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生产和成分的一门科学[1]。1995年,黄璐琦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的概念[2]。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分子生药学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2012年,分子生药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2.
书讯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8):483
分子生药学》一书 ,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分子生药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进展。全书分三篇 :第 1篇系统论述了分子生药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应具备的理论基础 ,包括其产生的背景、概念、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第 2篇介绍了分子生药学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着重讨论每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第 3篇主要论述分子生药学的研究领域和取得的进展。重点论述了分子生药学在药用植物资源、生药鉴定、有效成分的基因调控和生产等若干重要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涉及的理论知识。本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分…  相似文献   

3.
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分类与鉴定、栽培与保护及有效成分生产的一门科学,分子生药学的提出让生药的研究从微观向基因水平迈进。葛根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品种众多容易造成混乱且根据传统的鉴定方法不易区分鉴别,且葛根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尚浅,因此分子生药学对葛根的研究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药学在葛根分子鉴定、转录组测序研究、葛根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合成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葛根及其有效成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蒙药蓝刺头初步进行了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的生药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43-645
分析了分子生物学与生药学结合的理论基础,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在药材鉴定、生产和有效成分获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提出了分子生药学(Mole-cularPharmacognosy)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分子生药学课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勇  刘春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450-2452
作者从教学的角度,针对分子生药学课程在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结合分子生药学的学科特点,总结分析了分子生药学课程总体概况,详细剖析和归纳了分子生药学课程的三大特点、基本研究内容与任务、学习方法等,展望了分子生药学的发展方向和态势;其目的是简明扼要的让学生对分子生药学课程有一个明晰的、总体的认识,以期达到分子生药学课程教学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生药学的各个领域,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中的SCIE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论文年代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研究影响力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阐述分子水平生药学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和我国的影响力,并采用多维尺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为基础.初步绘制国际分子水平生药学研究热点。1995年之后国际生药学分子水平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加,美国、中国、日本等合作紧密,研究热点集中在分子鉴定研究、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我国科学家研究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发文量和引用次数等均位于国际前列。国际分子水平生药学研究发展迅速,我国研究具有明显的影响力,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分子生药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概况 ,以国内近年来的有关论文为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分为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在植物药材、动物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生药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市场上一种威灵仙新伪品进行鉴别,为保障威灵仙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威灵仙及其伪品进行性状、显微等生药学研究,描述威灵仙及其伪品的生药学鉴别特征。对威灵仙及其伪品的分子生药学研究,通过试剂盒提取样品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及双向测序获得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已收录的ITS序列进行相似度分析及DNA条形码溯源。结果:威灵仙及伪品的生药学鉴别特征主要有外皮颜色以及有无茎节等;横切面显微特征区别主要为有无髓。分子生药学研究表明,该伪品的基原植物为紫金牛科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结论:该威灵仙伪品为紫金牛的茎及根茎,该伪品与威灵仙在成分、功能主治方面差别较大,在临床应用上应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分子生药学在国内外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分子生药学在医药研究中的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9—2018年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有关分子生药学相关领域研究论文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可视化分析,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国家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文献共被引图谱。结果共检出7023篇论文,以知识可视化图谱方式展现10年来分子生药学领域的主要的科研力量、合作机构和研究热点。结论分子生药学领域的研究目前处于发展时期,研究内容、热点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相关论文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梳理并探讨了分子生物技术在我国生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历程与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分子生物技术的引入是生药学现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已形成稳定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涵盖中药分子鉴定、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药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保护、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道地药材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与育种等7个方面;知识产出具有可持续性,并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独立的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pharmacognosy and molecular biology,molecular pharmacognosy has developed as a new borderline discipline.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thods,application,and prospect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DNA marker is one of genetic markers and some molecular marker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genetic diversity identification and new medicinal resources development.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that enables scientists to engineer DNA sequences.Gene chip technique could be used in determin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analyses of polymorphisms,construction of genomic library,analysis of mapping,and sequencing by hybridization.Using the methods and the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pharmacognosy,molecular pharmacognosy represents an extremely prospective branch of pharmacognosy and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systemic growth of medicinal plants,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plant metabolomics and production of active compounds.Furthermore,the great breakthrough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could be anticipated on DNA fingerprint analysis,cultivar improvement,DNA identification,and a global DNA barcoding system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RAPD分析与分类鉴定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运用RAPD技术刻划了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差异,并结合经典分类和异地栽培观察和聚类分析,初步澄清了姜黄属植物的一些分类学争议,从DNA分子水平上为姜黄属植物分类与中药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金银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其发展为传统生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和方法。金银花作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深入研究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展开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在金银花鉴别、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胁迫条件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并针对基于杂交技术的标记(RFLP)、基于PCR的分子标记(RAPD,AFLP,SSR,ISSR)和基于DNA序列分析的SNP及DNA条形码对金银花的多样性识别、诊断、鉴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提出可以采用多组学技术,构建系统生物学技术和平台,建立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相关模型,从而更好地研究金银花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药用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相关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等生命活动规律并进行调控,为进一步推动金银花现代化及其他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领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机制研究始终是重点和热点问题。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大量药用植物基因序列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序列的遗传信息与其所执行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从分子生药学角度探索药材活性成分变异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条件。该文详细介绍了同源基因、基因重复的概念和分类,并重点展望了重复基因功能分化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分子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旨在为药材质量控制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调查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前提下,从植物种类、药用部位、治疗的疾病和用药方法等方面,同蒙药与中草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的同时,民间药也有它本身的特色而存在某些不一致性。民间药与蒙药的一致性说明了它们属于相同的系统;民间药与中草药的一致性说明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传统药知识的交流和文化的渗透现象;而不一致性则反映了当地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知识的丰富性及进一步深入挖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野生抚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中药材野生抚育是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药材生产方式。作者结合研究现状探讨了中药材野生抚育的概念、特征。中药材野生抚育的基本方式有封禁、人工管理、人工补种、仿野生栽培等。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 ,是中药资源学、生态学、药用植物栽培学、道地药材学等学科的交叉。中药材野生抚育实现了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可以应用于生长条件要求苛刻或家种后质量改变较大等类型药材。文中最后简要分析了几个中药材野生抚育的成功典范 ,并指出中药材野生抚育开辟了中药材生产的生态产业模式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需要更多企业介入 ,需要国家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发布说明我国中药材产业进入新的、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屠呦呦"效应不仅助推了该产业的发展,也预示着该产业的国际竞争日渐剧烈。在机遇与竞争高位并存的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现代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成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前沿课程,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对培养现代中药材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分子生药学不仅继承传统生药学的观念,弥补其不足,还处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不断地推陈出新,进而促进生药学的发展。这些也是分子生药学的教学难点,很难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文从全国分子生药学教学的现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课程自我理论和实践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阐述可能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级中药材产业人才,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研究收集了1995—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资助的中药学领域项目中分子生药相关研究共595项,采用TDA等工具对NSFC资助项目概况、热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排序,并进行热点研究内容相关性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药学研究中,分子生药技术相关项目及经费数量逐渐增加,经费占中药学研究经费的比重趋于稳定;主要支持了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道地药材、次生代谢以及种质资源的研究;热点药物包括丹参、地黄、冬虫夏草等,热点内容包括丹参酮的生物合成、地黄的连作障碍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了解哲里木蒙古族民间用作药物的野生植物种类、药用部位、所治疗的疾病、用药方法和草原医药的文化特点。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结果:当地民间常用的当地野生植物共有69种和2变种;药用部位有全草、地上部分、根、茎、叶、花、果、种子、枝条木质部、根皮等;所治疗的疾病以感冒、咳嗽、发烧、风湿病、胃肠病和皮肤病、冻伤、外伤等当地常见病为主;用药方法包括内服和外用两种。结论:当地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传统知识和经验沉淀极深,具有浓郁的草原医药的文化特点,对农牧民基础医疗保障仍在发挥作用,但这一知识在迅速流失,应深入调查和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