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告47例重度新生儿硬肿症临床分析。其中皮肤 下脂肪硬化不伴水肿32例,硬肿伴有水肿15例,约为2.1:1;前者主要发病原因为早产,寒冷、窒息(53.1%),后者主要发病原因为感染(80.0%);后者病情进展凶险,病死率高达73.2%,均兀于出血,。分析认为,应强早产儿监护,注意保暖,防止感染和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肺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硫酸奈替米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170例急性细菌性病人中作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硫酸奈替米星的有效率(95.3%)显著高于对照药硫酸丁胺卡那的有效率(84.1%),试验组病人咳痰和腰痛症状的平均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硫酸奈替米星治疗后细菌清除率达97.2%;2组病人不良反应率均为4.8%,对照组中有2例(3.2%),出现耳鸣,1例(1.6%)听力减退,但试验组病人用药后未发现听力异常。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我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贺州地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160例,统计分析不良反应特征。结果①男性100例(62.5%),女性60例(37.5%),男性多于女性;≤14岁者55例(34.4%),≥50岁者56例(35.0%),以儿童及老年人居多;原发病主要以呼吸系统为主,80例(50.0%)。②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3d内,严重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用药1h内;主要为过敏反应,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者94例次(94/170,55.29%),全身性损害32例(18.8%)。③主要上报单位为市/县级二等医院149例(93.1%),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48例(148/160,92.5%),采取治疗措施后治愈59例(36.9%),好转101例(63.1%)。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应加强对二级医疗机构的用药监控,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杜绝药物滥用,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90例红霉素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红霉素90例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出现不良反应病例年龄为3个月 ̄88岁,男女病例数方面差异不大,出现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59例占65.6%),明显高于片剂(24例,占26.7%);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占28.7%),神经系统反应(占17.8%),心血管系统反应(占12.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用药进行研究。结果45例患者中,〉60岁、女性、静脉给药、用药剂量〉400mg,/a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1)。在所有患者中,用药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附件29例(64.4%),消化系统5例(11.1%),神经系统4例(8.9%),心血管系统4例(8.9%),过敏性休克3例(6.7%)。治疗转归情况:32例(71.1%)停药后减轻或消失,13例情况严重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抗过敏药物治疗,并针对各系统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其中治愈9例,好转4例。结论左氧氟沙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用药时应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给药方式和用药剂量,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48例60岁以上首次发病的精神病患者临床分析发现,本组患者占同期首次住院的23%,其中以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障碍多见(占68.8%);并对主要精神疾患的临床特征加以分析,指出老年人用药以奋乃静、舒必利多见,剂量为原治疗量的1/3 ̄1/2;应慎用苯二氧Zuo类药物,避免药物依赖。  相似文献   

7.
刘玉强 《大家健康》2016,(12):34-35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60例,分析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发病年龄阶段为>60岁(21.7%)。不良反应发生时间46例(76.7%)发生在用药当天,31例(51.7%)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共涉及6类,其中理血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多(45.0%)。共累及6个系统,其中以皮肤附件与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均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50例(83.3%)治愈、10例(16.7%)好转,无后遗症与死亡病例。结论:为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应在使用过程中规范合理用药、加强预防与监测。  相似文献   

8.
血尿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药物性血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1996~2000年我科收治药物性血尿45例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5例中男35例,女10例。新生儿1例,婴儿1例,幼儿20例,学龄前儿童14例,学龄儿童9例。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20例,占44.0%;下呼吸道感染20例,占44.0%;急性胃炎2例,占4.5%;肠炎3例,占7.5%。第1次用药后即出现血尿的有24例。全部病例病史中均无肾脏疾患和血液系统疾患。1.2临床表现除1例由丁胺卡那霉素致镜下血…  相似文献   

9.
对3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恢复期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结果表明,38例均出现晚发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早搏24例,占63.1%;室性心律失常27例,占71.1%;多源性室性早搏8例,占21.1%;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占5.3%。Holter表现为心肌缺血7例,全部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其中频发室性早搏5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经治疗心肌缺血有改善、早搏减少,表现为偶发室性早搏5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提示Holter监测AMI病人晚发心律失常,对指导临床用药、降低心原性猝死、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47例IE病人临床及超声心动图(UCG)资料。结果:47例IE病人中赘生物检出率为70.5%;原发病以风心病为多(21例,44.6%),其次为先心病(18例,占38.1%);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多(14例,占29.8%);临床症状以发热贫血为主(27例,占57.4%);血培养16例阳性(34%)。结论:UCG检出赘生物对IE诊断有非常重要价值,对赘生物的大小、部位、数目,以及对判断IE的合并症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来氟米特(爱若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随机表将符合入组要求的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给予爱若华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80例,给予环磷酰胺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爱若华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90.5%,其中完全缓解32例(38.1%),显著缓解24例(28.6%),部分缓解20例(23.8%),无效8例(9.5%);84例患者均无危及脏器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环磷酰胺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72.5%,其中完全缓解18例(22.5%),显著缓解22例(27.5%),部分缓解18例(22.5%),无效22例(27.5%)。结论爱若华是一种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小,疗效优于环磷酰胺。  相似文献   

12.
甲硝唑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硝唑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有关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甲硝唑20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及结论:不良反应在男女性出现的比例差别不大,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高于用药中出现反应,不良反应相对集中于变态反应及神经系统应(共占57.28%),有2例引起死亡;同时提示临床也应注意甲硝唑的几种少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复方肝宁治疗急慢性乙型肝炎42例,经1~3个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其中急性肝炎10例,均获临床治愈;慢活肝24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慢迁肝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其作用特点是,能迅速改善食欲,腹胀、肝区疼痛、黄染等症候。同时对降酶(ALT)、降胆红质(SB)的肝功复常,疗效显著。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慢活肝用药后复查HBeAg阴转7/16(42.75%),HBsAg阴转2/20(10%);慢迁肝HBeAg阴转2/5(40.0%)、HBsAg阴转1/8(12.5%),其消除乙肝病毒(HBV)疗效还不够满意,可能与疗程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14.
4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燕  黄海英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961-1962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4年2月~2007年2月收集的门诊45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8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323例(占70.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共351例(占76.6%);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213例(占46.5%)。结论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黄连注射液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把本单位住院部和门诊部所有双黄连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汇总起来,并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双黄连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皮肤反应29例(占48.33%);过敏性休克9例(占15.00%),胃肠道不良反应15例(占25.00%),发热伴全身性损害、药物热7例(占11.67%)。结论 应加强对双黄连注射液的应用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130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发现113例血管流速异常(占86.9%)。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53.1%),部分患者颈内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均有异常(28.3%);少数患者单纯表现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异常(18.6%)。表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为临床研究椎-基底动脉TIA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用药及早期预防提供了较为理想的非外伤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组781例脑梗塞占脑血管病的78.4%;发病高峰在60岁年龄组;男女之比为2.21:1;有高血压病史占46.9%;复发率为35.2%;CT影像征:(1)型别:多发脑梗塞49.9%、单发脑梗塞37.4%、CT阴性12.7%;(2)部位:除多发梗塞外,脑叶最多占20.6%、其次内囊占8.5%、其它均不足5%;预后:(1)存活率98.7%、死亡率1.3%。(2)ADL与卒中复发、CT部位及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联合通心络胶囊的中西医结合用药方法治疗心房颤动(AF),观察其在控制心室率及减少血栓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原发病及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胺碘酮和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檀香、降香、乳香、酸枣仁组成);对照组在原发病及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胺碘酮。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心室率的变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41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2%;对照组39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9.2%,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比对照组减少。结论盐酸胺碘酮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AF、控制心室率、减少血栓事件发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324例强直性脊柱炎(AS)(其中40例为儿童强直性脊柱炎)中有6例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A)(其中1例为儿童发病)。6例患者均先有RA表现,后出现AS表现,均符合典型AS和RA的诊断标准,AS并RA的并存率为1.85%(6/324),AS并RA的并存率在儿童及成人中分别为2.5%(1/40)和1.76%(5/28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AS并RA在儿童及成人中均可见到。  相似文献   

20.
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PFE)的原发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3例PFE的临床特征。结果:23例胸水均为渗出性,4例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0例病程中伴发气胸;原发病中恶性胸腔积液占26.1%(6/23),同期非PFE者恶性肿瘤占32.6%(58/178),PFE与非PFE渗出性胸水的原发病以气胸,恶性肿瘤和结核为多,它的出现并不能肯定为良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