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附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另外,胡希恕认为第148条中的阳微,指津液微少,由于津液内竭而致大便硬结,与第147条一样,都是由于津液伤甚而呈现半表半里阴证,故治疗皆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新用辛文华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桂枝、黄芩、花粉、牡蛎、干姜、炙甘草组成,用治伤寒下后,邪陷少阳,阳气郁遏、水饮微结所致的“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诸症。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寒热错杂之顽症,...  相似文献   

3.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147条,该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  相似文献   

4.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于《伤寒论》152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向以辨证论治为法,法随证立,方随证变。笔者在临床学习中认识到,许多经典古方,药虽数味,而各蕴深意。同一首方剂,可用于不同的病证,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例,试述一二。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简称柴胡桂姜汤)出于仲景《伤寒论》,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瓜蒌根)、黄芩、牡蛎、甘草七味药组成。为治疗“伤寒五六日,反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而设。 该方证属少阳病未解,又兼水饮微结,因此方中以柴胡、黄岑合用,和解少阳邪势;桂枝、干姜温化水饮;瓜蒌根、…  相似文献   

6.
廖蔚茜 《河北中医》2012,34(9):1346-1347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147条,该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专为治疗少阳病兼痰结而设。方中柴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条文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此为未解也”三处看法不一。本文通过搜集古今文献,结合《伤寒论》条文对其逐一分析,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为少阳邪热内蕴,脾阳受损,痰饮结聚兼郁火伤津,寒邪内陷肝经,郁逆而上冲。其功效为清少阳、护太阴、降冲气。  相似文献   

8.
以方测证法剖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方剂共有6首,其中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争议最多。有从少阳兼水饮内停之说者,如唐容川、沈明宗、舒诏等,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亦持此观点;有持少阳兼津液内伤之论者,如成无己、汪琥、吴谦等。  相似文献   

9.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张仲景创立此方治疗伤寒未解传入少阳,误用汗法和下法致水饮内停证。该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于器质性和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均获得了确切疗效。现将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最早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全方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牡蛎、天花粉、  相似文献   

11.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书主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为小柴胡汤的变方,即由小柴胡汤减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桂枝、栝萎根、牡蛎而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汤主之"。方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当代多数注家及目前所用《伤寒论》教材均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伤寒汗下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1])。本方为小柴胡汤类方,由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3.
<正>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体会综述本方证之病机为误汗伤阳,误下伤阴,少阳郁热,水饮微结。外邪未离少阳,故仍往来寒热而心烦;少阳郁而不达,三焦决渎失利,水饮壅滞而阻津上承,则胸胁满,口渴,小便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 14 7条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 ,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主要论述了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症状和处方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当今临床的应用范围较广 ,笔者试从理论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1 药物解析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熬 ) ,甘草二两 (炙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初服微烦 ,复服 ,汗出便愈”。方解 :柴胡配黄芩 ,取小…  相似文献   

15.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药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此方乃小柴  相似文献   

16.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药物组成: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刘云忠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而设.余今用之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均获满意效果。例1于某,男,67岁,1989年...  相似文献   

18.
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合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心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合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 ,得意于笔者导师刘渡舟教授的启示 ,先师以神来之笔论证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审证关键在于“下利”。近 1 0年来笔者致力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或单以本方取效 ,或以本方与它方相合而收功者难以百计 ,故撰此文 ,以期光大本方。1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利”探幽柴胡桂枝干姜汤于仲景著作中凡二见 :其一 ,见于宋本《伤寒论》第 1 47条 ,文曰“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 ,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其二…  相似文献   

19.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组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全方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瘾疹,效  相似文献   

20.
胡希恕先生以其独特的观点理解《伤寒杂病论》第147条及148条,前后互参,从“阳微结”入手,深入解读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他认为148条的“阳微结”是对147条“胸胁满微结”的注解,是指阳明病的微结证.从而归纳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指征为:在有柴胡证的前提下,出现不呕而渴、心下满或微有结滞感、大便干、乏力,伴有但头汗出等气上冲的症状,临床多用于肝炎、肾炎等慢性疾病,久病虚衰无力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热等,常合用当归芍药散,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