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力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脑梗死患者188个颈动脉斑块,非脑梗死患者154个颈动脉斑块,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斑块不同部位短轴方向最大应变(Smax)及最大应变率(SRmax).结果 两组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顶部及基底部,顶部SRmax高于基底部;斑块肩部Smax高于顶部及基底部;软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硬斑块肩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硬斑块肩部及软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定量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力学特性,为临床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按血压水平分为HP1组(血压140~159/90~99 mmHg)、HP2组(血压160~179/100~109 mmHg)和HP3组(血压≥180/110 mmHg),每组20例,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测量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各壁收缩期最大径向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 对照组和HP1组内Vs各壁间(除前壁与外侧壁、内侧壁与后壁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壁、外侧壁Vs 高于内侧壁、后壁;HP2组和HP3组Vs各壁间无显著性差异.各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组间Vs HP3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正常老年人心房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的正常值范围及变化规律。方法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定量分析86例老年健康志愿者左右心房肌运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结果左右心房肌的运动速度由房室环至心房顶部逐渐降低,心房顶部心肌收缩速度接近零值;心房顶部心肌的应变小于心房游离壁及房间隔的心肌应变;右房游离壁应变率高于房间隔应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VI可以简便、准确、定量评估心房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壁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健康成年人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胫前动脉、肱动脉血管壁弹性,并记录动脉内径(D)和应变率比值(B/A)。结果两组受试者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B/A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胫前动脉血管壁运动曲线第一、二峰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壁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速度向量成像评估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能力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我院诊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斑块分为颈总动脉无斑块(50例,A组)和颈总动脉存在附壁斑块(50例,B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速度向量成像检查,测量并记录颈总动脉后壁及斑块的收缩期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以及峰值速度。结果 A组及B组患者颈总动脉后壁收缩期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以及峰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 B组患者颈总动脉后壁收缩期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以及峰值速度均低于A组(均P 0. 05);硬斑块收缩期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以及峰值速度明显小于软斑块(均P 0. 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能敏感反映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能力的早期变化特征,可为临床评估颈总动脉硬化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及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弹性与舒缩非同步性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以中度CKD合并高血压患者(CKD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及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上述人群的临床和生化检查数据。采用VVI技术,分析颈总动脉短轴6节段径向速度、环向应变和环向应变率(SR)、径向速度达峰时间(Tv)及其标准差(SD-Tv)、环向应变达峰时间(Ts)及其标准差(SD-Ts)、SR达峰时间(Tsr)及其标准差(SD-Tsr)等弹性及同步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组间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D组环向应变明显低于对照组;径向速度、SR、Tv、Ts和Tsr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Tv[(35.74±7.87)比(22.67±5.36)比(10.52±2.93)ms,均P0.05]、SD-Ts[(159.54±31.62)比(134.81±25.95)比(63.15±13.57)ms,均P0.05]、SD-Tsr[(41.67±15.72)比(30.54±10.85)比(18.61±5.93)ms,均P0.05]在CKD组及EH组均增加,但CKD组增加更显著。另外,颈总动脉径向速度曲线、环向应变曲线及SR曲线在CKD组及EH组离散程度大,管壁各点同步性差。结论 VVI技术可早期评估CKD患者及高血压患者亚临床血管病变。颈动脉发生IMT增厚及弹性改变前,已出现非同步性舒缩。  相似文献   

7.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基于斑点追踪原理,可定量检测心肌及血管壁生物力学特征,摆脱了组织多普勒成像(TDI)的角度依赖性,可识别心肌节段运动,观察心脏扭转运动,发现病变早期血管壁弹性改变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对于鉴别诊断早期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是评价心肌运动的方法。近年来,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的应用从心室壁心肌运动扩展到大动脉弹性的测量,成为一种无创而较直观地评价动脉弹性的方法。本文就这一技术应用于评价大动脉弹性的意义、方法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定三尖瓣环的运动速度在检测下壁合并右室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初次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组(Ⅰ组)18例、初次急性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组(Ⅱ组)20例和正常对照组(Ⅲ组)20例.在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二维图像指引下,用M型超声记录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处运动曲线,测量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室壁运动幅度;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记录该处运动速度曲线,测量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的运动峰速度.结果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组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的收缩期位移(SD)、舒张期早期位移(DED)及收缩期峰速度(VS)、舒张早期峰速度(VE)、VE/VA(舒张晚期峰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VS和VE也显著低于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组;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组的SD、DED及VS显著低于对照组;VA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作为评价下壁心肌梗死是否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一项新指标,同时能测定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X-strain)技术,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力后的形变特点,探讨该项技术在评价斑块力学状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18人,共采集67个颈动脉斑块,排除强回声硬斑19个,选择其余48个斑块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依据回声特点分为软斑组(n=17)、混和斑组(n=17)和溃疡斑组(n=14)。选取颈动脉长轴方向,应用X-strain技术观察3组斑块不同位点的应变方向,并测量斑块不同位点的最大应变(Smax,最大应变取正、负应变峰值差值的绝对值)。结果:1.斑块不同位点应变大小比较:斑块2个肩部的应变斑块顶部的应变斑块基底部的应变,3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斑块2个肩部的应变方向有较明显的规律性:即斑块2个肩部的应变方向相反,出现概率约43/48=89.6%。3.因斑块形态及受力情况的不同,斑块应变方向开始转变的位点(拐点)数量可以不只一个;以拐点为中心,向2个肩部移行过程中,Smax逐渐递增,到肩部达到最大,出现概率约22/31=71.0%。4.溃疡斑的Smax比较,肩部近心端Smax大于肩部远心端Smax,肩部远心端Smax大于顶部Smax,顶部Smax大于基底部,但4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组斑块肩部近心端、肩部远心端及基底部Smax之间比较,溃疡斑的Smax均为最大,但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strain技术能够观察斑块应变部分规律,为研究斑块发生破裂的可能原因提供理论依据;定量的比较斑块不同位点的应变大小,为判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一种无创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回声跟踪技术及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大动脉弹性功能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与传统两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比较与意义。方法:冠心病组51例,正常对照组51例,分别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对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进行评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僵硬系数、动脉顺应性、PWVβ及PWV;比较各组间PWVβ值与PWV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僵硬系数、PWVβ及PWV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动脉顺应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WVβ与PWV均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明显降低。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及动脉硬化检测技术能方便、快捷、无创评价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早期变化。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和传统两点脉搏波传导速度一样能较敏感地反映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及其与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31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及138例正常人颈动脉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动脉顺应性、脉搏波放大指数及单点脉搏波传递速度;其中单侧斑块者21例,双侧斑块者10例;无基础疾病者15例,合并其他疾病者16例。比较单侧斑块患者双侧颈动脉弹性差异;比较颈动脉斑块合并及不合并其他疾病者与正常人颈动脉弹性的差异。结果单侧颈动脉斑块者左右两侧颈动脉弹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不合并其他疾病组仅僵硬度参数β和压力应变弹性系数有改变;合并其他疾病组的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动脉顺应性和单点脉搏波传递速度均有改变。结论颈动脉斑块对颈动脉弹性的影响是复杂的:就整体而言,颈动脉斑块会影响颈动脉弹性功能,单纯颈动脉斑块者弹性降低,合并其他疾病者弹性下降更明显;但就局部而言,颈动脉斑块并不明显影响局部颈动脉弹性。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定量检测颈动脉斑块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壁节段心肌运动的同步性。方法:对15例正常人和8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VVI,测量左心室局部心肌纵向运动达峰时间(TL-V)及径向运动达峰时间(TR-V),计算纵向、径向运动达峰时间差(T-SD)及最早与最迟达峰时间标准差(T-MX)。结果:①正常心脏各节段间TL-V及T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心肌梗死节段TL-V、TR-V较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纵向运动T-SD和T-MX、径向运动T-SD和T-MX均显著增大(均P<0.05)。结论:VVI技术有望成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壁非同步性运动及判断梗死节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84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80例有正常排卵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各按年龄分为20~29岁组和30~39岁组;常规颈动脉超声获取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E-Tracking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指标硬化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 120~29岁PCOS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39岁PCOS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β、Eρ高于对照组(P0.05),AC低于对照组(P0.05),IMT、AI、PWVβ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Tracking技术能监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的发展进程,有利于PCOS患者远期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为标准,评估组织多普勒(DTI)技术测定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测量节段运动异常患者的误差.方法:选取超声节段运动异常(异常组)与正常者(对照组)各20例,用VVI技术在左心室相同部位采集的数据为参照,比较DTI技术测量心肌应变、应变率的重复性.结果:VVI技术同时测定对照组与异常组心肌应变及应变率,观察到室间隔或左心室侧壁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所有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对比对照组与异常组间DTI技术的应变,可见室间隔及左心室侧壁的基底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DTI技术应变在心尖段与中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技术应变率在对照组与异常组,除了左心室侧壁心尖段外,P均<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I技术测定对照组及异常组心肌节段应变、应变率的图像差异较大;而VVI技术测定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各节段应变与应变率的波形差别很小.结论:DTI技术应变、应变率的测量误差均较VVI技术明显,重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技术分析评价左室构型无改变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弹性功能的超声特征,探讨其对临床诊治高血压及早期预测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价值。方法入选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及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6.3±14.8)岁。高血压组32例,均选择左室构型正常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9.6±13.5)岁。应用二维及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及高血压组受试者的颈动脉二维超声及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相关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经颈总动脉直径和脉压校正后的颈总动脉后壁峰值速度(Vimax)及经颈总动脉直径和脉压校正后的颈总动脉后壁加速度(Aci)均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的经心率和脉压校正后的颈总动脉后壁加速时间(Ati)及经心率和脉压校正后的颈总动脉后壁减速时间(Dti)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的颈动脉僵硬度(β)测值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的颈动脉可扩张度(DC)测值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的IMT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人在心脏左室构型尚未发生改变时其颈动脉的弹性功能已经减低,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早于颈动脉结构及心脏构型的改变。超声检测技术能够为评价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弹性功能提供早期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7.
罗燕  张梅  谢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0):2971-2973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检测肝硬化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β、Ep、AC、AI、PWVβ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T技术检测20例肝硬化患者颈动脉的弹性指标,包括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放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并采用协方差分析与同期检查的1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后,肝硬化组与正常人相比颈动脉的β、AI有差别(P=0.02;P= 0.00),Ep、AC、PWVβ差异无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弹性较正常人差; ET术能够定量检测肝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入选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同期内(间隔<15天)采用颈动脉E-tracking技术检测颈动脉血管弹性。根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左主干病变包括在内)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血管弹性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血管弹性指标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及动脉顺应性AC降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血管弹性指标较其他组降低;冠状动脉单支、双支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支、双支病变组间弹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发生多支病变时其外周颈动脉血管弹性有明显的降低。结论用E-tracking技术检测到颈动脉血管弹性的指标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动脉顺应性的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危险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分析正常1~3个月龄婴儿,与正常成人心脏左心室各节段室壁心肌纵向收缩功能,为进一步评价该月龄婴儿的心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成年人43例,正常1~3个月龄婴儿30例。采集并存储心尖段四腔心切面,应用软件描记分析,获得左心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结果:1~3个月龄婴儿与成人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1~3个月婴儿左心室壁心肌的纵向应变与成人左心室壁心肌纵向应变不同,该月龄婴儿心肌未发育到成人心肌程度。VVI技术可以客观分析该阶段婴儿的局部心肌纵向运动功能,并且便捷、准确的为临床判断其心脏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疾病,老年人多发,易导致脑出血、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动脉的弹性功能反映了血管的功能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年龄及血压是影响大动脉弹性的重要因素[1].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echo tracking)是近年来新发展的评价动脉弹性功能的超声技术,通过测量弹性功能参数:僵硬度、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来评价动脉弹性.本研究应用此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以期早期发现及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