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期正位开口修复尿道下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1~1995年,我们采用包皮带蒂皮瓣和阴茎背侧纵行带蒂皮瓣一期正位开口治疗16例阴茎型和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年龄3~12岁,平均4.6岁。阴茎型尿道下裂9例,阴茎阴囊型7例。1.2 手术方法阴茎伸直:距冠状沟0.5cm作包皮内板环形切开,直达阴茎海绵体白膜。阴茎腹侧正中纵行切口,自冠状沟切口至原尿道外口,彻底切除阴茎腹侧及尿道口周围纤维组织。人工勃起方法检验阴茎伸直效果,并测量尿道缺损长度。尿道成形:首先测量包皮皮肤,如可达到形成新尿道的宽度及长度,即采用Duc…  相似文献   

2.
会阴型尿道下裂的矫形和尿道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ing J  Ren XM  Xu MX  Wang Z  Yao DH  Yao H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57-959
目的 探讨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会阴型尿道下裂,行阴茎、阴囊矫形、重建缺损尿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会阴型尿道下裂采用分期手术:一期手术将阴茎海绵体完全伸直,阴茎包皮内板和背侧皮肤预置于阴茎腹侧和阴囊裂缝凹陷处;二期手术重建阴茎尿道采用半环状阴茎皮岛+半环状膀胱黏膜丛行侧面缝合形成阴茎尿道,阴囊尿道采用一期预置的组织丛行卷曲侧侧缝合重建阴囊尿道,在两尿道的接合点端端吻合,同时施行阴囊矫形.结果 22例会阴型尿道下裂矫形后几乎接近正常状态,重建阴茎尿道长度为4~9 cm,平均7 cm.手术的成功率为68%(15/22),尿瘘发生率为32%(7/22),5例(5/22)发生阴茎阴囊尿道交界处狭窄,经尿道扩张治疗后痊愈.结论 会阴型尿道下裂行分期手术治疗可以修复超过10 cm长的缺损尿道,而且完成手术以后外形形态较好.  相似文献   

3.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小儿尿道下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提高尿道下裂治愈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本组64例尿道下裂患儿进行一期尿道修复。年龄7个月-14岁,平均5.6岁。阴茎头及冠状沟型16例,阴茎体型36例,阴囊会阴型12例。伴阴茎阴囊转位3例,隐睾4例6侧,鞘膜积液2例,斜疝2例。先期外院矫正下弯但未成形尿道1例,Duckett手术失败2例。据病情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阴茎头型用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法(MAGPI术式);冠状沟型或距冠状沟较近的阴茎体型用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Mathieu术式);尿道口在阴茎体2/3以外段伴有阴茎轻度下弯或无下弯者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或加盖岛状皮板法(Snodgrass术式或Onlay术式);有严重阴茎下弯的所有阴茎体型选横裁或纵裁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Duckett术式或Hodgson术式);阴囊型或会阴型用阴囊中缝皮管加横裁包皮岛状皮瓣成形尿道(Duplay联合Duckett术式)。对20例再次手术者或包皮材料不理想、重度尿道下裂者手术结束前行膀胱穿刺造瘘。结果手术治愈57例,治愈率89.1%(57/64)。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15ml。并发尿道瘘3例,尿道狭窄4例,无尿道憩室发生。54例获得随访2-36个月,平均19个月,均符合尿道下裂治愈标准。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合理选用手术方法,重视术中技巧,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手术年龄可提早到婴幼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TIP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体会.方法 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27例,年龄1-14岁,平均2岁.冠状沟型3例,阴茎体型16例,阴茎阴囊型5例,阴囊型3例.伴阴茎弯曲22例.均采用TIP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法),8例阴茎头明显向下弯曲者采用阴茎背侧白膜折叠术纠正.结果 随访6个月至3年,TIP术中20例手术一次成功.结论 TIP术手术简单,疗效好,是一种较好的尿道下裂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附8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9年6月至1998年12月,采用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正位开口修复尿道下裂8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86例,年龄2至26岁,阴茎型69例,阴囊型17例。手术方法 距原尿道口远端约0.3~0.6cm,环绕尿道口作矩形的阴囊中隔皮瓣,皮瓣长度较原来尿道口至阴茎头顶端的距离长0.5cm为宜,宽度为0.8~2.0cm。距冠状沟0.5cm处作包皮内板环行切口,深达阴茎海绵体白膜,阴茎腹侧纵行切口,彻底切除阴茎腹侧纤维索条,使阴茎充分伸直。切开阴囊皮肤,游离带蒂阴囊中隔皮瓣直至蒂部,保留皮下组织和…  相似文献   

6.
袖状血管蒂岛状皮瓣一期修复重度尿道下裂1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 1997年始 ,我们采用袖状血管蒂原位岛状皮瓣一期修复阴囊型和会阴型尿道下裂 13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13例。年龄 3~ 16岁。阴囊型 6例 ,会阴型 7例。伴有阴茎阴囊转位者 4例。持续硬膜外麻醉下 ,置入 8~ 14F导尿管 ,距冠状沟 0 .8cm处环形切开包皮深达Buck筋膜。表面脱套至阴茎根部 ,纠正阴茎弯曲。沿尿道板两侧平行切开 ,近端绕尿道口后会合 ,呈U形。远端环绕包皮至背侧包皮内板于 12点处接合。使新尿道皮瓣呈Y形 ,宽 1.2~1.6cm ,两侧包皮瓣宽 0 .8cm(图 1a) ,包括尿道周围皮肤 ,尿道板 ,近冠状沟两侧阴茎…  相似文献   

7.
尿道板近端切断植皮分期治疗严重型尿道下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治疗严重型尿道下裂的方法.方法 一期将尿道板近端切断,矫正阴茎下弯,腹侧创面移植阴囊中厚皮片,半年后二期手术塑造尿道.结果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于临床应用17例,分期手术均成功,无尿道狭窄和尿瘘等并发症发生.1年后随访观察,阴茎头及尿道外口形态良好,阴茎矫直完全,术后阴茎阴囊形态尚佳.结论 该手术方法 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适用于阴茎近端型和阴茎阴囊型伴有重度阴茎下弯的尿道下裂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结合下唇黏膜嵌入阴茎头段尿道板修复小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合并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无手术史尿道下裂并小阴茎头患者39例,其中冠状沟型3例,阴茎体前型20例,阴茎体中间型9例,阴茎体后型5例,阴茎阴囊交界型2例。年龄2.2~13.3岁,平均5.7岁。把阴茎头段尿道纵行切开并向两侧游离使可转移至腹侧,切取宽约0.6~1.0cm下唇黏膜嵌入尿道板做阴茎头段尿道背侧,再将尿道板卷管成形尿道。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6~25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成功30例(76.9%),发生尿道狭窄4例(10.25%)、尿瘘3例(7.69%)、尿道外口回缩2例(5.12%)。经处理除尿道狭窄中2例和尿道外口回缩2例成为冠状沟型尿道下裂(10.25%)外,余35例接近正常的阴茎外观。所有患者口腔言语、进食功能无影响,无口腔麻木、疼痛和外观不良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尿道下裂合并小阴茎头患者,采用TIP结合下唇黏膜嵌入尿道板修复能有效解决阴茎头成形困难,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外观良好。  相似文献   

9.
患儿 ,男 ,3岁。出生后家长即发现患儿尿道外口位置异常。查体 :阴茎下弯 ,尿道外口位于冠状沟腹侧 ,系带缺如 ,包皮于背侧堆积 ,呈头巾状 ,阴茎头舟状窝处可见皮肤凹陷。阴囊及双侧睾丸发育正常。入院诊断 :尿道下裂 (冠状沟型 )。行Duckett尿道成形术。将 8F硅胶尿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道板宽度对尿道下裂行尿道板纵切卷管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TIP)术后并发症、外观、排尿功能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行TIP尿道成形术的89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尿道板宽度分为A组(尿道板平均宽度≥6 mm) 52例和B组(尿道板平均宽度<6 mm) 37例,通过随访并发症的发生率、阴茎外观及排尿情况,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术后疗效。结果 A组患儿尿道板平均宽度6.15(6.00~7.45) mm,B组平均宽度5.00(3.50~5.30) mm。两组患儿手术年龄(P=0.28)、尿道下裂类型(P=0.10)、阴茎头直径(P=0.11)、是否行背侧白膜紧缩(P=0.05)及留置尿管型号(P=0.30)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并发症10例(19.23%),包括尿道瘘7例,阴茎头裂开2例和尿道外口狭窄1例;B组术后并发症7例(18.92%),包括尿道瘘5例,尿道外口狭窄2例;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P=0.97)和尿道瘘的发生率(P=0.99)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无并发症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期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板重建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重度尿道下裂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年龄、阴茎头直径、矫直后尿道缺损长度及术后尿道瘘、阴茎头裂开、尿道憩室、尿道狭窄发生率及总成功率差异。结果:一期手术患者56例,年龄7个月至12岁,尿道缺损长度3~5 cm,阴茎头直径1.0~1.4 cm;分期手术患者35例,手术年龄7个月至12岁9月,尿道缺损长度3~5 cm,阴茎头直径0.8~2.5 cm。两组患者手术年龄、阴茎直径及尿道缺损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期手术组术后18例出现尿瘘,1例出现阴茎裂开,1例出现尿道憩室,1例同时出现尿道憩室及阴茎头裂开,20例经再次尿瘘修补/尿道成形治愈。分期手术组二次尿道成形术后未出现尿瘘,仅4例出现阴茎头裂开,2例经再次手术修复成功,2例患者家长未同意再次手术。一期手术组手术成功率为62.50%,分期手术组手术成功率为88.57%。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期手术可明显降低重度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但可能会增加一部分不需要分期手术患者的手术次数,临床上可根据患者阴茎头发育情况、阴茎下曲程度、尿道缺损长度来综合判断是否需行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尿道下裂矫治术20年经验(附354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告1975年12月~1995年手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354例经验。手术方法在各个阶段不同。1975~1984年早期,51例新尿道开口在冠状沟附近,全部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尿道留置多孔硅胶管引流;1985~1995年近期的303例中279例采用改进的正位尿道口带蒂皮瓣尿道一期成形术。改进要点:(1)经会阴尿道造瘘及置放新尿道支架管,(2)矫正下曲时由阴茎背侧开始绕向腹侧分离,(3)阴茎头打孔器行正位尿道口成形,(4)采用弧形带蒂阴茎阴囊联合皮瓣及阴囊中隔L形皮瓣行重度尿道下裂尿道成形,(5)阴茎全程皮下隧道埋藏新尿道行尿道再修复。手术成功率由早期764%升至900%,近期达982%(P<001)。认为改进术式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尿道下裂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尿道下裂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尿道外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未见尿漏及尿道狭窄等并发症。游离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游离膀胱粘膜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结论 根据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阴茎头型尿道下裂采取尿道外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阴茎体型尿道下裂采用游离包皮内板代尿道Ⅰ期尿道成形术,阴茎阴囊型及会阴型尿道下裂采用游离膀胱粘膜代尿道Ⅰ期尿道成形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切断尿道口保留并加长尿道板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尿道下裂患者48例,其中冠状沟下型18例,阴茎体型21例,阴囊阴茎交界型8例,阴囊型1例,采用切断尿道口保留并加长尿道板尿道成形术治疗,并观察其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27个月,一期手术成功44例,2例出现尿瘘,2例出现尿道狭窄,尿瘘以及尿道狭窄均再次治疗而治愈。阴囊阴茎外观满意,阴茎伸展自如。结论:切断尿道口保留并加长尿道板尿道成形术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术式,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尿道下裂。  相似文献   

15.
切开尿道板管状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3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切开尿道板管状成形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尿道下裂患者 35例 ,年龄 1~12岁 ,均属阴茎型尿道下裂 ,其中 ,阴茎头型 5例、阴茎体型 2 7例、阴茎阴囊型 3例。采用正中切开尿道板 ,应用手术放大镜进行显微外科技术缝合 ,管状尿道成形术一期修复尿道下裂。 结果 :本组 35例患者 ,一次性治愈 30例 ,术后出现尿瘘 2例 ,尿道口狭窄 3例 ;随访 1~ 5年 ,32例无排尿异常。 结论 :尿道板接近正常尿道粘膜 ,血运丰富、伸延性好 ,切开尿道板管状成形术是一期修复阴茎型尿道下裂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自制尿道引流管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尿道引流管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尿道下裂术后合适的引流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应用自制尿道引流管联合Foley导尿管引流修复74例尿道下裂,其中远端型尿道下裂(阴茎头、冠状沟、阴茎前1/3)22例,中段尿道下裂(阴茎中1/3)28例,近端型尿道下裂(阴茎阴囊交界、阴囊、会阴)10例,行一期尿道重建;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5例,尿道下裂术后尿瘘9例,行再次手术。结果7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4个月~4年,3例拔导尿管后出现尿瘘,3例术后出现尿道狭窄,其中5例均已获二期手术治愈。其余67例一期治愈,无尿瘘和尿道狭窄发生。结论尿道引流管和Foley导尿管联合经尿道引流是一种尿道下裂术后有效、可行的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Snodgrass手术)治疗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31例尿道下裂患者进行同颐性分析。,尿道下裂患者31例,年龄1~14岁,其中阴茎头型5例、阴茎体型14例、阴茎阴囊型4例,二期尿道成形术8例。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一次性治愈26例,术后出现尿瘘2例,均已修补成功。尿道口狭窄3例,经尿道扩张后治愈.结论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可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尿道下裂治疗。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阴茎头海绵体减容技术在中-重度尿道下裂修复手术阴茎头成形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5月,103例行尿道下裂修复术中采用阴茎头海绵体减容技术行阴茎头成形的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减容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未采用阴茎头减容技术行阴茎头成形的88例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术前阴茎头横径、阴茎腹侧头冠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52,P=0.152;t=1.653,P=0.077)。记录两组成形尿道长度以及随访期间阴茎头裂开以及尿道皮肤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术后3个月最大尿流率。结果减容组术中成形尿道长度为(35.51±7.79)mm;完成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置:阴茎体近段型24例、阴囊及会阴型79例。对照组术中成形尿道长度为(32.17±6.37)mm;完成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置:阴茎体近段型21例、阴囊及会阴型67例;两组患儿完成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置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0)。术后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减容组发生尿道皮肤瘘3例、阴茎头裂开2例、尿道外口狭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对照组发生尿道皮肤瘘7例、阴茎头裂开3例、尿道外口狭窄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7,P=0.040)。两组患儿阴茎外观满意,尿道外口呈裂隙样,接近正常尿道外口外观。术后3个月,减容组最大尿流率为(6.23±0.54)mL/s,对照组为(5.44±0.92)m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3,P=0.000)。结论阴茎头海绵体减容技术在需切断尿道板的中-重度尿道下裂修复术中,能减少术后阴茎头裂开、尿道瘘及尿道外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尿道下裂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阴茎头海绵体减容技术在中-重度尿道下裂修复手术阴茎头成形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5月,103例行尿道下裂修复术中采用阴茎头海绵体减容技术行阴茎头成形的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减容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未采用阴茎头减容技术行阴茎头成形的88例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术前阴茎头横径、阴茎腹侧头冠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52,P=0.152;t=1.653,P=0.077)。记录两组成形尿道长度以及随访期间阴茎头裂开以及尿道皮肤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术后3个月最大尿流率。结果减容组术中成形尿道长度为(35.51±7.79)mm;完成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置:阴茎体近段型24例、阴囊及会阴型79例。对照组术中成形尿道长度为(32.17±6.37)mm;完成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置:阴茎体近段型21例、阴囊及会阴型67例;两组患儿完成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置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0)。术后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减容组发生尿道皮肤瘘3例、阴茎头裂开2例、尿道外口狭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对照组发生尿道皮肤瘘7例、阴茎头裂开3例、尿道外口狭窄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7,P=0.040)。两组患儿阴茎外观满意,尿道外口呈裂隙样,接近正常尿道外口外观。术后3个月,减容组最大尿流率为(6.23±0.54)mL/s,对照组为(5.44±0.92)m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3,P=0.000)。结论阴茎头海绵体减容技术在需切断尿道板的中-重度尿道下裂修复术中,能减少术后阴茎头裂开、尿道瘘及尿道外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尿道下裂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尿道板纵切卷管法(TIP)与加盖岛状皮瓣法(OIF)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并对其进行比较,探讨术式选择的条件。方法回顾性总结42例TIP术和26例OIF术治疗尿道下裂的临床资料。TIP术组年龄2~13岁,平均4.76岁;其中Ⅱ型3例,Ⅳ型1例。38例为初次行尿道成形术者,4例为初次尿道成形术失败、再次行尿道成形术者。OIF术组年龄2~10岁,平均4.72岁,其中Ⅱ型23例,Ⅲ型3例,均为初次行尿道成形术者。结果TIP术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有尿瘘7例,阴茎头裂开1例,无尿道狭窄,但有尿道外口狭窄1例,3例再次尿道成形术者未发生并发症;OIF术平均手术时间115min,有尿瘘5例,阴茎头裂开l例,无尿道狭窄。两种手术方法的尿瘘、尿道狭窄、阴茎头裂开、一次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与OIF尿道成形术可用于阴茎头冠状沟、阴茎体、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的治疗,TIP术操作简单,且更适用于初次手术失败、需再次行尿道成形术的病例。对于阴茎发育差,尿道板条件不好的初次手术病例,仍以选择OIF术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