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 心绞痛组多部位梗死、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泵衰竭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后梗死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心肌梗死及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对 9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组和对照组。结果 IP组大面积梗死 ,肌酸磷酸激酶 (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住院病死率及QT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 ,主要表现限制梗死面积扩大 ,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及缩小QT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72h以上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观察组(有心绞痛)48例和对照组(无心绞痛)77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病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瑞珍 《中外医疗》2011,30(11):74-74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或心绞痛分为A、B2组.结果 A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能限制梗死面积扩大,维护梗死后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病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72h以上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观察组(有心绞痛)48例和对照组(无心绞痛)77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病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泵功能Ⅱ、Ⅲ、Ⅳ级病人进行分析.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分为A、B两组.结果泵功能Ⅲ级A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泵功能Ⅱ、Ⅳ级及病死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保护心肌减轻心功能不全的一方面,又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主要取决于缺血预适应的有效时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 7d内有心绞痛发作组 (Ⅰ组 ,缺血预适应组 ) ,共 10 3例 ;无心绞痛发作组 (Ⅱ组 ,非缺血预适应组 ) ,共 6 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心肌梗死面积及病死率等。结果 :Ⅰ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Ⅱ组 ,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Ⅱ组 ,P均 <0 .0 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在近期对心肌产生预适应保护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文将 98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病人 ,按梗死前 4 8h内心绞痛的有无 ,分为AP( +)和AP( - )组 ,分别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CPK峰值、达峰时间、坏死Q波导联数、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病死率 ,出院时室壁瘤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有潜在的治疗意义 ,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3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梗死后心绞痛、复杂室性早搏、泵功能障碍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两组泵功能障碍发生率与病死率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MI)136例,其中NQMI组45例,Q波心肌梗死(QMI)组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NQMI组室速或室颤,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6.7%、8.9%、6.7%)显著低于QMI组(14.3%、20.9%、18.7%),P<0.05。②NQMI组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梗死率分别为37.8%和15.6%,高于QMI组(18.7%和8.8%),P<0.05。③NQMI组心绞痛(91.1%)高于QMI组(71.4%),P<0.05。④NQMI组住院病死率为6.7%,低于QMI组(16.5%),P<0.05;而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NQMI组为33.3%,高于QMI组(15.4%),P<0.05;⑤NQMI组并发糖尿病占24.4%,高于QMI(12.1%),P<0.05;⑥2组间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NQMI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与QMI相似。但发病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者较QMI者多,其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QMI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QMI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住院的初发AMI患者 346例 ,依据AMI发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和无心绞痛组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主要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有心绞痛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 9.13%、1.94 %、3.88% ,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的 4 0 .33% ,8.6 4 % ,11.5 2 %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无心绞痛患者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仁斌  何月光  李祖祥 《海南医学》2004,15(9):75-75,77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室内传导阻滞 (IVCB)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 回顾 170例AMI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予以总结 ,分为室内传导阻滞 (IVCB)和无室内传导阻滞 (NIVCB)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VCB的发生率为 2 9.4%,病死率为 40 .0 %(P <0 .0 1) ,前壁、多壁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在IVCB组中构成比较高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亦高 (P <0 .0 1)。结论 AMI并发IVCB患者多提示有大面积心肌梗死 ,常伴各种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 ,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7d内有心绞痛发作组(Ⅰ组,缺血预适应组),共103例;无心绞痛发作组(Ⅱ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共6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心肌梗死面积及病死率等。结果:Ⅰ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Ⅱ组,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Ⅱ组,P均〈0.05。结论: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15.
39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89例AMI患者中 39例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梗死多累及前壁 ,死亡时间多在发病 1周内 ;老年患者、大面积梗死、再梗死者病死率高 ;死亡的主要原因为 :泵衰竭、心脏骤停及心脏破裂。结论 尽早防治AMI,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以达到降低AMI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216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行溶栓或直接PCI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I、白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p<0.05)。②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 32例再发性心肌梗死病例与同期住院的初发性心肌梗死进行对照临床分析 ,结果发现 :(1) 32例再梗死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13.6 % ,平均距首次梗死时间为 3.3± 2 .9个月。 (2 )再梗死时症状多不典型 ,病死率高 ,死因以泵衰竭为主。 (3)关于危险因素 ,再梗死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 (P<0 .0 5 )。因此 ,对于初次梗死后患者应对危险因素积极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9.
许洁 《医学综述》2015,(2):327-32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东营市胜利油田胜南社区现河卫生院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在心肌梗死前72 h内是否出现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126例)和梗死前非心绞痛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肌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但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P<0.05),且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LVEF显著高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70.6%比94.7%)(χ2=6.998,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χ2=2.918,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可能因为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CK峰值时间、QTd时间及并发症、合并症、既往史等。方法:收休1992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共166例,根据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无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及有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比较分析。结果:A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B组,且A组合并糖尿病便数、CK峰值时间、心电图、QTd时间、室速、室颤及泵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经均高于B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