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尤涛  王福安 《广东医学》2012,33(2):233-234
目的观察应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骶尾部褥疮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为蒂的臀大肌岛状皮瓣,结合术前术后封闭负压吸引进行修复。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其中10例皮瓣供区及受区未植皮,6例予以皮瓣外侧三角区植皮,创面均愈合良好。16例均无皮瓣下死腔、积血、积液及感染发生。随访6个月至2年,皮瓣血运良好,质地优良,未有褥疮再发。结论应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有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较高的治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骶尾部巨大褥疮先行清创和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进行治疗1~2个疗程,后期应用单侧或双侧臀上动脉穿支皮瓣移位修复,自2008-01以来临床应用10例,切取皮瓣的面积为20 cm×10 cm~14 cm×6cm。结果:1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2a,穿支皮瓣生长良好,无复发。结论:应用VSD技术治疗骶尾部褥疮可短期控制感染,为后期臀上动脉穿支皮瓣的修复创造了良好条件,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好、供区直接缝合、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可一期完成修复等优点,是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16例,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创面最小6.2cm×4.0cm,最大12.0cm×14.0cm。结果16例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不显臃肿,无凹陷、感染、坏死,臀部外观均良好。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密集,血供丰富,解剖标志固定,变异少,营养皮肤及皮下组织范围大,故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辫治疗骶部难治性压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2012年4月骶尾部较大面积褥疮患者19例。其中Ⅲ度褥疮10例,Ⅳ度褥疮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35~69岁;骶尾部褥疮面积11 cm ×13 cm~22 cm ×24 cm,平均17 cm ×19 cm。术前常规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点并用龙胆紫标记,术前常规行臀部磁共振检查并筛除双臀肌纤维化的患者,应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对骶尾部褥疮创面进行覆盖,观察疗效。结果19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39个月,平均23个月,皮瓣无臃肿,外形良好,褥疮无复发,臀大肌功能正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丰富,可应用皮瓣范围大,切取方便,操作简单,保留臀大肌,无需植皮,是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臀部岛状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根据供区解剖特点和受区病损情况进行皮瓣设计,以臀上动脉为旋转点设计四叶岛状筋膜瓣,皮瓣仅达深筋膜,不损伤臀大肌,旋转90°修复创面,供区拉拢缝合。结果2000~2008年临床应用14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结论应用臀部岛状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临床效果满意,外形饱满,且不影响髋关节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效果。方法收集采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骶尾部压疮创面20例,压疮形成时间3个月至10年,创面大小为8 cm×7 cm~16 cm×12 cm,皮瓣切取范围14 cm×6.5 cm~20 cm×18 cm。结果3例皮瓣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Ⅱ期愈合,1例皮瓣在术后2 d出现静脉淤血及肿胀,采用部分清创及对侧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余16例皮瓣均Ⅰ期愈合,供区游离皮片生长良好,术后随访1年,皮瓣区外形良好,臀大肌外形及功能完好,无局部复发。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丰富,成活率高,设计灵活,是目前修复骶尾部压疮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臀下动脉臀部穿支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自2009年11月—2012年3月对10例骶尾部巨大褥疮患者使用臀下动脉臀部穿支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无褥疮复发.结论臀下动脉臀部穿支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杜丽平  傅荣  游晓波 《西部医学》2012,24(2):362-363,366
目的探讨应用各种类型臀部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骶尾部褥疮的100例病例按皮瓣类别分组进行分析。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分为两组,分别设计单纯带蒂穿支皮瓣(旋转或移位皮瓣)、岛状穿支皮瓣(推进或移位)修复骶尾部褥疮,并对其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病例中84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7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溃疡无复发。结论穿支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理想方法;旋转或移位皮瓣手术操作较简单,成功率高,但移动性差,仅适用于皮肤缺损小的褥疮;岛状皮瓣移动性高,操作相对复杂,手术风险大,适用于皮肤缺损较大或周围瘢痕较多的褥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臀大肌肌皮瓣转位治疗骶尾部IV度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单侧全臀大肌肌皮瓣转位修复骶尾部IV度巨大褥疮30例,先行创面清创,VSD负压封闭吸引,创面分泌物培养+药敏,全身控制感染,创面清洁后行全臀大肌肌皮瓣转位,术后继续VSD负压吸引5-7 d。结果 30例应用全臀大肌肌皮瓣转位加VSD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创面全部愈合,皮瓣无一例坏死,随访2年均无复发,外观恢复满意。结论全臀大肌肌皮瓣血供丰富,血管恒定,组织量大,抗感染能力强,是治疗骶尾部IV度巨大褥疮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袁炜庆 《广西医学》2009,31(8):1150-1151
目的总结双侧臀大肌皮瓣修复Ⅳ度巨大骶尾部褥疮的治疗经验。方法骶尾部巨大褥疮手术17例,褥疮面积最大20cm×15cm,最小13cm×8cm。切取以臀上动脉、臀下动脉为轴心血管的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创面。结果17例骶尾部巨大褥疮有16例皮瓣完全存活,皮瓣血运好,外观满意;有1例患者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期清创植皮修复,优良率94.1%。1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7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同部位褥疮无复发。结论臀大肌皮瓣能有效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创面,且耐压、耐磨,可有效防止术后同部位褥疮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保留臀上动脉浅支的臀大肌旋转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骶尾部压疮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86岁。入院后I期予行负压封闭引流术,4~7 d后行保留臀上动脉浅支的臀大肌肌皮瓣修复创面。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压疮复发情况。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因长期卧床致骶尾部受压出现IV期压疮,压疮病因:截瘫患者5例,各种原因所致的长期卧床患者7例,其中脑梗死后遗症患者2例,帕金森病患者3例,老年痴呆症患者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1例。病程2周至8年,清创后创面面积为5.0 cm×5.0 cm~10.0 cm×12.0 cm。12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无皮瓣坏死、静脉淤血、创缘开裂等发生。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外形较佳、骶尾部软组织饱满、压疮无复发。结论:保留臀上动脉浅支的臀大肌旋转肌皮瓣血运可靠,设计、操作简单,皮瓣可修复面积大,切取不需要离断臀上动脉浅支,供瓣区一般能直接缝合,修复骶尾部压疮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岛状臀大肌肌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6月-2003年5月,对12例骶尾部褥疮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褥疮范围最大12cm×10cm,最小8cm×5cm,治疗采用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结果 12例肌皮瓣全部成活,I期愈合10例,2例经换药Ⅱ期愈合。随访6个月-36个月,肌皮瓣及供区软组织弹性良好,无复发。结论 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率高,旋转角度大,可一期修复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1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臀大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褥疮部位均在骶尾部,创面直径6~11cm;切取的臀大肌皮瓣13例行岛状转移,皮瓣面积最大18cm×10cm,最小16cm×7cm,供区均直接缝合,2例行全臀大肌皮瓣旋转修复,1例伴有一侧大转子部褥疮,同时进行臀股部肌皮瓣岛状转移修复。结果15例皮瓣完全成活,14例创面Ⅰ期愈合,1例因感染部分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病例。结论臀骶部褥疮病史长,合并症多,应用臀大肌皮瓣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臀上动脉浅支岛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创面的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对22例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岛状肌皮瓣对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其中男14例,女8例;骶部压疮17例,外伤2例,烫伤2例,恶性肿瘤1例;皮瓣面积最大11cm×22cm,最小4cm×5cm。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术后3~1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均满意,骶部正中软组织增厚,有效地避免压疮再次形成,且耐磨擦,髋关节无功能障碍,术后1年皮瓣均获不同程度保护性感觉。结论臀上动脉浅支岛状肌皮瓣操作方便,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不影响关节功能,患者容易接受,是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和/或伴有骨外露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可靠、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臀大肌皮瓣同时移植修复较大面积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骶尾部大面积褥疮患者,将两侧带臀上动脉的臀大肌肌皮瓣向中线旋转150°并滑移推进覆盖褥疮创面。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11例伤口甲级愈合,4例乙级愈合。出院后13例患者得到随访,皮瓣完全存活,褥疮面消除,无复发患者。结论一次性利用双侧含臀上动脉的臀大肌肌皮瓣旋转150°转移修复骶尾部较大面积褥疮,操作简单,转移安全。臀大肌肌皮瓣存活率高,抗感染能力强,皮瓣较厚,有衬垫和缓冲作用,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2010年12月到2014年5月,采用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40.5岁。结果 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封闭。皮瓣最大面积15 cm×13 cm,最小6 cm×5 cm。随访半年至1年皮瓣质地良好,厚度适中,外形及功能较为良好,术区全部I期愈合。结论 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娄寅  曹东升  谢娟  李红红  丁涛 《安徽医学》2013,34(8):1096-1099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臀大肌肌皮瓣治疗难治性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共应用VSD结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难治性骶尾部褥疮14例。一期行清创手术后放置负压封闭引流装置7~14 d,联合药物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二期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缺损。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经封闭负压引流7~14 d后,创面均逐渐缩小,缺损组织处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面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明显减少,感染得到控制。二期行臀大肌肌皮瓣瓣转移修复创面,皮瓣最终均成活,创面修复满意,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VSD联合应用臀大肌肌皮瓣是修复骶尾部严重褥疮理想的治疗方式,可缩短病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德斌 《海南医学》2008,19(11):78-78
臀骶部软组织缺损多见于创伤、褥疮,面积往往比较大,深者可达骶骨,应用随意皮瓣或肌皮瓣修复技术成熟,效果好,但是因为皮瓣血供不恒定,臀大肌组织大量损伤,影响伸髋及外旋活动.2001年至2007年,我科设计应用以臀部、骶旁动脉的皮穿支为蒂的新型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创面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腰臀部3种类型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19例骶尾部压疮,创面范围为11 cm×10 cm~17 cm×14 cm,依其大小、形态、位置,分别采用双侧臀上动脉、第4腰动脉及单侧腰臀部巨型角形瓣等3种类型穿支皮瓣移位修复.结果 所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0个月~7年,皮瓣无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无压疮复发.结论 根据穿支动脉分布状况、压疮大小及位置分别设计以上3种类型穿支皮瓣,血供丰富可靠,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6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行一期清创手术后放置负压封闭引流装置7~10 d,联合药物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2~3个周期后,5例患者创面愈合,12例患者创口肉芽生长良好,经中厚皮片植皮后愈合,剩余6例患者经臀部穿支皮瓣转移,创口一期愈合.结论 VSD是治疗骶尾部褥疮非常有效的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