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对舟山市3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进行病原学鉴定、确诊,并分析其遗传特征.方法 选用巢式RT-PCR测定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L、M、S3个特异性基因,并对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进行比对确认.用DNAStar软件构建进化树与序列距离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患者恢复期和急性期血清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滴度.结果 3例SFTS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均能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的3个特异性基因片段,其中S基因核苷酸序列与舟山市同类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4.4%~ 100.0%,患者恢复期血清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结论 经过病原学鉴定,3例临床疑似患者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近感染病例.舟山市新布尼亚病毒的遗传特征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舟山群岛各县区流行的新布尼亚病毒的基因同源性.方法 采集舟山群岛不同县区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重症或死亡患者的急性期血清,用Vero细胞分离培养毒株,采用RT-PCR扩增所获毒株L、M、S特异性基因节段,使用DNA Star和MEGA5.2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5株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毒(SFTSV)的L、M、S基因序列可分成3个进化分支.第一分支毒株全基因序列与韩国JP系列毒株及日本SPL004A有较高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在97.8%;第二分支与临近内陆地区部分毒株和日本的部分毒株序列(SPL057A)均有高度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均在98.8%~99.9%;第三分支毒株与来源于江苏(JS2007-1等)、辽宁(LN3/2010)、河南(WCH-97/2011)、安徽(AH15/2010)、河南淮阳山(2010-FQM)、湖北(HB2014-20)有较高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在97.8%~98.5%.结论 舟山群岛内流行的SFTSV同源性不一,存在韩国-舟山、中国其他地区-舟山传播路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阳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抗体水平,为制订相应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宁阳县的鹤山乡、伏山镇采集不同年龄人群血清标本574份,利用间接法ELISA-IgG抗体方法检测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4]。结果本次调查574份血清样本,SFTSV总抗体阳性血清11份,阳性率为1.92%,提示宁阳县存在SFTSV的流行及隐性感染。SFTSV总抗体阳性率不存在地区、年龄及性别差异。结论宁阳县是SFTSV的流行区域,需加强SFTSV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防控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2]。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5月在宁波市传染病医院救治的1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患者资料,采集患者血标本、蜱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 SFTS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牙龈持续出血,急性期WBC、PLT呈进行性下降,转氨酶、心肌酶谱异常升高,患者血标本经检测SFTSV核酸阳性,并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4只蜱经检测均为阴性。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史和类似病例接触史,也无明确的蜱叮咬史。结论 SFTS病情重,常伴多脏器功能损害;本土疫源性可能大,除了蜱叮咬和接触传播途径之外, SFTSV还应存在其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就诊的273例SFTS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SFTSV),通过ELISA检测SFTSV-IgM和IgG抗体,采用Human BioPlex ProTM Assays 17-Plex Panel方法测定细胞因子.对确诊病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FTS病例重症和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73例SFTS患者中180例SFTSV核酸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症状.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8,95%CI:1.03~1.13)、淋巴结肿大(OR =3.75,95%CI:1.45~9.66)、下呼吸道感染(OR=3.57,95%CI:1.40~9.11)、肌酐(Cr)>97 mmol/L(OR=4.10,95%CI:1.55~10.82)及意识障碍(OR=3.35,95%CI:1.21~9.29)与重症病例发生显著相关.年龄≥60岁(OR=1.06,95%CI:1.00~1.12),下呼吸道感染(OR=4.33,95%CI:1.35~13.93),Cr>97 mmol/L (OR=10.14,95%CI:3.19~32.21)及意识障碍(OR=3.47,95%CI:1.03~11.72)与死亡病例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年龄≥60岁、合并下呼吸道感染、Cr>97 mmol/L、意识障碍是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予重点治疗.  相似文献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基于AllGlo探针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方法。方法根据SFTSV基因组S片段的相对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AllGlo探针,建立和优化Real-time RT-PCR反应体系,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检测临床疑似SFTSV病例标本,与普通RT-PCR法、病毒分离法和抗体检测法进行比较。结果所建立AllGlo探针Real-time RT-PCR法检测SFTSV核酸,标准曲线方程为y=-3.38x+46.03(y为Ct值,x为核酸拷贝数log值),r20.998,扩增效率为97.6%,Ct值变异系数(CV)均1.2%,检测限为1.00×103 copy/mL。与汉坦病毒、H1N1、H3N2、登革病毒1~4型均无交叉。检测362份疑似病例标本,SFTSV核酸阳性检出率11.9%,高于普通RT-PCR法、病毒分离法和抗体检测法(P值均0.05)。结论建立的AllGlo探针Real-time RT-PCR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性、特异性较高,可用于SFTSV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大连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2例SFTS病例,其中存活病例79例,死亡病例33例,分析存活组与死亡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112例患者,病死率为29.5%。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房颤,住院时间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症状中死亡组患者早期出现神经症状、出血表现比例高于存活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中钙离子、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清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病毒载量水平,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载量、神经系统症状、出血表现、肌酸激酶>170 U/L可作为预测SFTS患者预后的指标。结论 大连地区SFTS患者病死率较高,病毒载量、早期神经系统表现、出血表现和早期肌酸激酶>170 U/L可作为患者预后预测指标。大连地区高病死率的原因是否与病毒株和毒力差异,以及临床治疗差异等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神经系统受累分为两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神经系统受累的SFTS患者根据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SFTS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病程日数中位数为第6天。神经系统受累组患者与未受累组患者比较,两组在年龄、皮肤瘀斑/严重出血倾向、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入院时Ca~(2+)、CD4~+细胞、心肌酶谱(LDH、CK、CKMB、HBDH)、肺部炎症情况、肝功能(ALT、Alb、AST)、APTT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系统受累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比较,在皮肤瘀斑、PLT最低值、SFTSVIgM抗体转阳率、CD3~+细胞数、CD4~+细胞数、LDH、Alb、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FTS神经系统受累患者多数为高龄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心肌酶谱、免疫系统等损伤较重,肺部感染比例高。SFTS受累患者中死亡患者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肝功能、心肌酶谱受损较存活患者重。  相似文献   

12.
《Vaccine》2015,33(10):1250-1255
BackgroundThe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We aim to study the magnitude and sustainability of host immune respons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virological and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Methods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 SFTS reference hospital. The sequential immunological evaluation was determined for SFTSV infected patients, including anti-SFTSV IgM, IgG antibodies and the lymphocyte subsets.ResultsAltogether 298 laboratory-confirmed SFTS cases were analyzed, from whom 5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after convalescence. SFTSV specific IgM antibody could be detected at medium of 9 days, surged to peak levels by 4 weeks, and remained persistent until 6 months after disease onset. SFTSV specific IgG antibody could be detected at medium of 6 weeks; surged to peak levels by 6 months, and remained positive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even at 3 years after infection. SFTS patients experienced obvious T cell, B cell and NK cells loss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infection, which was rapidly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s. A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of humoral immunity was identified concurrently from severe disease, especially in acute phase of the infection. These abnormalities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in the prediction of an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ConclusionsInformation gained from this study ha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SFTS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ease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调查评估麻城市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人群感染状况,为麻城市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方法随机抽取麻城市3个乡镇健康人群血清共159人份,采用ELISA和Real time 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gM抗体和特异性核酸。结果 SFTSV-IgG抗体阳性率为5.03%,SFTSV-IgM和SFTSV-PCR全部阴性。结论麻城市是湖北省SFTSV的流行重点县市,需加强SFTSV的预防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 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 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结论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东海县鼠类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鼠笼法在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分类,并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等脏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内SFTSV核酸。结果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麝鼳、褐家鼠、小家鼠等6种。野鼠密度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密度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野鼠SFTSV带毒率为6.90%,家鼠为7.87%;野鼠心、肝、脾、肺、肾、脑均带有病毒,且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带毒;家鼠多为单一脏器感染。病毒核酸的基因测序与Gen Bank公布的SFTSV的N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上。结论东海县6种鼠类除小仓鼠外,其余5种均携带SFTS病毒,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但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源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