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性别、年龄、术式、手术时间等基本信息,将发生SSI患者90例纳入SSI组,其余患者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与SSI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后的9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间以及不同类型SSI患者之间的住院天数和各项住院费用。结果 SSI组表浅SSI 41例,深部SSI 34例,器官/腔隙感染15例。三类患者总住院费用、药品费、医用材料费和输血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器官/腔隙感染最高。SSI组较对照组延长住院天数31.5 d(Z=-10.800,P<0.001),增加总住院费用90 417.00元(Z=-8.288,P<0.001),其中药品费、治疗费和医用材料费增加最多。表浅SSI、深部SSI、器官/腔隙感染分别延长住院天数35.00 d、27.00 d和45.00 d,增加总住院费用69 191.25元、82 318.30元和241 646.8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心脏外科患者术后SSI的发生会延长患者住院天数,为患者和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对于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SS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该院神经外科2011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SSI的47例患者(共49例,其中2例未配比合适对照患者,故舍去)设为感染组,未发生SSI的94例患者(1∶2配比)设为非感染组,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SS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 708例手术患者,发生SSI 49例,SSI发病率为1.32%;SSI以颅内感染为主(89.80%);49例SSI患者共27例行脑脊液细菌学检测,其中6例患者脑脊液细菌学检测阳性,病原菌检出率为22.22%。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风险评估分级(OR=2.04)、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次数(OR=3.15)、术中抗菌药物使用次数(OR=2.58)、手术持续时间(OR=2.70)、术中失血量(OR=1.72)、留置引流管(OR=4.30)、术后置管持续时间(OR=2.06)及术后首次换药时间(OR=1.66)为神经外科SSI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次数(P=0.03,OR=4.86)、手术持续时间(P=0.05,OR=2.89)及术后首次换药时间(P=0.01,OR=1.92)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SSI危险因素多,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置管持续时间及术后首次换药时间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411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2例、研究组209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患者SSI发生率,并对SSI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411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2例,发生率为0.48%,对照组患者SSI发生率0.49%,研究组为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乳腺癌术后SSI与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无关;两组SSI患者在糖尿病、新辅助化疗、高龄等相关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2例SSI均与术后皮下血肿及皮瓣坏死有关。结论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与年龄、肥胖、糖尿病、术后创面血肿及血清肿等高危因素有关,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关,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SSI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可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带来二次感染、耐药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包虫病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及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青海省某三甲医院681例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59例发生SSI的患者纳入SSI组,其余622例非SSI患者与SSI组患者进行1 ∶1匹配后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类型SSI患者间的平均住院日数和人均各项住院费用。 结果 相较对照组,肝包虫病SSI组人均总住院费用增加38 630.00元,平均住院日数延长21.87 d;腹腔感染的人均总住院费用增加43 045.11元,平均住院日数延长22.98 d;切口感染人均总住院费用增加34 117.69元,平均住院日数延长20.97 d。 结论 肝包虫病手术患者术后SSI延长患者住院日数,增加住院费用,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落实有效的SSI干预措施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查阅病历资料、床旁调查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对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某院心胸外科手术患者SSI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953例,发生SSI 21例,SSI发病率为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I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恶性肿瘤6项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建议针对心胸外科SSI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关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结肠和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监测某院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所有诊断为结肠或直肠癌并进行急诊或择期手术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每日观察并随访患者SSI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SSI危险因素。结果共监测694例结肠癌与直肠癌手术患者,其中结肠癌380例,直肠癌314例;发生SSI 125例,包括15例切口感染和110例器官/腔隙感染,SSI发病率为18.01%;结肠癌手术患者SSI发病率为17.11%(65/380),直肠癌手术患者SSI发病率为19.11%(60/3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肠癌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有其他部位感染、基础疾病、癌症Ⅰ期、实施减张缝合的患者SSI发病率较高(均P0.05);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有其他部位感染、基础疾病、梗阻、手术时间2 h、造口、引流、减张缝合、术中冲洗、使用抗菌药药物72 h的患者SSI发病率较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围手术期有其他部位感染、减张缝合(均P0.05);直肠癌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围手术期有其他部位感染、造口(均P0.05)。结论应针对结肠癌与直肠癌手术患者SSI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及围手术期有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结肠癌患者还应重点关注减张缝合,直肠癌患者还应关注造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洁净度的手术间对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为防控SSI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某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神经外科在Ⅰ级和Ⅱ级手术间开展的颅脑手术病例,其中Ⅰ级手术间的病例为对照组,Ⅱ级手术间的病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SSI发生情况。结果共调查颅脑手术患者454例,对照组(Ⅰ级手术间)212例,试验组(Ⅱ级手术间)242例。对照组患者发生SSI 25例,SSI发病率为11.79%;试验组患者发生SSI 31例,SSI发病率为12.81%。9例切口感染均为表浅切口感染,无深部切口感染,其余47例SSI均为颅内感染,即器官腔隙感染。两组患者SSI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级和Ⅱ级两种不同洁净度的手术间对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SSI无直接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预防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出院后随访对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实际发生情况,探讨出院后随访对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08年3月1日-9月30日普通外科1589例次住院手术患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其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并对手术患者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出院30 d时电话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1589例次手术患者中发生SSI 155例次,例次感染率为9.75%,其中住院期间发生99例次(63.87%),出院后发生56例次(36.13%);出院患者实际回访率达95.78%,随访感染主要发生在Ⅰ、Ⅱ类手术切口类型,占随访感染的87.50%,出院后56例次SSI主要发生在乳腺、阑尾、胆道手术,占随访感染的51.79%.结论 在进行SSI目标性监测研究时,应使用标准的监控方法,加强对手术患者出院后的追踪随访,才能获得更有效的监测数据,有助于获得SSI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SSI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神经外科536例开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调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手术信息、颅内感染情况等。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36例颅脑手术患者中,52例发生SSI,SSI发生率为9.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颅窝手术、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h、引流时间长5项因素是颅脑手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开颅手术SSI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老年患者颅脑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SSI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的老年患者,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及神经外科主管医生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手术SSI的影响因素。结果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886例中手术部位感染49例,感染发生率为5.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脑室外引流(EVD)、手术时长≥4h、EVD时间≥7d、术后住院时间≥10d是SS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留置EVD是神经外科老年患者SSI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预防和相关措施,以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腹全子宫切除(TAH)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SSI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调查2013年1月-2014年12月477例在医院住院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麻醉评分、术前肠道准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SSI发生情况、术后其他感染等,统计SSI的感染率,对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477例患者,发生SSI 51例,感染率为10.69%;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SSI的因素有年龄、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血糖高、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持续时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手术时间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做好手术准备工作,规范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可有效控制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胃肠外科发生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及其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医疗机构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调取某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5月实施胃、结肠和直肠手术的3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配对条件比较发生SSI的患者(SSI组)与同期进行相同手术但未发生SSI的患者(对照组),分析SSI的危险致病因素以及住院总费用、各项费用的详细差异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本研究335例实施胃、结肠和直肠手术患者的SSI发病率为3.88%(13/335)。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的年龄、基础疾病数量、手术时间、术前合并其他感染、泌尿道插管等为发生SSI的危险因素。SSI组患者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20 912.8±2 772.8)元和(10 798.3±2 393.4)元],是对照组总费用的1.9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数量、手术时间、术前合并其他感染、泌尿道插管等为其发生SSI的危险因素,此外,SSI延长患者的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影响经济收入和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SSI发生。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1-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填写统一表格,并通过现场查看手术切口、病原学检查、调阅相关病历、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SSI发生情况。结果 2013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18例,发生SSI 9例,感染率为2.83%;手术危险指数(NNIS)主要集中在0分与1分,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19%、4.54%;主刀医师甲、乙、丙、丁、戊经过NNIS校正后,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9.38%、41.70%、19.68%、0、0(χ2=51.88,P<0.01);感染部位以器官腔隙为主,占66.67%;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100.0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9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延长抗菌药物术后使用时间并不能减少SSI的发生。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在神经外科接受脑出血手术治疗的430例患者临床资料,由专职人员每日填写自定脑出血手术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包括患者人口学特征、手术情况及Ⅰ~Ⅲ类SSI感染率等内容,采用EpiData3.1软件对登记表进行录入,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43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发生SSI15例,感染率为3.49%,其中14例为器官(或腔隙)感染,1例为表浅切口感染;Ⅰ~Ⅲ类切口患者SSI感染率分别为2.62%、9.76%、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SSI感染率分别为3.97%和1.30%;手术时间3h和≤3h患者SSI感染率分别为4.23%和2.90%;SSI共检出病原菌5株,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60.00%和40.00%。结论脑出血手术SSI以器官(或腔隙)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SSI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SSI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骨科所有住院手术患者,设计调查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SSI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S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4 300例骨科手术患者,发生SSI 576例,发病率为4.03%;以表浅切口感染为主(429例,占74.48%)。576例S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15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7株,占22.28%)、大肠埃希菌(84株,占13.66%)和阴沟肠杆菌(73株,占11.87%)。2010—2014年骨科手术患者SSI发病率逐年下降(χ2=24.706,P<0.001);截肢术患者SSI发病率最高(22.67%),其次为清创术患者(7.1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持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有基础疾病、有植入物、切口污染程度高、术中出血量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术后未使用负压引流均为骨科手术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科手术患者SSI发病率较高,应根据SSI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0年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分析开颅手术SSI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用2021年上半年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203例开颅手术患者中SSI发病率为17.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项因素是开颅手术SSI的独立影响因素:围手术期使用H2受体阻断剂、使用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有糖尿病,手术时间≥180 min。建立SSI风险预测模型(AUC=0.818),其评分截点值为3.5,≥3.5分时SSI发病率高,验证准确率为85.19%,验证效果好(χ2=24.279,P<0.001)。结论 开颅手术患者SSI发病率较高,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保护性使用H2受体阻断剂能降低SSI;手术时间长、患有糖尿病和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SSI独立的危险因素。以其SSI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开颅手术SSI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抗菌手术薄膜对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某院神经外科病变手术患者分为使用抗菌手术薄膜组(A组)和普通手术薄膜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SSI发生率,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A组患者术中手术切口薄膜起边率为38.3%(98/256),低于B组的96.88%(248/256),两组患者薄膜起边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57,P0.01)。512例患者,发生SSI17例,发生率为3.32%,A组患者SSI发生率为1.56%(4/256),低于B组的5.08%(13/256)(χ2=7.93,P0.05)。神经外科SSI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重指数(BMI)≥24、出现围手术期低体温、吸烟、术前住院日数≥5 d,以及未使用抗菌手术薄膜均是神经外科SS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是否使用抗菌手术薄膜是神经外科SSI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使用抗菌手术薄膜能有效降低起边率和SSI发生率,建议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院短期内神经外科多例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2月1日-3月15日135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可能引起SSI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手术患者,5例发生SSI,感染率为3.7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第5手术间使用情况和进行二次手术的比值比分别为4.07(95%CI:0.52~36.65)、18.00(95%CI:2.00~180.00)。各手术主刀医生施行手术患者SSI率与该科2012年平均SSI率2.54%(17/6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手术间环境卫生学检测,除麻醉机袖带的菌落总数超标外,其余采样部位单位面积菌落总数均符合国家要求;且麻醉机袖带采样培养的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无关。结论进行二次手术是此次短期多例神经外科患者发生SSI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脊柱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感染发病率增高,治疗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患者预后效果不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某教学医院患者进行脊柱手术后发生SSI的现状与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该院所有脊柱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颁布的指南作为SSI的诊断依据,通过床旁调查与出院后的检查发现SSI病例,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收集脊柱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共监测192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7例(3.6%)发生了SSI。通过双变量分析的方法发现切口类型(污染/感染切口)、外科引流、输血与增加SSI风险的密切相关。在192例脊柱手术患者中,120例(62.5%)给予静脉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周期为2.2 (1~9)d,139例(72.4%)使用中成药。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教学医院脊柱手术后患者SSI发病率,亦为今后进行脊柱手术后患者发生SSI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脊柱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感染发病率增高,治疗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患者预后效果不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某教学医院患者进行脊柱手术后发生SSI的现状与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该院所有脊柱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颁布的指南作为SSI的诊断依据,通过床旁调查与出院后的检查发现SSI病例,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收集脊柱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共监测192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7例(3.6%)发生了SSI。通过双变量分析的方法发现切口类型(污染/感染切口)、外科引流、输血与增加SSI风险的密切相关。在192例脊柱手术患者中,120例(62.5%)给予静脉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周期为2.2(1~9)d,139例(72.4%)使用中成药。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教学医院脊柱手术后患者SSI发病率,亦为今后进行脊柱手术后患者发生SSI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