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伏"者,匿藏也,"伏邪"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毒"是中医病因学说中一个特定的词义,其概念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苛毒"之说,意指毒气严重剧烈的病邪,如尤在泾说"毒者,邪气蕴蓄  相似文献   

2.
邵荣世 《中医杂志》1991,32(8):14-15
《外科启玄》说:“托者,起也,上也。”补托法是应用补益托毒的方药,扶助正气,使邪毒移深就浅,由扩大而局限,托毒外出,以免邪毒内陷。《外科精义》云:“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补托法体现了祖国  相似文献   

3.
毒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毒,《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毒,犹恶也”,所论毒者,之深之甚也,险恶深重,超态之常。中医首论毒溯及《内经》,如“毒药攻邪”、“大毒治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论大指毒物、药物祛邪,寓治疗之意。《神农本草经》亦有“解毒”、“逐毒气”之论,亦从治法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阴阳毒,华佗《华氏中藏经》直言“毒邪”致病,“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晋·王叔和以“内伏寒毒化温”阐述温病之成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述毒邪致病及病势趋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  相似文献   

4.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5.
白塞病以反复发作性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特征,属中医学“狐惑”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毒邪有关。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本病“皆湿毒所为也”;吴谦《医宗金鉴》认为“每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淫之为害也”;近代岳美中言:“狐惑病是温毒热性病治疗不得法,邪毒无从发泄而自寻出路的转变重症。”笔者现从毒邪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毒”义举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毒”义举略姚朝晖浙江省余杭县第二人民医院(311121)主题词医古文,注释在祖国医学中“毒”字使用频率很高,其含义较广,如“以毒攻毒”,“清热解毒”指治则;“火毒”,“湿毒”言病邪;“温毒”、“痰毒”是病名,也可指病邪。学习中医,不可不把“毒...  相似文献   

8.
毒为出血性中风至笃之本--三因级联内毒为本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风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较高,已成为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其中尤以出血性中风危害酷烈。究其病因素有外风、内风及瘀血诸说。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正虚积损”之说,出现了“中风毒邪论”,即认为积损与积毒是中风病演变过程的两个基本病机。笔者认为出血性中风的病因亦应以毒邪为主。何谓毒邪?“邪之盛者,则为毒”。  相似文献   

9.
阴阳毒病证治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耀鸿 《四川中医》2001,19(5):10-11
立足于《金匮要略》中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来研究阴阳毒病,指出后世的“阳毒为热极,阴毒为寒极”说和感受“亚毒异气”说的不合理性,提出阴阳毒病乃同一“邪毒”为患,并针对其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消渴肾衰之毒繁杂,风、热、水、湿、痰、瘀诸邪内外相引蕴结于肾,皆能积而化毒。然瘀毒者,久病多瘀,瘀久成毒,审毒治瘀,当以“解毒通络保肾,活血化瘀导邪”为大法。根据瘀毒所在部位与性质,总结为“痰瘀上犯者,当复其宣肃”“湿瘀困中者,当调其升降”“浊瘀下注者,当引而竭之”“气滞血瘀者,当行气化瘀”“瘀从寒化者,当温阳化瘀”“瘀与热合者,当清热化瘀”“气虚血瘀者,当补气活血”,故消渴肾衰之瘀毒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文章总结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夹瘀毒的用药经验,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最为合适,属“疫毒”范畴。“艾毒”之“艾”取自艾滋病病名,艾毒之“毒”,包括疫之为毒、邪之甚为毒,邪结化毒、致病特点与“毒邪”相符等内涵。艾滋病的中医病名称为“艾劳”较符合客观实际。“艾劳”归外感类,属“疫病”范畴。“艾”取自艾滋病病名,“劳”为虚劳,明确了艾滋病元气亏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的基本病机,并有病深难治、预后不良之义。  相似文献   

12.
李晓强  刘春援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2-223,239
中医毒邪的概念和分类历来繁缛不清,但主要为外毒和内毒.随着科技发展,外毒的内容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如电磁毒、化学毒等.“毒邪伤络”是过敏性紫癜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因和病理环节,其“病位在络,病邪为毒”.不同类型的毒邪导致过敏性紫癜的致病特点与发病表现也不尽相同.内毒作为病理产物,其作用机制复杂,使过敏性紫癜病情迁延不愈;而外毒致病可概括为“气杂之毒多顺传,药食之毒多直中”.  相似文献   

13.
通用方自古即有,如《内经》以生铁落饮治狂病;张仲景有“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等。《兰台轨范》方书还专门列有“通用方”一类。随着辨病论治的临床深入,较易“据方议治”的通用方包括诸多市售中成药在转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有关标志物(HBV-M)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10余年来广大中医药同仁充分利用通用方优势,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就此作一综述。1 慢性肝炎病因病机与乙肝病毒尹氏[1]认为,肝炎病毒这一外来致病因子,具有中医“杂气”“疫毒”和“内外相召”等病因学说的中医属性。湿热毒邪侵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湿热毒邪…  相似文献   

14.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认为,毒邪是肝衰竭的病因,毒邪的范围应包括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在我国外毒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内毒是因外毒入侵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对机体有特殊而强烈损伤作用的病理产物,可能涉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毒”、细胞因子“毒”、炎性因子“毒”、内毒素“毒”、脂质过氧化“毒”等。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痰又可互为因果,“毒”、“瘀”、“痰”胶结为本病基本病机病理,故相对应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毒、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5.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虚劳”等病的范畴 ,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末期阶段。其病机错综复杂。总的来说具有正虚邪实、病位广泛、变证丛生的特点。正虚是指脾肾衰败 ,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气血虚损 ;邪实系风热毒邪、湿热、瘀血、溺毒。正虚为本 ,邪实为标。因虚易招致外邪侵袭 ,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即所谓“因虚致实”。“血不利则病水” ,水湿、瘀血皆属有形之邪 ,二者可互相影响而呈血水同病。水湿潴留日久可从热化 ,湿热合邪 ,缠绵难愈 ,三焦均可受累 ,湿热客于下焦 ,膀胱气化不利 ,则可酿生溺毒 ,溺毒入…  相似文献   

17.
王家鹏  郭刚  王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75-2076
癌瘤之成 ,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 ,久之均能瘀积邪毒。病毒与正气相搏 ,表现为肿瘤患者的各种症候。但是 ,尽管病情变化错综复杂 ,邪毒介入病体却是本病根本之一。毒陷邪深 ,非攻不克 ,故常用有毒之品 ,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 ,即肿瘤防治之常用的“以毒攻毒”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善用攻法 ,他说 :“夫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肿瘤是邪毒瘀结于内 ,大多表现为阴邪之毒 ,所以 ,攻毒祛邪多用辛温大热有毒之品 ,取开解拔毒…  相似文献   

18.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病情重笃、病机复杂,本病发生的重要发病原因是“毒邪”,关键病机是毒损脑络、脑窍闭阻,邪气蕴结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病“毒邪”既有外来毒邪也有内生之毒,以内生毒邪为主,为专病专毒,多种邪气胶结,成因复杂,所致病位在至高至深之脑,沉疴痼疾须以效专力宏之药救之,芳香开窍药物借助辛香走窜通络之性,开通窍闭,以促毒邪消解;引药上行,直达病所,以达“毒”侵袭之位,并助药效,故在治疗上须重视芳香开窍之法,芳香开窍法的运用宜早不宜迟。本文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毒邪”在ALS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芳香开窍解毒法用于治疗ALS的理论基础,期望能为目前ALS的治疗困境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伏邪”在《伤寒论》中称为“伏气”,在《温疫论》中称为“伏邪”。《内经》中早已提到了“故邪”一名,如《灵枢·贼风篇》日:“……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从病邪潜伏与隐藏的意义来讲,可以说“故邪”就是“伏邪”。故邪者旧邪也,“伏邪”以病机而言,“故邪”指时间许久而言,其意思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20.
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良铎 《中医杂志》1994,35(4):201-20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1 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的特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正气存内”者不易感邪,并不是说“正气存内”者就不会发病。即使是“正气存内”者也可能由于正气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