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了解0.0375%杀鼠迷小麦毒饵在实验室、不同现场的灭鼠效果及对非靶动物的毒性,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群饲有选择给饵法测定毒饵的适口性及实验室灭鼠效果,用100格粉板法测定鼠密度,计算灭鼠率。用单笼饲养无选择给饵法测定杀鼠迷毒饵对家兔、鸡的毒性,并测定猫、犬对杀鼠迷毒饵二次中毒情况。结果摄食系数为0.73,实验室灭鼠率为100%;农村、食堂、饭店、食品超市、食品加工厂的现场灭鼠率分别为97.61%、97.43%、97.71%、100%和100%,现场总灭鼠率为98.02%,现场总校正灭鼠率为98.17%;连续给药3 d,家兔、鸡的死亡率分别为40%和20%;连续给药5 d,家兔、鸡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0%;给家猫连续3 d喂食中毒的小白鼠,犬连续2 d喂食中毒的褐家鼠,均未见中毒反应。结论0.0375%杀鼠迷适口性好,实验室及不同现场灭鼠效果显著,对非靶动物有一定的毒性,但危害不大,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灭鼠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整理1990-2013年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调查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主要宿主动物调查共捕获鼠类10 241只,长爪沙鼠处于优势地位占65.3%,达乌尔黄鼠占25.5%。夜行鼠调查共捕鼠1 392只,其中黑线毛足鼠和黑线仓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8.74%和50.43%。结论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种群在年际间存在演替,夜行鼠优势种群以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主,转化为黑线仓鼠、黑线毛足鼠和小毛足鼠,鼠疫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及密度与动物间疫情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水电站库区沿岸鼠型动物及媒介蚤的种类和密度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方法2004年8月对库区3个县8个乡镇9个调查点,采用鼠笼(夹)法捕获室内、外鼠型动物及蚤类分类鉴定;取鼠体肝脾和鼠滤纸血、人血及指示动物血分别检测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取鼠肺和鼠肾分别检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及分离病毒和分离培养钩端螺旋体。结果捕获鼠型动物229只,捕获率8.23%,以褐家鼠(61.14%)和黄胸鼠(36.24%)为优势种。检测鼠肺229只,检测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5只,阳性率2.18%。检测229份鼠肝、脾和鼠滤纸血229份、人血及指示动物血81份,均未发现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阳性样本。未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病毒。结论三板溪水电站库区沿岸在3个调查点发现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家鼠型)。本次未检出动物鼠间的鼠疫感染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浙江省口岸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鼠密度变化,为口岸鼠形动物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3—2015年在温州海港、舟山海港、台州海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个国境口岸,采用鼠夹法调查鼠类密度,并鉴定种群和进行消长观察。结果浙江口岸共布放鼠夹27 660只,有效鼠夹26 881只,共捕鼠形动物127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平均密度为0.47%,鼠密度高峰为6月(0.75%)和9月(0.65%)。年均鼠密度已从2013年的1.10%降至2015年的0.26%。主要种群以臭鼩鼱为主,占54.33%;其次为黄毛鼠,占22.83%。结论浙江省口岸鼠形动物密度有所下降,种群构成也发生较大变化,建议口岸加强鼠形动物的生境改造,并根据消长情况选择恰当时机灭鼠。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国家级监测点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国家级监测点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 2005-2009年监测点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63%~2.50%之间,野外鼠密度波动在0.37%~0.71%之间,居民区鼠密度高于野外(χ2=177.05,P〈0.01);鼠带病毒率居民区为1.76%,野外为0.84%;鼠种构成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77.39%),其次为大仓鼠(12.42%)和小家鼠(8.70%);12份阳性鼠肺中,褐家鼠占83.33%(10/12),小家鼠和大仓鼠各占8.33%(1/12)。结论褐家鼠是河北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HFRS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均较低,预示河北省HFRS不会出现大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鼠形动物本底情况,为流行病学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鼠夹法和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分析其种群数量结构及年度不同时段的数量动态。结果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捕获7种不同类型的鼠型动物共30只,分别为大足鼠10只,黄胸鼠9只,拟家鼠2只,屋顶鼠3只,四川短尾鼩2只,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鼠各1只,平均密度为0.17%,鼠群中以大足鼠为优势种,种群构成约占36.6%,其次为黄胸鼠,占30.0%。江北国际机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随季节消长,高峰出现在夏秋季的8-10月,低谷出现在冬季的12月-次年1月。鼠密度最高出现在6月为0.50%,最低出现在12月为0。各区的鼠密度分别为机场客货运区0.36%、职能生活区0.29%和辅助设施区0.017%。结论本次调查为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技术指导,为加强空港口岸媒介生物的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断乳鼠分为两组,每组雌雄鼠各6只。两组动物均饲以缺乏维生素A饲料,但一组每只鼠每日口服100IU维生素A。用对饲法使两组动物的进食量相同。在饲养9个星期后,给每只动物腹膜内注射溶于丙二醇的混合黄曲霉毒素(B_144%,G_144%和B_2及G_22%),剂量为3.5毫克/公斤体重。在注射毒素40小时后所有缺乏维生素A雄鼠皆死亡。至此,将其余动物均杀死,进  相似文献   

8.
农田害鼠防治常采用大面积投饵或封锁带式投饵法,能在短时间内将害鼠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水平以下。但地面投饵易造成二次中毒和非靶动物安全不能保障,且耗粮、费工。根据农作物播种期是害鼠为害的高峰期之一的规律,采用农药拌种法,既能防病虫,又能压低农田害鼠越冬基数,具有推广价值。一、农田害鼠主要种类及为害:临淄区地势南高(半山区丘陵地带)北低(平原),主要农作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鼠形动物繁殖力的情况,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笼)夜法,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捕获鼠形动物,进行分类鉴定,辨别雌雄,解剖观察其性器官发育和妊娠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鼠828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板齿鼠、黑家鼠和臭鼩鼱.其中雄鼠429只,雌鼠399只,雌雄比例为1:1.075;孕鼠118只,妊娠率29.57%,胚胎497只,平均胚胎数4.21.年度中,3、4、6、9月份的妊娠率较高,分别为65.38%、37.50%、50.00%和42.86%.在不同种类的鼠形动物中,臭鼩鼱的妊娠率最高,为39.20%,其次是小家鼠,妊娠率为30.93%,黄毛鼠与黑家鼠的妊娠率最低为0.不同生境中的鼠形动物妊娠率跑道区为34.13%,生活区28.75%,办公区23.40%,货运区30.30%.结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鼠形动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繁殖高峰期在春、夏季,秋末亦有一小高峰,妊娠率的高低与鼠密度不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温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相关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为控制其孳生和繁殖及其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5-2010年用夹夜法监测温州市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收集温州市2005-2010年HFRS发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共捕获室内外鼠形动物4种390只,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36%和33.33%,鼠密度分别为1.28%、1.11%、0.86%、0.88%、0.96%和0.80%,平均鼠密度为0.98%。鼠形动物全年均有分布,密度高峰期在6-8月;HFRS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发病数随鼠形动物年平均密度下降而减少,鼠形动物密度季节消长与HFRS发病无相关关系(r=-0.066,P=0.840)。结论 温州市鼠形动物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HFRS病例时有报告,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鼠形动物及鼠传疾病监测预警,防范鼠形动物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分子鉴定技术,对辽宁大窑湾口岸截获的1只鼠样本(从来自塞尔维亚的原木的集装箱中采集)进行种类鉴定。方法提取已风干鼠样本的基因组DNA,采用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的通用引物(COⅠ-1和COⅠ-2),进行靶DNA扩增并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截获鼠样本的DNA条形码序列与Gen Bank中贪食睡鼠(Glis glis)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鉴定为贪食睡鼠。为国境口岸首次截获该鼠种。结论加强出入境交通工具及集装箱鼠类监测工作,保障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2.
毒水法在鼠食丰富但水源不足的地方,灭鼠效果较好。为确保非靶动物的安全,我们试制了一种投放毒水的容器——毒鼠皿,于1990年2月3日至6月3日进行了现场投毒灭鼠实验。一、材料与方法: 1.毒鼠皿制作:如图所示:1.皿壁;2.皿窗;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鼠疫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 263只,总鼠密度为13.24%,其中褐家鼠占64.45%,黄胸鼠占14.31%。啮齿目动物3 050只,分1科3属8种;食虫目动物213只,为臭鼠句鼠青1科1属1种。检获蚤501匹,鼠染蚤率为14.19%,总蚤指数为0.65,其中黄胸鼠染蚤率为48.05%,蚤指数为1.79。鼠体表蚤经鉴定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60%。采集2 751份鼠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全部阴性。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广州鼠疫疫源地仍处静息状态,但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于2006—2010年每年的3—10月在广州市的12个区按市区、郊区、郊县区域划分,每年选取不同的4个区县作为监测点,每监测点根据不同生态环境选取多个捕鼠点,采用夜笼法进行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5年共收有效笼36 549笼次,捕获鼠形动物4 082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17%,鼠密度(捕获率)为10.40%(其中黄胸鼠鼠密度为1.40%),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3 800只,食虫目动物282只。啮齿目动物主要鼠种是褐家鼠73.24%(2 783只);在493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109只,平均鼠染蚤率为22.11%。染蚤鼠中检获蚤240匹。发现蚤类4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占97.92%;总蚤指数为0.47;检测鼠血清3 719份,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广州市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浙江省黄胸鼠鼠疫历史疫源地的宿主动物和体蚤种群数量、结构的动态变化,了解家鼠和野鼠相互混居、交窜现象;对监测点现阶段宿主动物种群及体蚤种群进行分析,为深化鼠疫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7-2008年监测点调查数据对宿主动物与媒介蚤种群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区,发现动物3目4科9属15种,发现蚤类4科7属7种.宿主动物组成,黄胸鼠占13.11%,其体蚤占蚤总数的32.91%;褐家鼠占36.30%,体蚤占42.20%;黑线姬鼠占16.49%,体蚤占14.56%;臭鼩鼱占17.39%,体蚤占0.74%.媒介蚤种群组成以缓慢细蚤为主,占蚤总数的64.34%,不等单蚤占19.87%,印鼠客蚤占9.64%;宿主动物与媒介蚤种群物种多样性有差别,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的地区(H>1)说明该地区动物种群数量越稳定,该地区的疫源性越稳定.结论 啮齿动物数量和种类处于丰富状态;家栖鼠与野栖鼠相互交窜现象明显,部分鼠体蚤的传播媒介属于广宿主种群,一旦发生鼠间鼠疫疫情,对人类构成直接威胁;部分监测点对鼠疫监测工作质量、监测数据得不到保证,动物种群种类单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南沙口岸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的本底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4月采用笼捕法和夹夜法对南沙口岸鼠形动物进行监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检测。结果共捕获鼠型动物538只,隶属2科6种,分别为臭鼩、褐家鼠、黄胸鼠、板齿鼠、小家鼠、黄毛鼠,其中臭鼩为优势种,占鼠种构成的53.2%;共采集538份鼠肺检测汉坦病毒,阳性率为2.6%,基因型均为汉城型。结论南沙口岸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存在鼠形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风险,应加强监测和病原学检测,采取防治鼠形动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鼠用0.2%莪术醇饵剂控制害鼠的抗生育效果和使用安全性。方法在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农田开展鼠害控制示范试验,每公顷投药量为4.5~6 kg,药后1个月用鼠夹夹夜法,调查害鼠种类、数量(此后每隔1个月调查1次,共调查4次),对捕获鼠进行分类鉴定后,解剖雌鼠,观察怀孕状况;雄鼠观察睾丸是否下降,根据害鼠上臼齿磨损状况,记录害鼠年龄组成情况,计算捕获率及控制效果。结果参与繁殖的害鼠在逐步下降,怀胎率、胎子数降低,害鼠种群逐步趋向老年化;对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在增加;未发现天敌及非靶动物、人、畜、禽出现异常现象。结论该药剂使用安全,抗生育效果显著,对农田鼠害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大榭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构成及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以鼠夹(夹夜法)和鼠笼捕捉鼠形动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分别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抗体和鼠疫F1抗体检测;按国标GB4798.4-2003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结果 捕获鼠130只,分别隶属2目2科4属7种.鼠密度全年平均为0.44%,鼠密度最高为6月,密度为1.63%.臭鼩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阳性率为1.54%,抗体阳性率8.69%,鼠疫F1抗体监测全部阴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率为2.60%.结论 初步掌握了大榭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构成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携带情况,为加强鼠形动物监测及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8年全市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捕获5 103只鼠形动物,属2目2科4属11种,褐家鼠和黄毛鼠分别为家栖鼠和野栖鼠的优势种群,家栖鼠和野栖鼠的密度分别为4.90%和2.37%;检蚤5 083只鼠形动物,印鼠客蚤占总染蚤率和蚤指数分别为22.11%和0.51;检测鼠血清5 064份,肝脾数3 048份,均为阴性。结论龙岩市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应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0.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的监测,为三峡库区及时发现和防控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梳检活鼠体表寄生蚤检查染蚤情况,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49%,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0%,室外为1.48%,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类;鼠体平均染蚤率为4.03%;总蚤指数为0.13;检获鼠蚤有不等单蚤(占0.12%)、缓慢细蚤(占77.88%)、偏远古蚤(占14.39%)和印鼠客蚤(占7.61%);6549只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的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鼠疫疫情,但存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