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的基因表型特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已有多个PD致病基因被识别和克隆:PARK1、PARK2、PARK6、PARK7、PARK8等。各PD致病基因有着不同的染色体、细胞定位,编码不同的蛋白分布在人类大脑的不同区域,通过不同的发病机制对PD产生影响,致使PD患者间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本文对上述5个基因的临床表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PD的个体化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与LRRK2基因R1441C、R1441G突变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动、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反射障碍。随着α—synuclein,parkin、UCH-LI、PINKI 、DJ—I、LRRK2等PD致病基因的相继克隆。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赵受到关注.目前有关LRRK2基因(PARK8)的研究,国外报道的文献不多.目内尚未有文献报道,我们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对所收集的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家系和散发的PD患者进行研究,筛查是否存在LRRK2基因的R1441G和R1441C这两个错义突变.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和路易体(Lewy body)的形成为特点。大多数PD患者无家族史,约15%患者有家族史。研究已发现11个染色体定位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其中5个呈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4个呈常染色体隐性(autosomal recessive,AR)遗传(表1)。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致病基因被克隆,它们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综合征)的致病基因α-synuclein基因,UCH-L1基因和LRRK2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PD(综合征)的致病基因parkin基因,DJ-1基因和PINK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1)基因。目前的研究发现,PINK1基因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PD(综合征)患者中的突变率仅次于parkin基因,而其编码的PINK1蛋白是第一个将线粒体功能异常与遗传性PD(综合征)联系起来的蛋白。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族早发型帕金森病人群PARK2基因突变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散发性早发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 PD)患者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的形式和分布,探讨易感基因突变在P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病例组由30例散发性早发帕金森患者组成。抽取病人外周血提取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PARK2基因的第1、4、6、7号外显子。比对PCR产物测序后的突变情况。结果 发现样本中存在突变,在正常人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结论 PARK2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是我国散发性早发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散发性早发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 PD)患者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的形式和分布,探讨易感基因突变在P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病例组由30例散发性早发帕金森患者组成。抽取病人外周血提取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PARK2基因的第1、4、6、7号外显子。比对PCR产物测序后的突变情况。结果 发现样本中存在突变,在正常人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结论 PARK2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是我国散发性早发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recessiveearly-onsetparkinsonism,AREP)parkin、PINK1及DJ-1基因的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15个AREP家系进行parkin、PINK1及DJ-1基因的突变分析。结果在3个家系中发现parkin基因3个杂合突变,分别为202-203delAG和新发现的1069-1074delGTGTCC与T1422C突变。在2个家系中发现2个新的PINK1基因突变,分别为C938T及C1474T。未见DJ-1基因突变。3个PARK2家系平均发病年龄(25·2±5·7)岁,临床上肌张力障碍、姿势不稳、腱反射活跃、症状晨轻暮重常见,对多巴制剂反应好,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常见;2个PARK6家系平均发病年龄(25·8±10·0)岁,临床特征与PARK2相似,但未见肌张力障碍、姿势不稳及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结论parkin、PINK1基因突变是AREP的常见病因;DJ-1在我国AREP中可能罕见;PARK2和PARK6具有相似临床表现,但均具有临床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由于人口变动和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未来的10年内在缺乏预防干预和保护治疗的情况下PD的发病率将更高[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关基因因素在PD发病中的作用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了18个"PARK"位点[2],认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PD的发病风险。PD典型临床表现除了常见的运动症状,还表现为许多非运动症状,以认知功能受损最突出,其病理学特点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单胺氧化酶B基因微卫星多态与帕金森病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单胺氧化酶B(MAOB)基因第二内含子中鸟嘌呤、胸腺嘧啶(GT)二碱基重复的微卫星多态位点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在上海汉族人群中选择67例散发PD患者为PD组和204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运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精确计算出微卫星等位基因片段大小,进而分析该多态在PD易患性中的作用。结果 该位点短片段(≤170bp)等位基因的分布在:PD组中明显高于与对照组(x^2=11.28,P=0.001),而172bp等位基因在PD组中亦明显低于与对照组(x^2=5.16,P=0.023)。结论 MAOB基因GT二碱基重复多态位点与本组PD患者的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启动子区-258T/G多态性位点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相关性,尤其是该多态与PD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和测序等方法分析parkin基因-258T/G多态性位点在PD患者和健康对照间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检测了299例PD患者和156名健康对照。总体分析发现,PD组G等位基因频率和T/G 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将PD组按年龄分层后,60岁以上PD患者parkin基因-258T/G多态G等位基因频率(56.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2.6%),OR=1.76,95%CI为1.15-2.69(P=0.0064),而60岁以下发病者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相应的基因型频率(T/G G/G)在60岁以上发病PD组为80.9%,对照组为69.9%,两者虽未达统计学差异,但P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OR=1.82,95%CI为0.87-3.88。年龄分层后的趋势分析显示相对危险度与PD发病年龄间存在正相关联系。结论研究结果证实-258T/G多态可能是中国人晚发PD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PITX3基因是垂体同源盒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其表达产物在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终末分化和生存维持中起关键作用。诸多研究表明PITX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帕金森病(PD)有关。已经报道的PITX3基因有三个SNP位点,分别为rs2281983、rs4919621和rs3758549,有学者认为PITX3基因rs3758549基因的多态可能是PD的危险因素,但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无关联。而多项研究证实PITX3基因rs2281983和rs4919621的基因多态性不是P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