和颅颈交界区.SDAVF被认为是一种位于硬脊膜内、覆盖神经根和临近硬脊膜的异常动静脉分流.缓慢进行性发展的脊髓病变使其临床表现为痉挛性或松弛性瘫痪、疼痛、感觉异常和泌尿生殖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3:6.自1984年Symon等首次报道了发生在颅颈交界区的SDAVF,国外文献报道的颈段包括颅颈交界区SDAVF仅27例.其病理机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髓内转移瘤( ISCM)的MRI图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8例临床确诊为ISCM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为多发病灶,其中位于颈髓2例、胸髓5例、脊髓圆锥3例;2例为单发病灶,其中位于脊髓圆锥1例,胸髓1例。 MR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信号,T2WI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其中5例呈结节样强化,3例呈环形强化,4例并伴有脊膜强化。结论 ISCM者MRI常表现为明显强化的髓内占位,可以明确肿瘤的范围,但其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静脉高压性脑干水肿起病的硬脑(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4-08~2015-08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5例表现为静脉高压性脑干病变的硬脑(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治疗情况和随访资料。结果 5例患者病因包括2例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例舌下神经管区DAVF,1例颅颈交界区DAVF,1例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经栓塞治疗1例,显微外科手术4例。术后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明确瘘口消失,磁共振成像(MRI)复查可见脑干水肿缓解,患者症状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静脉高压性脑干水肿病变严重,由硬脑(脊)膜动静脉瘘引起,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MRI及DSA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脊髓肿瘤术后致急性硬膜外血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7岁。因左下肢疼痛3个月入院。体检:意识清楚,血压130/80mmHg,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出凝血功能正常。MRI提示,L4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经术前准备后,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4脊髓肿瘤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外引流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大小为15mm×10mm×10mm。顺利将其切除,间断缝合硬脊膜,将1根外引流管置于硬脊膜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LDD)的临床特点,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LD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点。结果7例患者均存在持续性头痛症状,4例伴有恶心、呕吐;6例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4例出现明显走路不稳,伴有肢体无力、麻木感。7例患者头CT示小脑均有低密度影,3例患者出现脑积水。5例MRI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6例出现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移,7例MR增强均无增强效应;小脑半球见条状或块状的信号不甚均匀的长T1等T2信号为主,边界不清,病变区内可见沿小脑皮质平行的条状影。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结论 LDD的影像学特点为出现沿小脑皮质平行的条状影;此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脑白质疏松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白质疏松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国外报道它占卒中病人的3%~44%[1],此种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为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危险凶素、临床表现,现对我科病房中两年来78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与同期132例非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脑桥十字征〔T2加权像(T2WI)脑桥十字形高信号〕、壳核裂隙征(T2WI壳核外侧缘高信号)及壳核后外侧低信号等影像学表现多见于多系统萎缩(MSA),国内外对合并上述MSA较特异影像学表现的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的报道较少〔1,2〕,本文对1例伴有脑桥十字征、壳核裂隙征及壳核后外侧低信号等影像学表现的MSA患者4年资料进行汇总,对其临床表现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动态观察并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86岁。因腰骶及大腿部束带感伴双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6年,于2008年2月22日收入贵州遵义医院。3年前,患者行脊髓MRI检查显示:胸腰段脊髓周围迂曲增粗的血管呈流空信号影及脊髓髓内T2像高信号影(图1)。行脊髓血管造影显示:左T12肋间动脉的硬脊膜支向硬脊膜动静脉瘘(s  相似文献   

15.
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及脊髓血管畸形、室管膜瘤的区别对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31例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行MRI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其中26例患者作了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31例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感觉异常,17例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MRI显示T。像为等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T2像为高信号,可见脊髓水肿,24例伴脊髓空洞,13例出现血管流空影。脊髓血管造影显示脊髓前后动脉供血,静脉引流,肿瘤染色,造影剂滞留。结论 掌握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典型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就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并能与其他脊髓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全椎板、半椎板截骨再植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运用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LBOS)进行疗效评价,并观察再植椎板愈合情况、腰椎稳定性及硬脊膜外粘连情况。本组优62例,良25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94.57%。影像资料显示,再植椎板可完全愈合,未见腰椎不稳及硬膜囊与骶棘肌粘连。椎板截骨再植髓核摘除术可重建脊柱后部结构,维持腰椎稳定性,预防硬脊膜外粘连,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磁共振 (MR)轧喷酸葡胺 (Gd DTPA)增强扫描对脑囊尾蚴病退变期定性和定位诊断的价值。 方法  6 9例行MR增强扫描诊断为退变期脑囊尾蚴病患者 ,并经手术或血清特异性囊尾蚴抗体检测证实 ,对比分析其MR平扫与增强扫描。 结果  6 9例患者经MR平扫呈单发或多发 ,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经MR增强扫描后T1加权像呈在大片低信号中见小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强化后的病灶直径最大不超过 2 2mm ,平均直径 8.1mm。其中 4例患者MR平扫呈单发病灶而经MR增强扫描后呈多发强化。 结论 退变期脑囊尾蚴病MR增强扫描有较典型的表现 ,且可明确病灶的数目、部位及受累范围 ,能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膜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肥厚性硬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7例肥厚性硬膜炎患者,男7例,女10例。年龄19~63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14例为肥厚性硬脑膜炎,2例肥厚性硬脊膜炎,1例肥厚性硬脑脊膜炎。8例为ANCA相关血管炎,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为Ig G4相关疾病,4例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有头痛、颅神经麻痹、颈肩腰背痛等;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升高15/17例;脑脊液检测蛋白升高10/16例(0.49~42 g/L);磁共振扫描显示硬脑膜和(或)硬脊膜局限或弥漫增厚,在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脑膜活检发现致密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给予鞘内注射治疗。随访有3例复发。结论肥厚性硬膜炎是一种罕见的以局灶性或弥漫性硬膜增厚为主要特点的炎症性增生性疾病,起病隐匿,病因复杂,临床诊断难度大,目前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需警惕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青少年颈椎曲度和生长速度探讨平山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9-2011年在我院确诊的60例平山病患者.收集记录患者发病前1~2年内身高增长速度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应用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行颈段MRI检查,明确脊髓是否存在受压、萎缩及其他异常.结果 患者发病时均为青少年,其中男57例,女3例,发病年龄12 ~25(17.0 ±2.4)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15~ 18岁[45例(75.0%)].60例患者颈段MRI检查显示脊髓萎缩累及C4 ~ C8椎体水平.60例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Borden法的C线值为2.6 (1.2,4.2) mm,其中57例(95.0%)患者颈椎曲度存在异常.发病前1年内患者身高增长速度为(7.1±1.8) cm.结论 平山病患者在症状出现前1~2年身高增长过快、颈椎曲度异常的特点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平山病很可能是一种与青少年生长有关的颈椎发育异常导致的下颈段脊髓受压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膝关节疼痛患者的MRI表现,探讨脑卒中后膝关节疼痛的原因.方法 对12例脑卒中后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行MRI检查,观察其异常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均存在内侧半月板病变、髌上囊及膝关节腔积液,胫骨平台骨髓水肿8例,前交叉韧带近端水肿8例,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异常引号3例,股四头肌肌腱髌上缘处水肿2例.MRI表现为内侧半月板前角内可见条片状压脂像异常高信号影,可见到达半月板边缘;髌上囊及膝关节腔内可见弧形水样信号;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可见斑片状长T1压脂像异常高信号;前交叉韧带上段增粗,纤维束显示不清,压脂像信号增高;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内可见条状高信号影,未及关节面;股四头肌腱下端可见局部压脂像异常高信号影.结论 脑卒中后膝关节疼痛患者均存在MRI异常表现,其中以内侧半月板病变、髌上囊及膝关节腔积液、胫骨平台骨髓水肿、前交叉韧带近端水肿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