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质圈(quality circle,QC)活动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成立QC小组,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调查QC活动前本科室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情况及存在问题,组织全科护士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制订对策,组织实施。比较实施QC活动前后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结果老年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0.64%下降到活动后的4.85%,活动前后比较,χ2=7.4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C活动可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滑脱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胃肠外科一二病区恶性肿瘤行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2014年实行品管圈前90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品管圈应用临床后的90例留置胃管病患作为实验组,给予QCC活动,组建1个品管圈,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滑脱发生率及事件发生原因,同时进行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及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结果:实施品管圈后疗效质量明显改善。结论:QCC可降低胃管滑况率,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活动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9.46%降至1.54%,圈员们在运用QC手法、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滑脱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胃肠外科一二病区恶性肿瘤行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2014 年实行品管圈 前90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 年品管圈应用临床后的90例留置胃管病患作为实验组,给予QCC 活动,组建1个品管圈,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滑脱发生率及事件发生原因, 同时进行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及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结果 实施品管疗效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将 QCC能够有效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滑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品管圈在降低脊柱外科患者便秘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科室9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分析脊柱外科患者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脊柱外科患者便秘的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46.15%降至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33.70%(P0.05)。结论:通过运用"品管圈"PDCA程序,实施持续改进,可以有效地降低脊柱外科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手术中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调查现状,进行原因解析、真因验证、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对策拟定,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显著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由实施前的33.3%下降到8.8%。结论比较QC活动前后结果,活动后术中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实施QC活动,可降低术中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减少手术感染发生率,减少出血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小儿普外科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7年1月—12月为品管圈活动开展前,2018年1月—12月对本院普外科留置胃管患儿实施品管圈活动,成立目标管理小组,对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应用PDCA循环改进方法进行措施制定,制定留置胃管标准化护理流程、对全员进行培训,并进行效果探讨,持续进行护理质量改进。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拔管率与无形成果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儿的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拨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64%降低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小儿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为降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社区居家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并进行要因分析及真因验证,并拟定实施护理对策:及时上门宣教,建立导管安全意识;强化落实胃管固定技能;正确评估患者意识,有效落实正确约束方法。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16.49%降至3.06%(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社区居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一次性钢针使用率的效果。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科室内头颈部肿瘤患者一次性钢针使用率高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并进行整改。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一次性钢针使用率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51.5%降至实施后的23.4%。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头颈部肿瘤患者一次性钢针的使用率,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对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尽早留置胃管防止急诊开颅术后昏迷患者呼吸道及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术后即刻留置胃管,对照组按常规时间留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呼吸道、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留置胃管可减少急诊开颅术后昏迷患者呼吸道和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的函数概率模型,为制定相关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问卷,对温州市5所公立三级甲等医院119例行内固定术后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得出术后便秘发生的函数概率模型。结果骨折前患者便秘发生率为14.3%,骨折后围术期手术前、后便秘的发生率为63.0%和82.3%,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习惯床上排便、床上活动量、进食量及术后使用镇静止痛药为术后便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便秘发生的函数概率模型为P=1/[1+e(-1.935X1-1.686X2-1.203X3+0.658X4)]。结论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率高,临床护士可运用函数概率模型预测患者的便秘发生率,并对高危人群给予卧床排便指导、床上活动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预见性护理干预,以降低术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上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前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上消化道肿瘤术前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问题分析、拟定对策及实施等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实施后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由实施前的74.19%提高到88.71%,恶心、呕吐由82.26%降至24.19%,病人痛苦发生情况由85.48%降至32.26%,护士的自我评价明显升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上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前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降低了病人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了科室护士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护士凝聚力,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食管癌术后患者留置2种不同胃管行胃肠减压时发生非计划拔胃管率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方法 将3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90例,留置气囊胃管行胃肠减压;对照组190例,留置普通胃管行胃肠减压.观察2组患者非计划拔胃管及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非计划拔胃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留置气囊胃管对食管癌患者行胃肠减压,可以降低非计划拔胃管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留置鼻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现状调查了解本科室鼻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拟定对策,组织实施,遵循PDCA循环进行改进,比较活动前后留置鼻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结果:鼻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提高(76.16%vs36.67%,P0.05)。目标达成率142.44%,进步率115.87%。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鼻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提高,减少患者反复操作痛苦,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技术的信任度,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胃管留置对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旨在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结局。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19年11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留置鼻胃管分为留置鼻胃管组和未留置鼻胃管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等进行比较。 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留置鼻胃管组和未留置鼻胃管组各纳入158例。与未留置鼻胃管组相比,留置鼻胃管组肺部感染、肺不张、气胸、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均较高,总住院时长和ICU住院时长较长,转归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胃管留置会增加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且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影响患者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患者的便秘发生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便秘发生率由活动前的26.67%降至6.20%(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同时圈员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留置胃管患者误吸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方法通过组建“清清圈”,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订与实施对策和效果评价,充分运用科学管理工具指导完成圈组活动。结果活动前后老年留置胃管患者误吸发生率比较,χ2=44.298,P<0.001;活动后,由体位不正确或更换体位的时间不正确、鼻饲方法不正确、留置深度不合适、胃管位置变更引起误吸发生率降低,圈员素质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于老年留置胃管患者的管理,不仅降低误吸发生率,且增强圈组成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择期胃癌术后患者选择性留置胃管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择期胃癌手术患者选择性留置胃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30例择期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未常规留置胃管,观察该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术后第1次排气的时间为(3.71±0.91)d,第1次进流食的时间为(4.22±1.43)d.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为咽喉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31%、8.46%、6.15%和5.38%.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率为14.62%.术后有13例(10.00%)因腹胀、恶心、呕吐和并发症等原因而给予留置胃管.结论 择期胃癌手术可不必常规留置胃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留置胃管(即术前不留置胃管或术后早期拔管)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呼吸道并发症及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术前不留置胃管或术后不同时间拔除胃管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与肛门排气后拔管相比,术前不留置胃管可降低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P0.001)和胆囊(道)手术患者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P=0.02),且术前不留置胃管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有所提前,但异质性较大(I~2=96%,P0.001)。与肛门排气后拔管相比,术后早期(≤24h)拔管可降低患者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P=0.007),但两组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对于肝胆手术患者,选择性留置胃管(即术前不留置胃管或术后早期拔管)是可行的,但其最佳的胃管留置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