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6年我国23个省份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资料,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媒介伊蚊监测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媒介伊蚊密度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16年我国媒介伊蚊密度及其密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6年我国总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80,总平均诱蚊诱卵器指数(MOI)为6.12。Ⅰ类省份中,云南6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BI达到传播中风险;海南6月下半月、9月上半月和10月下半月BI达到传播高风险;福建6-10月BI达到传播中风险;浙江7月上半月和8月上半月BI达到传播高风险。广西3月下半月、4月上半月、5月下半月以及6-8月BI处于传播低风险;6月下半月MOI达到传播高风险。广西和广东BI与同期MOI呈正相关,广西媒介伊蚊成蚊帐诱指数与同期BI和MOI均呈正相关。Ⅱ类省份重庆、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10月平均BI均达到传播低风险;自6月开始安徽和四川BI达到传播低风险;上海和江苏7-8月BI达到传播低风险。贵州5-10月、湖南6-9月和河南6月及8-9月MOI达到或超过传播低风险。湖北6月BI达到传播高风险。Ⅲ类省份陕西6-8月和河北8-9月BI达到传播高风险;山东8月BI达到传播中风险;山西7-9月BI达到传播低风险;北京仅9月MOI达到传播低风险。诱蚊灯法白纹伊蚊密度为0.30只/灯次,密度高峰在7-8月。广西、重庆和湖北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超过2只/顶h。结论 2016年,我国不同类型媒介伊蚊分布省份不同月份传播风险不同,总体南方Ⅰ类省份传播风险高于北方。建议各监测省份应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特别是南方重点省份,为我国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监测资料,为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全国网络直报登革热疫情及登革热监测点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14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044例,无死亡报告。除广东省有本地感染外,其他地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输入病例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广东省登革热多点暴发,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媒介伊蚊监测显示广西、海南、云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和福建省(86.7%)、广东省(55.8%)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10月,BI普遍较高。福建、广东、云南和广西地区媒介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海南省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监测点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为0%~14.5%。开展病原学检测的监测点没有从媒介伊蚊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 结论 中国南方登革热监测省份具有登革热流行的媒介伊蚊和易感人群,夏秋季节可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暴发流行。应普遍建立灵敏的早期登革热预警监测系统,早期发现病例,防蚊灭蚊,控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2016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近期我国蚊媒条件更加适宜,一旦有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播疾病病例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有所增加;登革热已在南方部分省份发生本地传播,进一步流行的风险加大。未来一段时间仍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需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工作。结论 预计全国2016年9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略高于8月份,但仍处于全年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等媒介伊蚊传染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2017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9月全国总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有所上升,主要与学校开学后常见传染病事件逐渐增加有关。国内多地暴发本地传播的登革热疫情,随着人员流动,有媒介伊蚊分布的省份本地传播风险也将上升;而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人感染H7N9禽流感将继续出现散发病例。9月仍然是食物中毒高发期,且毒蘑菇中毒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的季节性流感仍处于高位,北方地区流感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学校开学,暴发疫情将增多。中东呼吸综合征存在输入的可能,但大规模传播的风险极低。2017年夏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有所升高,但目前疫情已经处于下降趋势。结论 预计2017年9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将有所上升;需特别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重点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一般关注食物中毒、季节性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了解乙脑疫情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2016年8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8月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全年较低水平。近期我国的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蚊媒传染病输入可能性较年初有所下降,但蚊媒条件更加适宜,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逐渐升高;而登革热已开始在南方部分省份发生本地传播,进一步流行的风险加大。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容易出现暴发疫情。有毒野生菌、集体聚餐(如升学宴、农村喜丧宴)等导致的食物中毒风险较高。高温中暑事件将会持续高发。另外,8月份全国降水仍然较多,需要关注极端气象条件导致的洪涝灾害相关公共卫生风险。结论 2016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达到全年的最低水平,但仍需重点关注伊蚊媒介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洪涝灾害,一般关注感染性腹泻病、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2016年5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5月全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继续呈上升态势,可能达到全年最高峰。近期我国仍有可能出现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输入性病例,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和浙江等重点省份存在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可能。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将逐渐进入高峰,重症和死亡病例将逐渐增多。人感染禽流感疫情仍可能呈散发态势。食物中毒事件将逐渐上升。结论 2016年5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达到全年的最高峰;需重点关注伊蚊媒介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和手足口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和分析我国报告的外籍登革热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005 — 2017年全国确诊报告的外籍登革热病例的基本信息,描述外籍登革热病例的人口学、时间和地理分布,并比较云南省与我国其他省份的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5 — 2017年,我国共报告外籍登革热病例2 106例,占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数的3.08%。 登革热发病随年度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省份区域不断扩大。 云南省外籍病例最多(1 751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3.14%。 其次为广东省(140例),占6.65%。 外籍人群以输入性登革热为主,由缅甸经我国云南省入境。 云南省与我国其他省份登革热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流行趋势以及来源国等均有差异。结论近年来,外籍人群对我国,特别是云南省的登革热的流行存在一定影响。 应进一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增强对登革热的防控,在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外籍登革热病例的监测、筛查和医疗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2016年10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预计10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与9月相当。登革热仍将维持较高水平,部分南方重点省份将继续发生本地疫情。寨卡病毒病输入我国的风险加大,输入后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加。黄热病输入风险较前期有所下降。同时,需继续关注中东地区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动态和输入风险。近期我国内地仍可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散发病例,其他可感染人类的禽流感也可能有散发病例报告。病毒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仍较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将出现季节性升高。结论 2016年10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将与9月相当;需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媒介伊蚊传染病、以及人感染禽流感、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登革热传播快 ,发病率高 ,有明显季节性 ,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近年来 ,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广东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1 999年以来福州市近郊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由于目前登革热尚无有效治疗和特异的预防药物 ,因此 ,主动开展疫情 ,蚊媒监测是控制登革热发生及流行的重要手段。在 2 0 0 0年我们选择了 1 999年发病较多的地区及未发现病例地区共 5个点进行监测 ,现将 2 0 0 0年福州地区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在 5个监测点共采集正常人群血清35 0份。采集白纹伊蚊共 1 71只。应用C6/36 (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 )传代…  相似文献   

10.
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艳  徐珊  杨建娜  陈敏红 《疾病监测》2004,19(12):445-448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区、县正常人群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捕捉白纹伊蚊分离登革病毒;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为4.9%,0.4%,0,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7.7、9.6、8.3、8.1,且晋安、长乐两地7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0结论4年来仅发现3例登革热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系境外感染。人群免疫力下降,布雷图指数相对较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2016年6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近期我国仍有可能出现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播传染病的输入性病例,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和浙江等重点省(自治区)存在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可能。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将逐渐增强,重症和死亡病例将逐渐增多。人感染禽流感疫情仍可能呈散发态势。食物中毒事件将进一步增多。结论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预计全国6月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5月基本持平。需重点关注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媒介伊蚊传染病,人感染禽流感、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2014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既往数据分析,结合近期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预计2014年9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较8月将有所增加,但报告事件数不会超过2011年以来同期平均水平;报告事件将以传染病事件(如登革热、霍乱、菌痢等)和食物中毒为主。我国面临埃博拉出血热输入的风险,但基于我国目前的发现、诊断和控制能力,病例输入后发生疫情扩散的可能性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出现输入性病例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登革热输入和本地暴发的双重压力,广东省和云南省已出现本地暴发疫情,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等南方重点省(自治区)疫情存在局部暴发的可能。随着各类学校和幼托机构陆续开学,学校和幼托机构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暴发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风险有所上升。国庆长假临近,各地卫生部门应提前做好旅行卫生提示,并加强节日期间的卫生监管和应急值守工作。结论 2014年9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8月将略有升高;需重点关注我国登革热、手足口病、食物中毒事件,以及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2017年7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7月全国总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6月下降,主要与学校放假、传染病暴发事件下降有关。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我国输入病例将持续增加,南方重点省份的本地传播风险将上升;而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食物中毒事件将继续上升。7-8月也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且毒蘑菇中毒往往是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死因。洪涝灾区灾后发生的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7月将继续下降,但仍可能发现散发病例。7月持续高温潮湿天气,中暑病例易出现高峰。结论 预计2017年7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相对较少;需重点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一般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霍乱和高温中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 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 流行期为5 — 12月,病例年龄以20 ~ 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 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 -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 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