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21年 7 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ACCF).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脊髓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量表)、颈椎生理曲度和 Cobb 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后JOA评分均有提高,VA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JOA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有增大,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ACCF相比于ACDF更能有效减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强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 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钛网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在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前路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恢复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融合率、沉降率的差异。 方法 75例确诊为两个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40例行钛网支撑体植骨,35例行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均行椎前钉板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9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C2~7 Cobb角、D值评价颈椎的曲度,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评价支撑体融合沉降情况,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前D值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3、6、9个月融合节段前后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术后6、9个月沉降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钛网组明显存在早期沉陷,影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 结论 n-HA/PA66颈椎支撑体相对于钛网支撑植骨具有提高融合率、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撑体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单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自体植骨;ZEPHIR钢板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1  相似文献   

6.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 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 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取自体髂骨存在较多供骨区并发症,寻找合适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修复材料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21例将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载体为药用明胶、注射用大豆卵磷脂、羟基磷灰石等)及自体骨赘植入PEEK cage融合器,对照组19例将自体骼骨植入PEEK cage融合器。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高度、并发症、融合率、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均获得了即刻的颈椎稳定,颈椎前凸、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12个月时,试验组Cobb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融合率、颈部与上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获得骨性愈合。表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结合自体骨赘植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前凸、融合节段的高度,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自体髂骨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减压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退变患者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20例患者行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组),20例单纯减压术(减压组),所有患者完整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显示,内固定组相较于减压组患者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减压术相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颈椎曲度以及手术节段曲度改善明显,尤以术后1年最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颈椎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相较于减压组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病变术后颈椎活动度改善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变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减压术,可以满足临床生物力学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四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1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B组采用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C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D组采用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a.植骨融合率A组为82.1%,B组为96.3%,C组为95.6%,D组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有差异(P<0.05),B组、C组和D组之间无明显差(P>0.05).A组与B、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并不同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98例单节段及双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 ,其中单纯植骨融合 42例、Ray TFC融合 18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3 8例。所有病例均随访 1年以上 ,采用JOA评分 ,比较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 ,单纯植骨融合组的JOA评分改善率为5 2 .8% ,Ray TFC组为 5 4.3 % ,钢板固定组为 5 1.6% ,各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 ,不同融合技术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n-HA/PA66 Cage)与聚醚醚酮颈椎融合器(PEEK Cage)在颈前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57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骨融合钛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31例采用n-HA/PA66 cage, 26例采用PEEK cage 。术后随访包括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观察植骨融合率、塌陷率、颈椎曲度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情况;临床疗效采用Odom标准评定。 结果 n-HA/PA66组患者6月时获得97.7%植骨融合,PEEK组融合率100%,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n-HA/PA66组术后颈椎丢失的角度为(2.06±1.77)°较PEEK组(2.39±1.56)°稍低,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384);n-HA/PA66组与 PEEK组术后平均椎间隙丢失高度无统计学意义(0.46±0.52 mm,0.41±0.18 mm,P=0.599),其中n-HA/PA66组出现1例患者1个节段塌陷,塌陷率2.3%,与PEEK组塌陷率(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PEEK组获得81%临床优良率对比n-HA/PA66组77%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757)。 结论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n-HA/PA66与PEEK cage椎间隙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均较好且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 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 结果 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 组(P<0.05)。 结论 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颈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59个节段﹚行颈椎前路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椎体间植骨采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53.2±12.5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术后观察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7.7±2.1,随访终止时为14.2±2.9﹙<0.01﹚,恢复率为69.9%。术后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融合器移位现象发生。所有融合节段均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使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PEEK椎体间融合器能够获得满意的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的拔出载荷。方法以人尸体颈椎为标本,颈前路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测试以上植入物的最大拔出载荷。结果减压后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自体骼骨的最大拔出载荷分别为(114.7±23.3)、(101.5±15.7)、(58.7±8.3)N。结论Cloward术减压后,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拔出载荷均大于植入自体髂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