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为提升临床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遵循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转化模式,结合临床现状制订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3个外科病房的215例患者及在上述科室工作的323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前后护士及患者对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护士对审查标准的执行率。结果:干预前后,护士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79.13±13.97)、(87.37±12.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1,P<0.05);干预前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4.55±2.11)、(6.52±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6,P<0.05);干预后护士对各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制定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最佳实践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可提高患者对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认知及自我管理,提高护士对最佳证据执行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对麻醉常用药物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自设问卷对某三甲医院手术室10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对麻醉常用药物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标准分66.72±15.62),其中药物应用知识方面得分相对最高(标准分95.83±13.89),药物的贮存知识方面得分相对最低(标准分47.57±30.11)。手术室护士对麻醉常用药物的态度处于较高水平(标准分82.02±10.19)。手术室护士对麻醉常用药物行为处于中等水平(标准分75.33±8.48)。结论手术室护士对麻醉常用药物知识掌握相对薄弱,态度较好,行为中等。医院管理部门和继续教育部门应提供相关麻醉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手术室护士对麻醉常用药物知识的掌握,保证用药安全,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解决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的不规范护理行为,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按照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制定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效果调查表,在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对10个病区的术后康复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调查,并对病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进行检查。结果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各病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均有提高,其中神经外科从(78.7&#177;3.25)分提高至(96.3&#177;1.29)分,心胸外科从(70.1&#177;4.31)分提高至(98.2&#177;1.09)分,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86,18.87;P<0.01)。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围手术期护理存在问题下降,手术室护士术前未访视从25.4%下降至3.6%,术后腕带保存不当从10.6%下降至3.6%,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72,9.13;P<0.01)。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山西省二、三级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问卷,对山西省45所二、三级医院852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得分分别为(9.87±3.77)分、(40.50±5.50)分、(43.29±5.93)分,且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其影响因素为医院等级、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涉及相关内容的培训次数,共解释总变异的48.4%。结论 :山西省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尚可,仍需要加强。各医院应增加投资力度,完善保温设施配置及保温流程构建,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对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认知情况,探讨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全院手术室4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认为正常体温为36~37℃16名,认为围术期低体温时热量散失为多种途径,认为有13种原因导致低体温,防止低体温发生有6种技巧等。结论:手术室护士全面掌握围术期低体温范围、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措施等知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培训提高临床护士系统评估能力的效果。方法:对本院360名护士进行强化系统评估知识及技能培训,采用自制系统评估知识问卷、床边考核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培训后护士的系统评估知识得分由(65.47±14.94)分上升至(93.96±3.04)分(t=37.35,P〈O.05);合格率由36.94%上升至100.00%(X2=3.85,P〈O.05);培训后护士的系统评估床边操作得分由(69.00±12.40)分上升至(94.40±2.90)分(t=32.50,P〈O.05);合格率由36.11%上升至100.00%(X2=4.27,P〈O.05)。结论:强化培训可提高临床护士的系统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四所医院不同工作环境下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肝功能,分析肝功能与环境的关系。方法:对162名护士同时进行空腹肝功能检查,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剔除,剩下158名护士按工作环境不同分为两组:手术室组16名,病房组142名,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对照。结果:手术室组血总胆红质和白蛋白异常率(分别为40.6%,9.4%)与病虏组(分别为10.4%。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手术室护士肝功能异常可能和手术环境污染物如甲醛、臭氧、吸入麻醉药等的综合作用有关,应力争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环境,加强预防,以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及其对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使用M aslach工作倦怠总量表与离职意愿量表,对手术室6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得分(54.31士15.28)分,离职意愿得分(16.24士4.27)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手术室护士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个人成就感、去人格化、职称、年龄。结论工作倦怠水平越高,离职意愿越高,其中个人成就感、去人格化对离职意愿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对腹腔镜肿瘤手术无瘤技术的认知、执行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落实无瘤技术。方法:对我院工作的69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包括腹腔镜肿瘤手术中无瘤技术的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手术中无瘤技术的执行情况。结果:手术室护士无瘤技术认知调查排在前3位的是无瘤技术的概念、肿瘤细胞在术中种植播散的途径、器械台上建立瘤区;排在后3位的是关闭气腹的方式、穿刺锥的选择和使用及气腹压力、流量、时间对肿瘤种植影响的机制。行为调查138次,排在前3位的是接取肿瘤标本的方式、手术切口的保护及肿瘤切除后更换器械、敷料、手套;排在后3位的是:器械台的分区(有瘤与无瘤)、术中器械的无瘤处理、CO2的加温加湿。结论:手术室护士对腹腔镜肿瘤手术中特有的无瘤技术掌握和执行有所欠缺,应加强对手术护士相关知识培训,更新理念,提高腹腔镜肿瘤手术无瘤技术执行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工作压力源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进行描述性研究。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HSS)和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44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倦怠的3个分量表中,手术室护士的高度倦怠感分别为:情感枯竭占43.6%,去人格化倾向占31.7%,个人成就感低落占54.6%。与Maslach正态分布样本的高度倦怠均为33%比较,只有去人格化倾向无显著区别,而情感枯竭、个人成就感低落显著高于常模。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源评分前3位是担心出现差错事故(3.32±0.69)分、工作量大(3.18±0.76)分、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3.12±0.87)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源存在相关性。结论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大会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疼痛专科护士培训对其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调查来自24家医院(包括四川省、重庆、云南、新疆等地区各级医院)、且已取得护士资格执业证书的95名护士在接受疼痛专科培训前后的知识和态度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95名护士,在培训前后共发放调查问卷190份,回收190份,有效回收率10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培训后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总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培训前17.58±4.00分vs.培训后34.00±5.30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疼痛专科护士培训可促进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改善护士对疼痛管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专业技术小组在提高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疼痛护理专业技术小组随机选取314名护士进行疼痛知识培训需求调查,并采取分层次的疼痛知识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疼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疼痛的护理质量。结果64.01%的护士认为对疼痛知识培训非常有必要;98.72%的护士赞成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后护士疼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得分分别为(83.4±3.1),(85.4±2.7)分,均优于培训前的(63.8±3.8),(66.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821,19.200;P<0.01);培训后疼痛护理质量总分从(58.4±3.4)分提高至(87.1±2.9)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608,P<0.01)。结论疼痛护理专业技术小组广泛开展疼痛知识培训,可显著提高护士的疼痛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和疼痛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境横断面考核在年轻护士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工作年限3~10年的内科护士32名,进行规范化临床培训,每月随机抽取10名护士进行实境横断面考核。比较考核前后护士临床工作能力、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境横断面考核培训前32名护士工作能力得分为(80.41±10.76)分,实施实境横断面考核后6个月、12个月护士工作能力得分分别为(90.78±5.71)分和(89.25±6.36)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32,P<0.01);患者护理质量分别为(88.03±6.05)分和(88.22±5.98)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9, P<0.05)。患者满意度从90.38%提高至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52, P <0.01)。结论实境横断面考核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紧贴临床,考核出护士真正的工作状态和真实水平,促进了护士综合素质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设计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查检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引和规范护士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行为。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研究法,将本科室2020年4月至9月收治的35例喉癌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37例喉癌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喉癌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喉癌快速康复持续治疗改进小组,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等方法设计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查检单并在临床应用。比较两组患者喉癌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措施的执行规范率,医护人员对快速康复方案执行的满意度,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措施规范执行率为93.28%,患者满意度为(95.57±2.25)分,医生对快速康复方案执行满意度为(35.75±0.89)分,护士对快速康复方案执行满意度为(35.45±1.10)分,高于对照组84.08%、(92.60±2.49)分、(32.88±1.50)分、(33.00±1.30)分;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9.89±3.32)d,低于对照组(12.60±4.33)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某三级甲等精神科专科医院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对22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研究结果。结果222名护士批判性思维平均得分(278.05±27.58)分,其中43.3%的护士具有正性批判性思维。教学区的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得分为(285.04±25.58)分,高于普通区护士(271.77±27.9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9,P〈0.01);学历为本科的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得分为(288.07±27.15)分,大专学历护士总得分为(279.15±28.82)分,中专护士总得分(268.11±19.99)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P〈0.01);222名护士批判性思维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护士批判性思维总分、求知欲维度、认知成熟度维度有影响的因素是性别,对寻找真相维度有影响的因素是职称。结论精神科专科医院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不足,工作环境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学区护士和高学历的护士普遍具有更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知信行模式在护士声带息肉围术期护理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实施KAP模式培训后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的10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实施KAP模式培训前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的10名护士作为对照组,比较实施KAP模式培训前后,护士声带息肉围手术期护理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评分、声带息肉手术病人住院天数和门诊复诊率以及医生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实施KAP模式培训后,护士声带息肉围手术期护理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评分显著提高,声带息肉手术病人住院天数显著缩短,病人门诊复诊率显著提高,医生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显著提升,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耳鼻咽喉科护士声带息肉围术期护理培训中采用KAP模式,有助于提高声带息肉围术期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培训的方法与效果,从而提高神经内科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分析神经内科护士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制定培训方案,对神经内科87名护士进行预见性护理意识培养、专科知识学习、专科护理流程学习、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及临床实践指导后,实施统一的专科理论、操作及预见性护理能力综合考核,比较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培训后护士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实施前后护理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为期10个月的培训,87名护士专科理论、操作及预见性护理能力综合评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57.2±3.8)分比(70.2±10.3)分,(92.2±15.6)分比(80.8±8.4)分,(90.8±4.6)分比(67.1±5.6)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50,15.65,58.57;P〈0.01)。实施预见性护理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从2.13%降至0.81%,并发症发生率从2.49%降至0.93%,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2,0.006;P〈0.01)。结论针对神经内科专科护理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对护士进行系统性培训,能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预见性护理能力,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围术期感染护理路径效果,为胸部手术患者围术期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按住院号将106例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单号)与对照组(双号)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痰液及口咽细菌检出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围术期感染护理标准化路径后,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分别为(7.16±0.83) d,(1.09±0.54)万元,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45±1.51)d,(1.44±0.65)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60,-7.958;P<0.05),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为(2.58±0.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4,P<0.05);术后3 d,观察组痰液细菌阳性2例(3.77%)、口咽细菌阳性3例(5.66%),明显低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18.87%,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357,6.150;P<0.05);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达100%,平均得分为(4.68±0.8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1±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7,P<0.05)。结论设立胸部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护理标准化路径,既可以使围术期护理内容更全面规范;而且可指导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有效提升手术效果,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直肠癌患者术后限制补液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的探讨快速流程模式下直肠癌患者术后限制补液策略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09年8月期我院胃肠外科中心收治的187例直肠癌术后限制补液患者不同手术方案[高位前切除术(HAR)、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LAR)]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评估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AR组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及伤口感染各1例(0.62%),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漏:HAR组仅有1例(3.85%)合并伤口感染。未见其他并发症。两组(HAR组几AR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4.04±1.47)/(3.96±1.40)d,首次排便时间平均为(6.50±3.07)/(6.00±2.79)d,首次进食时间平均为(4.12±1.93)/(4.21±1.70)d,首次下床活动时问平均为(3.05±1.16)/(4.01±2.43)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9.85±5.31)(/9,86±3.45)d。结论论对限制补液的直肠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并加强对不同手术方案的针对性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预防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逐条审查并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及管理的认知水平、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室护士对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10~100(40.03±13.55)分和65~100(85.12±9.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分别为47.83%和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佳证据应用前,手术室护士对审查指标17的执行率为98.55%、审查指标16的执行率为76.81%,其余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在50%以下;最佳证据应用后,审查指标1~9、11~15、18的执行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的集束化预防低体温策略在成人择期手术患者中应用后,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执行依从性,并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