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单纯继发孔中央型ASD 20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一步评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后7 d、3-6月TTE随访。结果 20例患者行ASD外科微创封堵术,封堵成功20例,占100%。TEE与TTE对ASD最大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6个月TTE随访,封堵器位置固定,未见移位,对周围瓣膜功能及静脉回流无影响,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右心重构改善,右房、右室大小较术前缩小,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超声心动图参与了外科微创封堵治疗ASD的全过程,TEE与TTE联合应用,对术前诊断与筛选、术中选择封堵器和实时监控、术后效果评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借助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评估完全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与大小的近、中期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外科在UCG引导下行经皮ASD封堵术的10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月、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峰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和右室内径(RVd)大小及变化.结果 在完全UCG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后1月、术后3个月中LVEF与LAd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中LVEDd、RVd与肺动脉收缩峰压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能有效改善房间隔缺损患者近、中期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成人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成人ASD 6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在观察组术前同期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不同时间超声监测指标及右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除右心室射血分数外,其余超声监测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介入封堵治疗后ASD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均会发生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较好的评估其右心功能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培哚普利对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后右心大小、功能以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ASD均经Amplatz伞封堵后的患者共 32例 ,按性别相等 ,年龄差± 5a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均常规术前 1d开始予肠溶阿司匹林 2 0 0mg·d-1× 1mo ,然后 10 0mg·d-1× 5mo ,治疗组加服培哚普利 2mg ,qd× 6mo。术前、术后 6mo经胸超声心动图和ECG检查 ,计算右房和右室功能、形态的指标 ,以及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6mo治疗组右房收缩末期上下径、左右径 ,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右经、上下径、容积 ,右室收缩末期上下径及容积 ,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 ,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治疗组阵发性房颤、房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般不易消失 (P >0 .0 5 )。结论 :培哚普利能明显改善ASD封堵术后患者的右心功能和形态 ,纠正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右心导管 Amplatzer ASD封堵器或国产类似 AmplatzerASD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 (ASD)术后右心形态、肺动脉压力及左心功能变化。方法 全组患者 2 0例 ,男 7例 ,女 13例 ;年龄 7~ 5 1岁。采用经皮右心导管 Amplatzer ASD封堵器或国产类似 Amplatzer ASD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 (ASD) ,于术前 1天、术后 1周及 3个月分别进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SD封堵术后 1周及 3个月的随访中 ,右心房长径、横径 ,右心室前后径、长径、横径较术前均有明显缩小 (P<0 .0 5~ 0 .0 1) ;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 (P<0 .0 1) ;左室射血分数 (L 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在 ASD封堵术后随访中发现 ASD封堵术能消除异常分流的同时 ,可有效的改善右心高负荷状态 ,降低肺动脉压力 ,能有效地改善右心系统的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LVEF和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 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术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F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右心导管介入方法治疗的46例房间隔缺损的大小、残缘的情况及所选Amplatzer封堵器的型号,术中、术后监测封堵器放置情况及房水平是否存在残余分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启闭情况,右房壁及主动脉管壁完整性,右心负荷变化及右室壁运动改善情况.结果:45例ASD损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结论:TTE在ASD损封堵术前筛选病例、术中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ASD损封堵术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改变情况及手术效果。方法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E)测量30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封堵前(术前组)后(术后组)及32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二维应变(S)、应变率(SR)及位移(D),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ASD患者收缩期右室游离壁各段心肌D减低(P<0.05);ASD患者右室各段心肌S减低(P<0.05)。ASD患者右室各段心肌SRs、SRe减低(P<0.05)。SRa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②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二维应变(S)、应变率(SR)及位移(D)均较术前组增高(P<0.05)。结论 ASD患者右心室功能显著减低,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右心室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从而评估手术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开胸及经心导管对房缺(ASD)、室缺(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共4例,ASD、VSD各1例,PDA2例。年龄7-30岁,术前采用超声确定诊断并分型,术中依据超声测值,协助临床医生进行封堵治疗。结果4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结论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在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筛选,选择封堵器大小,术中及时评估封堵器效果及评价封堵术后的心脏功能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影  都鹏飞 《安徽医药》2018,39(9):1075-1078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先天性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双下腔静脉伴右下肺静脉与右下腔静脉异位连接畸形的手术矫治方法。方法:修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的同时矫治右下肺静脉与右下腔静脉异位连接。结果:手术获得成功。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房间隔缺损修补完好,右下肺静脉血流流向左房,左,右下腔静脉血流汇入右房。结论: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宜用补片修补,重要的是避免右下肺静脉的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12.
钮扣装置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导管钮扣装置治疗左向右分注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Siders钮扣装置,对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共10例施行了关闭术。结果9例成功,无任何操作合并症。术后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7例分流完全阻断,2例仅见小量残余分流。随访4 ̄9个月,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仅1例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 钮扣装置关闭术创伤小,安全,疗效肯定,对适应症病例可避免开胸手术而获根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66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观察组)及70例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心电图,分析其对房室间隔缺损诊断的价值与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者24例;观察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部分型1例,过度型3例,完全性3例,3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的检测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房室间隔缺损的判定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牛宝荣  杨娅  李晓明  吴山  马宁  李宜嘉  张涵  张琪  张纯 《中国医药》2014,(10):1424-1426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原因、防治措施及估测预后.方法 使用经胸、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二维及三维成像,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56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8例,其中单发性房间隔缺损46例(82.1%),多发性房间隔缺损10例(17.9%);术后微量残余分流的患者32例(57.1%),少量残余分流的患者22例(39.3%),中量残余分流的患者2例(3.6%),检出的残余分流以微量残余分流为主;患者残余分流在术后即刻被检出的有45例(80.3%),术后3d复查时检出的有9例(16.1%),3个月复查时检出的有1例(1.8%),6个月复查时检出的有1例(1.8%).结论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出现的原因大多是术前未能准确评估房间隔缺损的数目、大小、形态、解剖毗邻及边缘的软硬程度.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提供三维立体图像,能更准确地反映房间隔缺损的形态结构,可为临床提供更为迅速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右腋下直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1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介绍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本组 6 13例患者中 ,进行室间隔缺损修复 4 15例 ,单纯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复 15 3例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修复 7例 ,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复 3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修复 2 3例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2例 ,合并永存左位上腔静脉 10例。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 2 5min~ 12 9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1min~ 6 9min ,术后 6d~ 12d出院。结论 :右腋下直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能达到疗效与美学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今我科成功封堵治疗9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结果9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共有28例心律失常,均表现为束支阻滞。术后共有3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2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析其发病原因,与封堵器直径≥10mm具有密切相关性,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可能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2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继发孔型ASD患者 (年龄≤2岁) 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27例,心脏超声显示单发ASD 37例, 多发ASD 3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 动脉导管未闭1例, 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 患儿 ASD直径 (10.6±2.0) mm。采用经皮介入治疗, 建立轨道后, 输送系统沿股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通过房间隔缺损送至左心房, 释放封堵器。结果 40例患儿中38例成功封堵, 另2例封堵器位置不满意收回, 改为择期手术。选择 ASD封堵器直径 (12.0±2.1) mm, 输送鞘7~9 F。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术中予Plug2封堵成功;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压差明显下降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无残余分流, 随访2个月~ 3年, 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 术后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 右房、 右室有不同程度缩小, 复查心电图无异位心律失常、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幼儿继发孔型ASD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 可靠,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术中应根据 ASD大小、 边缘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以减少残余分流、 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右腋下小切口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84例成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经右腋下小切口组及正中胸骨劈开组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主动脉阻断时间、关胸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带管时间、胸腔引流量、出血量、疼痛分级、镇痛药物用量。结果42例患者全部经右腋下小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关胸时间、疼痛分级、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出血量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良好且与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相比,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且隐蔽性好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68例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94例,房间隔缺损(ASD)123例,室间隔缺损(VSD)14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PDA ASD)3例。均在X线指引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按Amplatzer方法经导管置入封堵器。结果全组成功率95.4%,术后即刻及随访观察均无残余分流,达到完全封堵治疗目的;无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是一种操作较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及安全性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