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若其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则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胘晕患者的80%以上。随着相关临床研究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对后循环缺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文章主要回顾近几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特别是中医从独特视角论治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期能对该病症的有效防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20%,包括椎基底动脉缺血、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PCI属中医"眩晕"范畴,近年来中医治疗PCI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颜嘉丽  易玮 《新中医》2023,55(12):190-194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治。阐述“一气周流,土 枢四象”理论的具体内涵: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土之气斡旋。并基于该具体内涵分析后循环缺血 性眩晕的病机,认为其病机主要有:第一,土虚湿困,清浊倒作;第二,土湿水寒,木郁生风;第三,肺金不 敛,风阳上扰。故在治疗上要恢复中土及肝、肺、肾气的正常功能,用轴轮并运之法恢复一气周流的循环,以 平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诸症。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PCIV)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可逆的脑血流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以头晕、站立不稳、耳鸣耳聋等为主[1]。目前,西医主要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纠正后循环缺血状态,以改善眩晕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2]。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现将中医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型,观测其与血粘度、血脂相关性。结果:四个证型在血脂、血粘度等各项临床指标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在临床上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各型之间的血脂、血粘度等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蔡圣朝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名家,半生研学,精诚为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载,其诊室常常门庭若市。蔡老熟读古籍,以经典为核心,临床治疗善于针药结合,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独到认识,现将其诊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临床常见类型是后循环缺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二是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周为  张婷 《光明中医》2013,28(3):597-598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症状包括:头昏、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1、2],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中"眩晕"的范畴,因本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疗效不佳,而笔者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疗效确切,故将该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定眩膏神阙穴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2例后循环缺血出现眩晕症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用定眩膏神阙穴贴敷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治疗。2组均治疗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其疗效。结果:2组眩晕症状均明显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眩膏神阙穴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活血定眩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由于后循环缺血而引起的眩晕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除给予相应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和活血定眩汤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TCD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及TCD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定眩汤联合氟桂利嗪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指供应大脑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多种一过性或持续性的症状。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进展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之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眩晕复发率较高,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且不良作用少,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升清方治疗气虚痰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3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痰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中药组采用健脾升清方治疗,中西药结合组使用健脾升清方和尼莫地平治疗。三组分别治疗21d,随访2个月,综合评价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多方面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21d后在眩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方面相比较,中西药结合组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组别患者随访2个月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相比,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升清方配合尼莫地平治疗气虚痰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10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止眩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止眩方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止眩方能够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王阳 《中医药研究》2011,(8):957-958
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所致眩晕(PCTIV)急性发作期的外风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眩晕主症、次症量化观察评分表。选择中医内科门诊的PCTIV急性发作期眩晕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以祛风化痰通络汤搭配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仅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的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仍然低于对照组(P〈0.05)。在短期内(第1天、第3天)的个人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自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风干预治疗能够更快地缓解PCTIV急性发作期的相关症状。进一步显示外风可能与PCTIV发作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两组均7d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7.39%,总有效率97.83%,对照组治愈率10.00%,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脾升阳法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120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健脾升阳组则采取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比较对照组、健脾升阳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健脾升阳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好,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和V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相近P>0.05。健脾升阳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中药结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益气温阳中药(参附注射液及自拟益气温阳方);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81.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中药结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滋肾平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肾阴不足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入选病例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法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给予口服滋肾平眩汤,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比灵,均连续服药1个月,观察治疗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以及TCD检查基底动脉及双侧颈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黏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脑血流速度、血黏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肾平眩汤治疗肾阴不足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能显著改善脑血流速度和血黏度,疗效优于西比灵。  相似文献   

18.
眩晕是目前医学界无法客观定义和测量的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常见的主观症状。就眩晕中西医结合中的若干临床问题进行阐述,包括眩晕的涵义和鉴别诊断;眩晕的病因病机;眩晕的诊断流程及临床诊断类型;眩晕的治疗原则,以期为眩晕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