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成亮  孔德云 《中草药》2008,39(5):783-787
大麻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很早就有相关的记载.药理研究表明,大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大麻素类化合物(cannabinoids),目前已知天然大麻素有70种,其中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是大麻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虽然THC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神经活性,可用于治疗癌症引起的呕吐,但THC具有致幻作用,这也成为许多国家禁种大麻的唯一原因.与THC不同的是,CBD是大麻中的非成瘾性成分,能阻碍THC对人体神经系统影响,并具有抗痉挛、抗风湿性关节炎、抗焦虑等药理活性.近年来,人们对大麻二酚类化合物以及其与大麻受体CB1和CB2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为此,就CBD及其类似物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麻二酚是大麻主要的非精神类活性成分,具有抗癫痫、免疫调节、镇痛、抗氧化、抗惊厥、抗焦虑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细胞周期阻滞,抗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微环境、协同化疗药物,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等作用,但其抗肿瘤作用仍存在争议,开发和应用受到限制,采用微球、纳米脂质体等新给药系统有助于提高大麻二酚的抗肿瘤活性。该文对近年来大麻二酚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论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麻酚类化合物: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大麻酚(dronabinol)是大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其他大麻酚类化合物,能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广泛生理作用,如改变人的认知能力与记忆、产生痛觉缺失、抗惊厥、抗炎、减轻眼内压和镇吐等。屈大麻酚以刺激 AIDS 患者食欲和缓解癌症病人因化疗  相似文献   

4.
非精神活性药用大麻的应用及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精神活性药用大麻即四氢大麻酚(THC)质量分数0. 3%且大麻二酚(CBD)含量高(原则上应 2. 0%),主要用于药用的大麻植物。大麻的药用性历史悠久,笔者基于大麻的本草考证以及国际药用历史,阐述了大麻素类化合物特别是CBD在开发抗癫痫药品、精神疾病药品、镇痛抗炎药品及抗肿瘤药品上的应用,并对其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基于目前高CBD含量药用大麻的新品种匮乏、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建议应加强CBD等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推动药用大麻五类新药及保健品等的开发,通过挖掘药用大麻遗传信息,建立其综合鉴定体系并加快高CBD含量新品种选育,保障药用大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促进药用大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麻二酚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莎  唐双奇  陆阳 《中草药》2014,45(3):432-436
大麻Cannabis sativa是一种古老的具有药用开发利用价值的栽培植物。大麻素是大麻中特有的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目前已分离得到70多种大麻素,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和大麻二酚(CBD)。THC与CBD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THC因具有强致幻性其应用受限,CBD无成瘾性且具有抗痉挛、抗风湿关节炎及抗焦虑作用。近年来,CBD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成为研究热点,对CBD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将大麻分为工业大麻和医用大麻2类进行管理。工业大麻[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0. 3%)]用于获取纤维和种子,医用大麻(THC0. 3%)严禁种植和使用。近年来,大麻非精神活性类成分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的作用机制和新药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CBD的各种大麻新产品开发成为了国际热点,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种质资源管理分类方式的滞后是主要原因之一。明确药用大麻种质资源的概念和研究策略,是我国大麻资源战略发展的关键一步。该文系统分析了大麻的药用历史、大麻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药用大麻的学术定义和大麻种质资源管理三级分类体系,即医用大麻(THC0. 3%)、药用大麻(THC0. 3%,CBD含量高)和工业大麻(THC0. 3%,用于获取纤维和种子,CBD含量低)。在总结了药用大麻种质和遗传信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药用大麻四大研究策略——阐明遗传机制提高单株CBD含量、性别控制提高雌性植株比例、植物工厂实现周年连续种植、异源表达突破CBD合成局限。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大麻中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的分离提取研究。采用一般溶媒提取柱层分离,不经制备衍生物和精馏等的路线,经过42批样品试验的考察,含量稳定在98%以上,总收率42%左右。另外,分到一单体经鉴定为大麻酚,在四氢大麻酚纯品中通常在2%以内。  相似文献   

8.
大麻二酚是非生理依赖性成分,不具有大麻的成瘾性,可被有选择地应用于晚期癌症。大麻二酚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综述了大麻二酚调控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减轻癌细胞侵袭性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为大麻二酚的抗肿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麻Cannabis sativa为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常雌雄异株,原产于中亚等地,现今在各国分布广泛,有野生或栽培,多变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植物,大麻有数千年的使用史,其纤维被应用于很多方面,但也因含有精神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THC)而广受争议,被联合国禁毒公约列为与海洛因、可卡因并列的三大毒品之一。如今随着人们对大麻的认识逐渐加深及全面,其在纺织、日化、医药等领域显露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研究。该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大麻化学成分以及种属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大麻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麻是一种传统的经济作物,有着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可作药用,也可用于食品和纺织领域。随着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深入,大麻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广泛关注。目前全球已有55个国家将医用大麻合法化,我国云南和黑龙江两省可以合法种植和加工工业大麻。但工业大麻的大麻二酚(CBD)含量低,不利于后续开发与研究。笔者以陈士林团队定义的药用大麻[四氢大麻酚(THC)质量分数<0.3%,CBD含量高,主要用于提取CBD的大麻]作为研究对象,从药用大麻的活性成分、CBD分离纯化技术、大麻素类相关产品开发与应用、育种方法 4个方面展开综述。通过梳理,建议后续研究应重视挖掘CBD合成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化大麻的分子育种,开发绿色提取工艺,发现更多活性成分,并通过合成生物学与无细胞体系高产CBD,以期为药用大麻在国内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苗苗  于江珊  施江  杨雨  孟雪  孙伟  万会花  薛建平 《中草药》2021,52(5):1423-1433
目的GRAS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和调控次生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研究GRAS转录因子在大麻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潜在功能,对大麻Cannabis sativa基因组中的GRAS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表达模式和功能分析。方法使用NCBI、PlantTFDB、ExPASy等在线网站以及TBtools、MEGA、DNAMAN等软件对CsGRAS基因进行鉴定、可视化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在大麻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4个GRAS基因,在10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基因之间存在串联重复现象;CsGRAS基因编码氨基酸数目为436~757,等电点介于4.77~7.24,相对分子质量为49164.54~85748.52;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CsGRAS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系统发育分析将CsGRAS分为10个亚家族;CsGRAS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光响应元件、GA响应元件和MeJA响应元件等;CsGRAS在不同品种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中CsGRAS4、CsGRAS13、CsGRAS15、CsGRAS17和CsGRAS44在花中特异性高表达,推测其可能调控大麻素生物合成。结论全面分析了大麻基因组中的GRAS家族,有助于更好地挖掘GRAS基因在大麻的大麻素生物合成调控和响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从全基因组层面对汉麻Cannabis sativa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为解析汉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已发布的高质量汉麻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汉麻PK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物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构象以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Alphafold算法对关键PKS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 共鉴定出9个汉麻PKSs(CsPKS1~CsPKS9),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通过对汉麻和其他物种PKS的系统发育分析,CsPKSs主要被分为3组:group1包括Cs PKS2~CsPKS4与花药特异性CHS样酶(anther specific chalcone synthase-like,ASCL)同源;group2含有CsPKS1和CsPKS5~CsPKS8为类CHS超家族(chalcone synthase like,CHSL)与苯戊酮合酶(valerophenone synthase,VPS)和茋类合酶(stilbene synthase,STS)等关系较密切;group 3仅含有CsPK...  相似文献   

13.
该文建立了基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LTQ Orbitrap MS)的靶细胞捕集-化学表征技术,用于分析预测姜黄中抗肺癌的潜在活性成分。将A549靶细胞和姜黄提取物一起孵育培养,根据活性成分可以与靶细胞膜有特异性结合或者进入靶细胞内的原理,用液质联用方法可对培养后的细胞结合成分进行分析。因姜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脂溶性成分,在与A549细胞共同孵育时出现吸附于培养瓶内壁的现象,造成空白溶液有干扰。该文通过细胞消化后多次离心和转移,解决了空白干扰问题,成功从姜黄提取物中筛选出3个与A549细胞结合的成分,经鉴定,分别为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系姜黄中主要的抗肺癌活性成分。该文结果表明通过改进的方法,可以解决脂溶性成分因吸附瓶壁而造成假阳性的情况,是对现有靶细胞捕集-化学表征技术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4.
戴瑶瑶  闫滨滨  颜雨豪  王升  郭兰萍 《中草药》2023,54(9):2993-3003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玄参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根据化学结构将其分为环烯醚萜苷和非苷环烯醚萜两大类。并以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为基础,推测脱羧环烯醚萜苷途径为玄参中环烯醚萜苷类主要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研究表明,哈巴苷、哈巴俄苷和桃叶珊瑚苷等成分在抗脑缺血、降血糖、保护心肌细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仍有大部分环烯醚萜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并不明晰。通过对玄参中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的种类、生物合成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玄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挖掘蟾蜍二烯酸内酯(bufadienolides,BDs)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方法 使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捕获中华大蟾蜍分泌腺[耳后浆液腺(CE)、皮肤浆液腺(CK)和皮肤粘液腺(CN)]为实验材料,在DNBseq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信分析及对转录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共得到63.01 Gb原始数据和4 550个差异基因,其中CE和CK共有上调差异基因880个,其GO和KEGG富集显示主要在甾类激素生物合成、胆汁酸合成和C21类固醇生物合成等功能;CN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糖基化、细胞黏结、体液免疫应答等功能。在CE、CK组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结果中发现有28种与BDs合成相关的物质的代谢、合成及运输等功能,且参与调控的基因有94个。对上述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分析,结果显示,94个基因中有34个存在互作关系,其中基因AMACR、HSD17B4、SCP2及ACOT8参与调控胆汁酸合成,基因LOC122926609参与调控石胆酸结合,结合文献分析,作者认为初级胆汁酸合成途径是B...  相似文献   

16.
李俊  朱雪雯  万会花  米要磊  王思凡  孟祥霄  杜伟  苏畅  孙伟  杨维 《中草药》2020,51(24):6414-6425
大麻Cannabis sativa又名线麻、白麻、胡麻、野麻和火麻,为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经济作物,应用涉及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大麻素类成分是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镇静、抗呕吐等功效。根据化合物结构特点,对大麻中已报道的121个大麻素类成分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按分离技术对大麻素类成分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大麻资源的质量控制以及大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及黄芩苷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香君  郭乐康  陈微娜 《中草药》2009,40(5):801-803
目的 考察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非生物诱导子(Ca2+、Mg2+和Co2+)和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oryzae、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中提取的真菌诱导子,与黄芩毛状根共培养;HPLC法测黄芩苷的量.结果 各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合成有不同影响:黑曲霉诱导子和米曲霉诱导子质量浓度为40和20 mg/L时,CO2+浓度为1.53×10-4 mmol/L时,黄芩苷的量从7.64%分别增至9.18%、8.81%和8.62%.结论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特异性,可选择性地促进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试验证实黑曲霉诱导子、米曲霉诱导子和Co2+是适合黄芩毛状根代谢黄芩苷调控的诱导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种前体化合物和几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丹参不定根,探讨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第0天饲喂前体化合物,发现添加1.0 mmol·L-1乙酸钠、0.5 mmol·L-1酪氨酸和0.5 mmol·L-1乙酸钠分别得到了最高的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含量和原儿茶醛含量。培养第16天各种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发现超声处理丹参不定根产量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增加;1.0 mg·L-1水杨酸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高盐和高糖促进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硝酸银和硝酸镧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但抑制了原儿茶醛合成。结论前体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对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环β-内酰胺类降脂药物的合成方法。方法以戊二酸酐为原料,经过开环,酰化,Staudinger反应,水解,偶联及还原等6步反应,合成8个具有单环β-内酰胺结构的新化合物。结果合成的8个新化合物(Ⅷa~h的结构)经MS,1H-NMR确证。结论改进的合成路线简单可行,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20.
金线莲是传统的中药及保健品,其人工栽培分为组织培养和土壤栽培2个阶段,但后者对于金线莲保健功能成分的积累是否必要尚缺乏定论。该研究以组培至壮苗及组培壮苗后再经3个月土壤栽培的金线莲为试验材料,利用GC-TOF-MS和UPLC-Q-TOF-MS对其代谢成分进行非靶向分析,找出了2个栽培阶段的差异代谢成分。结果表明,初级代谢产物中的醇类及有机酸等,在组培苗中含量较高。而寡糖、核苷类、酯类及次级代谢产物中黄酮类、萜类化合物含量在栽培苗中有明显提高。黄酮类和多糖被认为是金线莲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土壤栽培对其有益成分的积累十分必要,经土壤栽培金线莲药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